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第一財經日報 胡軍華
中國本土最大的糧油加工企業中糧控股(00606.HK)昨日發布2012年業績,收入同比增長11%至913.19億港元,歸屬于公司權益持有人應占利潤則同比下降48%至12.28億港元。
大豆、大米等農產品的加工是中糧控股的主要業務,包括中糧控股在內,過去數年間,中國大豆、大米的加工產能迅速膨脹,產能超過實際加工量的一倍左右,由于競爭激烈,大豆等原料價格大漲,中糧控股這樣的農產品加工企業無法以同樣的幅度上調食用油等終端產品的價格,使其利潤出現大幅縮水。
中華油脂網信息主編郭清保對《第一財經日報》表示,國內食用油市場產能過剩,市場并不缺貨。業內人士介紹,國內糧油加工整體停留在粗加工階段,同質性較強,同為央企的中國儲備糧管理總公司為了從中糧控股、益海嘉里等競爭對手中搶占市場份額,以較低的價格進行促銷,價格戰讓其他企業進退兩難。
中糧控股同時也是國內最大的大米出口商和進口商,去年國際市場上大米價格走低,而國內由于托市收購等因素,稻谷價格逐年走高,以國內大米為原料的大米加工企業在成本上處于不利境地。一家糧食加工企業的負責人介紹,以目前的價格來說,越南大米在中國的出貨價格為每斤1.65元左右,與之相當的中國早秈米每噸要比越南米高出400元左右,2012年國內外大米價格倒掛的態勢也大體如此。
由于有進出口資質,中糧控股去年大量進口越南米和巴基斯坦米。2012年,中糧控股國內大米的銷量同比上升64.9%至152.9萬噸,業內人士指出,雖然越南米、巴基斯坦米便宜,但是在國內屬于低端米,有些用于工業用途,利潤率并不高;而中糧自有品牌的小包裝大米采用的是國產稻谷,無法回避國產稻谷成本上漲的影響,加上市場開發方面還不能算成功,對沖了大米進口的利潤,整體上業績并不理想。
財報顯示,2012年,中糧控股大米加工及貿易分部業績虧損2.45億港元,與2011年的虧損1.49億港元相比進一步擴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