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白美清:糧食領域沒有國進民退

    2010-03-16
    摘要:

    《農經》2010年3月刊記者降蘊彰馬健 “國內糧食領域不存在國進民退,也不存在國退民進!”1月28日,國內糧食領域內頗具權威的白美清對《農經》記者說,“糧食加工不是副業,是我國糧食安全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所... [詳細]

    《農經》2010年3月刊  記者 降蘊彰 馬健


      “國內糧食領域不存在國進民退,也不存在國退民進!” 1月28日,國內糧食領域內頗具權威的白美清對《農經》記者說,“糧食加工不是副業,是我國糧食安全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所以我主張中儲糧、中糧發展加工業!主張中儲糧、中糧打造全產業鏈!”


      白美清是就近年來,國內糧食領域內外人士對中糧、中儲糧混業經營的一些爭議,質疑所謂糧食領域也出現“國進民退”的說法發表上述觀點的。作為國內糧食領域的“老糧食”、“糧食通”,此前,白美清還從未就上述問題對媒體直接發表自己的觀點。


      跨界經營爭議乍起


      近年來,隨著一些國營大企業并購或是參股民營企業--山西整合民營資本,山東鋼鐵收購日照鋼鐵、央企高調入市拍下多塊“地王”等,招致國內出現一片“國進民退”的質疑聲音。在糧食領域,世界500強的中糧集團頻繁出手,在大米業務領域,大面積推廣合同訂單模式,直接將產業鏈延伸到最源頭的種植環節;在面粉領域,通過收購五谷道場,將業務延伸到方便食品領域;而在糧油領域,隨著投資40億元在天津興建綜合性糧油基地,將影響力甚至延伸至港口、種植等環節。即使在中糧之前甚少涉獵的豬肉、果汁、乳業等業務領域,中糧也入股全球最大的豬肉生產商和供應商--史密斯菲爾德,推出了自有的果汁品牌,入股了蒙牛。去年9月,中糧還向上級主管部門遞交了“參與糧食托市收購”的申請報告。中糧對于“參與托市”的目的,中糧集團總裁助理岳國君表達的很明顯--“一是加工補貼,二是與國儲托市同等待遇或兩者兼顧。”由此可見,中糧打造全產業鏈的步伐極為迅猛,在肉類、糧油、大米、茶葉、面粉等領域廣泛布局,都已經取得行業優勢地位。


      作為中國最大的糧食政策性收儲企業,中儲糧近兩年大舉進軍糧食加工業,更是讓全國糧食行業內外驚詫不已。在托市行使國儲職能的同時,中儲糧總經理包克辛提出“糧食流通新特點要求中儲糧必須加快產業鏈整合。”


      2008年,包克辛在《求是》雜志撰文透露:中儲糧“整合的方向就是按照糧食流通規律,圍繞產業鏈條,健全流通網絡體系,推進規模化經營”。


      “目前,糧食流通的組織形式正在朝這個方向變化,企業主體正在不斷整合,尤其是糧食加工業整合步伐加快,并逐漸取代傳統批發市場成為生產和消費的重要中介。” 2010年1月15日,中儲糧總經理包克辛在中儲糧三河米業產品發布會上高調宣布,將正式介入米業市場。


      “因為低調,中儲糧的糧食儲備業務之外的糧食加工輔業一直很少有人知道。這次包克辛如此高調,說明中儲糧接下來的行動還遠不止此。”一位東北油脂加工企業的老總如是說。


      根據中儲糧公開的信息,目前,中儲糧每年可加工大米150萬噸以上、面粉近100萬噸、植物油120萬噸。


      “國家政策對兩大國有糧食企業都有清晰的定位,中糧是營利性企業,中儲糧是政策性企業。如果中糧參與政策性的托市收購,中儲糧拓展到糧食加工,國家政策將會亂套。”中國人民大學農業與農村發展學院鄭風田很是擔憂。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農村部研究員崔曉黎也公開表示:“中儲糧不宜把糧食的政策性業務與周轉性業務混在同一個部門運作,不能既拿政策的錢,又賺市場的錢。”


      糧食領域“國進民退”不存在?


      78歲的白美清在國內糧食領域可謂是德高望重。從1990年9月16日國務院作出《關于建立國家專項糧食儲備制度的決定》,確定籌建國家糧食儲備局開始,他就被中央高層委以重任,作為籌委會的副組長,直接著手抓國家糧食儲備工作。1991年國家糧食儲備局正式掛牌成立,受中央的委派,他從國務院常務副秘書長調至國家商業部擔任副部長并兼任國家糧食儲備局局長。上世紀90年代中期,他退休后,受聘同時擔任中國糧食經濟學會、中國糧食行業協會、中國飼料工業協會的會長。2009年,他還被國務院特邀作為特約顧問之一,參與指導制定《全國新增1000億斤糧食生產能力規劃(2009-2020年)》。


      對于國內一些專家和農業民營企業對中糧、中儲糧跨界經營的質疑,他認為有些偏頗。在白美清看來,現在國有大型企業與私營企業應該是競爭與合作關系。現階段,民營企業小而靈活的特長需要發揮好,而涉及到國家糧食安全的糧食加工領域,就要靠中糧、中儲糧這樣的國有大型企業,才能擔負起國家糧食安全的重任,也只有這些國有大企業才能扛起來。


      他指出,目前外商投資企業在我國糧食領域的控制力正在加強。眾所周知,我國油脂加工企業已經基本被外資并購、參股、合資等形式壟斷,雖然目前外資在稻米加工業的比重還小,但也有一些新動向值得警覺。在這樣的大背景下,中糧、中儲糧的產業鏈延伸就顯得尤為必要。


      白美清告訴《農經》記者,在保障我國糧食安全供應上,以三大主糧之首的稻米為例,在中央強有力的惠農政策支撐下,近6年雖然糧食連年豐收,但稻谷的產量仍然未達到歷史最高水平,人均占有量也在下降。而且,在國際市場上稻谷的貿易量只占糧食貿易量的15%左右,與粗糧相比回旋余地小,依靠進口不現實。“在糧食危機時提供穩定的糧食供應--中儲糧的稻米儲備量至少夠全國人民吃上3個月,在糧價上漲時拋儲以平抑價格,在糧食豐產時以保護價收購糧食以防‘谷賤傷農’,這三點只有中儲糧能夠做得到。”白美清說。


      來自中央儲備糧工作會議的信息顯示,即使在世界糧油市場波詭云譎的2008年,中儲糧仍高效執行國家糧食調控任務。在國際農產品價格暴漲暴跌的情況下,仍然高效完成了各類政策性糧油收購及有關任務,涉及全國29個省、市、區,政策性收購使農民直接增收近150億元,保障了糧食市場供應。


      此外,從生產到流通、消費是一個系統工程,“購、銷、運、存、加”是一條完整的產業鏈。不能加以割裂,不斷出現斷層。從搶險救災、平息搶糧風波、保證糧食供應的多次實踐來看,都需要有糧食加工業的支撐和配合。


      而應對跨國糧商對我國糧食產業的沖擊已成當務之急。2009年年初海關總署統計司發出的預警讓人憂心:外商投資企業在我國糧食領域的控制力正在加強。ABCD四大跨國糧商利用并購、參股、合資等形式,已控制了中國近60%的油脂企業。此外,國際糧商在掌握國內大部分植物油壓榨能力和銷售終端渠道后,又開始大規模掌握國內糧源,繼而通過全價值鏈的商業模式,進一步把掌握糧源的優勢延伸到加工和銷售領域,增加對整個市場的掌控度。


      在《農經》記者的采訪過程中,也有專家指出,看待中糧、中儲糧“國進民退”這個問題,不能僅僅局限在國內各利益主體的市場競爭上,必須放在我國加入WTO以后的國際大形勢下來看。誠然,中糧、中儲糧的產業鏈延伸一方面有打亂政策性業務主體和商業性業務主體單一身份的嫌疑,但同時,這在某種程度上也可以看作是提高本國糧企綜合競爭力,與跨國公司相抗衡的一種嘗試和努力。


      據介紹,中儲糧(三河)米業有限責任公司是中儲糧總公司根據國家糧食物流規劃,遵循“維護農民利益,維護糧食市場穩定,維護國家糧食安全”的宗旨,經國家發改委批準立項投資建設的大型現代化大米物流加工(包括深加工)企業,并且得到了中央預算內資金支持。


      因此,與其說中糧、中儲糧的業務拓展是“國進民退”,不如說是對現有市場的整合、發展和對國家糧食安全層面上的戰略考慮。這種“國進民退”現象的背后,是國家對糧食領域話語權的進一步增強。


      在中糧掌門人寧高寧眼中, 未來國有企業的整合還將加速,“重點并不在于所有制色彩,而在于是否是民族企業”。


      白美清告訴《農經》記者,他所設想的國內糧食企業體系是以全國性的中央大型企業為龍頭,以區域性、專業性的集團企業為支柱,以小而精有特點的民營企業為支柱,形成分布合理的企業群。他強調,現實的要求是,無論是國有企業還是民營企業,都要學會處理好競爭與合作的關系。

    ?

     
    一区二区三区四区视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