來源: 第一財經 傅勉
一位糧食局長吐槽:“有的糧食局領導主要業務就是找當地或就近的中儲糧直屬庫求情、搞關系,讓糧食局下屬的地方國有企業能多收多儲政策糧。”
糧食行政管理和監督職能已明顯弱化
一位糧食局長吐槽:“有的糧食局領導主要業務就是找當地或就近的中儲糧直屬庫求情、搞關系,讓糧食局下屬的地方國有企業能多收多儲政策糧。”
昨日,由于發生嚴重火災,中國儲備糧管理總公司(下稱“中儲糧”)林甸直屬庫主任郜彥平等9人因涉嫌重大責任事故罪被移送當地公安機關。
中儲糧黑龍江林甸直屬庫核定倉容量約為7.6萬噸,在火災發生時,這個庫的實際存放糧食已經達到15萬噸,糧多倉少,很多糧食只能露天存放在用草圍成的臨時糧囤中。
中儲糧糧食多得沒地方放,不得不露天存放,而地方糧食系統的糧倉則“吃不飽”,這讓后者頗多無奈。一位地方糧食系統的人士說:“在糧食收儲領域曾經是主渠道地位和作用的地方所屬國有糧食企業(歸地方所屬的糧管所、糧庫等糧食收儲企業),已逐漸面臨糧庫大量空置、存儲不到糧食,職工輪流上崗,工資難以足額按月發放的困難窘境。”
在北方某縣,上述人士說,該縣共有政策性糧食庫存約20萬噸,地方國有糧食收儲企業僅存有約4萬噸,占全縣政策性糧食庫存約20%。盡管地方國有倉庫設施設備老化陳舊,露天存放與之相比仍然不能同日而語。
自2000年中儲糧成立以來,中儲糧在政策和資源上占得先機,大量糧源控制在中儲糧手里。一家糧食加工企業的人士說,2012年市場小麥價格漲幅達到每斤0.25元左右,漲幅較大,與中儲糧大量收購小麥有一定關系。與加工企業相比,地方糧食系統更多怨言,一位地方糧食局長給《第一財經日報》記者的來信,將上述怨氣展示出來。
這位糧食局長說:“中儲糧在費用包干情況下,把握時機適時吞進吐出,增加收入,減少財政負擔,做了不懈的努力和卓有成效的工作。但是由于體制上的歸屬,營利、利潤的目標使得中儲糧戰略定位和運作目標開始偏向。中儲糧公司不得不擴大地盤,上劃地方庫點,聯姻民營個體糧食企業,以增加倉儲量、擴大補貼收入渠道。相關資料表明,僅在某省中儲糧聯姻的各類糧食企業,為其承擔政策性收儲業務的庫點就達3500個左右。”
從1998年始,國家國債投資337億元,分三批建設了1100多個共計1000多億斤的高標準、現代化國家儲備庫。成立于2000年的中儲糧總公司在接收并垂直管理這其中絕大部分庫點后,又聯合眾多地方糧庫,這其中有戰略用意,但也不乏能在糧源一線多收糧食,以多得補貼,完成利潤的需要。
近年來,中儲糧在一些地區設立了“三農”服務社,這也引發了爭議,上述糧食局長說:“至于在鄉村建設增加‘三農’服務社,經營化肥、賣酒水,等等。更是有悖于中儲糧這樣一個有國家國力、財力、人力支撐的戰略機構的政治使命。近期發生在中儲糧庫點和干部中的一些違紀違法事件,也同樣昭示目前中儲糧這樣的經營模式的不妥不當。”
中儲糧成立后,中國糧食流通體制改革走向深化,最大特點就是實行了政企分開。《糧食流通管理條例》賦予了糧食局主管糧食工作的行政管理職能,然而,自有最低收購價政策后,由于最低收購價也是政策性糧食、有補貼,政策性糧食的收購儲存成為糧食企業爭搶的金飯碗。而中儲糧對此項業務是擁有至高權力,讓哪家企業參與政策收購、收多少政策糧,哪家企業政策糧早出庫參與拍賣或直銷,哪家企業可以長時間存儲不參與拍賣或直銷、多得補貼,唯中儲糧說了算。
熟悉內情的糧食局長繼續“吐槽”:“在中部某市糧食局系統,不當縣糧食局局長,跑關系調入中儲糧公司或直屬庫已是時尚,有的糧食局領導主要業務就是找當地或就近的中儲糧直屬庫求情、搞關系,讓糧食局下屬的地方國有企業能多收多儲政策糧。糧食行政管理和監督職能已明顯弱化。”
上述人士建議,中儲糧應矯正跑偏的方向,去掉不切實際的利潤目標,創新經營管理模式。不做市場舞者、大哥大,不做單一追逐利潤的市場企業,而是承擔“天下之大命、國之重”的戰略機構,中儲糧應恪守本職,牢記使命,回歸戰略定位和組建初衷,把多元化的市場讓多元化的主體共舞。中儲糧則站在全國全局的戰略高度,心系國家之糧食安全,實現“豐則貴糴,歉者賤糶,流者余而調不足”。確保國家需要時調得動、用得上。當好國家糧草官,做好戰略儲備大糧倉。服務國家宏觀調控,維護國家糧食安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