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金融機構加大貸款力度援助東北油脂企業

    2009-07-16
    摘要:

    6月的黑龍江,人們一直在等待著晴好天氣的到來。持續一個月的降雨給所有糧食作物的生長都帶來了麻煩,其中也包括在該省種植面積最多的大豆。在黑龍江省大豆協會產業發展部部長王小語的眼中,更大的麻煩是中國大豆... [詳細]

    6月的黑龍江,人們一直在等待著晴好天氣的到來。持續一個月的降雨給所有糧食作物的生長都帶來了麻煩,其中也包括在該省種植面積最多的大豆。在黑龍江省大豆協會產業發展部部長王小語的眼中,更大的麻煩是中國大豆產業已經進入了一個淪陷的過程,而這個淪陷期的開始是在去年,甚至更早。


      堅挺的大豆價格


      從2008年下半年開始,進口大豆的價格一路下跌,大連港口價最低時已達到每噸2900元,而國產大豆每噸的成本價至少在3000元,這就意味著豆農每售出一噸大豆要虧損100元。


      “7月份的時候,每斤大豆還是3.05元,等到秋天——大豆收獲的季節,價格一下跌到了1.50元。”豆農苦不堪言。


      “每斤1.85元?”2008年11月,豆農擁擠在當地的糧庫門口打聽著消息,“沒錯,收購價就是1.85元。”工作人員向大家證實。就在豆農們為大豆的銷路犯愁時,國家下發了2008年的大豆收儲任務,每斤1.85元的收購價格不僅比2008年上漲了0.08元,更遠遠高于當時大豆的市場銷售價。“裝滿大豆的車在收購點外排了二三里地,有些豆農還要排兩三天的隊才能交上糧食。”在糧庫工作28年的中儲糧黑龍江分公司計劃信息處處長孫悅聲對當時的場景印象深刻,“有些老百姓心里沒有底,不了解國家的政策,以為這次完成指標了,下次就再也不收了,這就導致幾百萬豆農蜂擁至各地的收購點。”


      “我們愿意把大豆賣給國家”,來賣大豆的農民說,雖然每噸3700元的價格,與豆農心中的期待還有一定的差距,但是在市場上大豆價格一路走跌的大趨勢下,中儲糧逆市而上的保護價措施,確保了豆農的利益。“他們拿到錢就可以買種子、化肥,將銀行的貸款還上。”孫悅聲對記者說。


      第一次百萬噸的收儲任務很快就完成了,但是“高價”收儲的舉措并沒有帶動大豆市場價格的回暖,2009年春節前以及今年的4月份,兩次更大規模的國家儲備、臨時儲備任務相繼下達,保證了黑龍江90%以上的大豆都被國家收購。


      從中儲糧成立以來,第一次有這么大規模國儲和臨儲收購任務。為了完成收儲,中儲糧采取了一系列措施。“有的糧庫10年都沒有收購糧食了,2008年重新開始啟用;人手嚴重短缺,我們就從社會上招聘,我們自己也下到糧庫去工作。”同時,國家將東北地區國家臨時存儲大豆收購期延長至2009年6月底,滿足了一些非鐵路沿線地區豆農賣豆困難的問題。“到現在為止,我們的任務已經基本完成。”孫悅聲終于可以松下一口氣。


      “豆農應該感謝的不僅是我們”,孫悅聲說。


      豆農不會想到的是,他們手中賣豆的錢,并不是出自中儲糧之手,而是中國農業發展銀行黑龍江省分行。“我們今年給中儲量貸款210億元用于支付豆款。”農發行黑龍江省分行客戶一處副處長梁剛介紹。


      在中儲糧接到大豆收儲的指標時,中國農業發展銀行也同一時間接到了任務——確保收儲資金到位。


      “我們和中儲糧快速進行了溝通,及時將資金撥付給他們。”梁剛說,“指標分解,將資金下發到各地支行,各地分行根據頭一天糧庫上報所需收購數量,安排第二天撥付的款項,再由糧庫發給已經交付大豆的豆農。”農發行黑龍江省分行也是第一次面對如此大規模的收儲任務,“我們一方面減少中間手續環節,在內部管理、頭寸調撥都有簡化的地方;另一方面采取較為靈活的方式,糧庫可以邊貸邊報,也可以先貸款后辦手續。”


      原有的糧庫倉容遠遠滿足不了幾百萬噸的大豆倉儲,按照一噸大豆70元貯存費的標準,黑龍江省分行將資金迅速下撥。“我們也同中儲糧進行了調研,他們認為可以在露天采取穴囤的方式,這樣就不受場地的限制,但是儲存成本比較高。根據國家的規定,我們向各家糧庫提供倉容貸款以解燃眉之急。但是如遇大風、降雨天氣,這種臨時措施很難保證大豆的安全儲存。”梁剛說。


      針對倉儲的困難,國家也在采取措施,跨省移庫---由黑龍江向庫房比較寬裕的北京、河北、山東等地轉移。“3月份,跨省移庫就開始了,百萬噸的大豆現已‘入關’,這項工作的順利完成與農發行對我們的支持密不可分,大豆的運費是農發行貸給中儲糧的。”對于農發行黑龍江省分行的全力支持,孫悅聲有著說不盡的感謝。


      “從協會看,600萬豆農需要依靠國家政策的扶持和金融機構的幫助。如果沒有國儲收購的話,價格跌到成本價以下都有可能;沒有金融機構的資金支持,收購工作也不會順利。黑龍江的農戶應該感激國儲和金融機構。”王小語說。


      背水一戰的力量


      當豆農們興高采烈地從糧庫拿到賣大豆的錢時,黑龍江省民營大豆加工企業卻面臨著停產的命運。這些靠“吃國產大豆”的民營企業最大的問題就是“無力買豆”,陽霖油脂集團---黑龍江省最大的民營大豆加工企業就是其中之一。集團總部所在的集賢縣被譽為“中國大豆浸油之鄉”,從總經理劉玉林的辦公室就可以看到幾百米外的糧庫,這家被大豆“包圍”著的企業,卻因為“買不起”國產大豆不得不裁員、減產。


      劉玉林現在常用民族企業來形容自己的企業,“我們一直以來用的都是國產大豆,即便是在國外進口的轉基因大豆一噸要便宜三四百元的時候,我們還在堅守原來的陣地。”


      這家有著10家分公司,5條大豆加工生產線(陽霖油脂一廠、二廠、三廠、孫吳聯凱公司、慶安陽達公司),1000多名員工,年處理大豆180萬噸的大企業從去年下半年開始也難逃虧損的厄運,“現在一個月就虧損20萬元,沒辦法,我不能停產,如果停產,各種費用加起來會虧損更多。”每噸豆油的生產成本是在1.65元,而現在國家收購價格是在1.85元,遠遠超過企業的承受能力。


      在陽霖油脂二廠,10個數十米高的糧倉十分醒目,“一個糧倉能裝1000噸大豆,不過現在這里基本已經沒有大豆了。我們現在就是邊生產邊購買,根本用不到糧倉了。”目前油脂二廠正處于檢修期,廠區偶爾能見到幾位檢修工人,價值8000萬元的生產機器靜悄悄地矗立在廠房中,這是去年剛剛建成的濃縮蛋白質生產線。


      “就是在這種情況下,農發行今年給我們授信1.9億元,目前我們貸了7000多萬元,主要是用這筆錢作為流動資金,購買生產資料。我們很感謝金融機構對企業的支持。”


      “像陽霖這種民營企業,我們會一直支持它的。”農發行黑龍江省分行客戶二處客戶經理劉語謙說。從2002年開始金融機構就貸款給這家企業,在雄厚資金的支持下,現在企業的資產已經接近10億元,產品出口到日本、韓國、俄羅斯、印尼等地。


      不僅這家企業,連劉玉林本身也與金融機構有著解不開的淵源。“我在金融機構工作了33年直到退休,才來幫弟弟管理這家企業。”每當談起銀行時,劉玉林總是像親人一樣介紹著自己與金融機構的關系。而他也對金融機構對企業的幫助有著更全面的認識。


      “雖然銀行給我們授信1.9億元,但是我們也要從節約成本的角度出發,企業現在的效益不好,貸款太多,也會增加我們的開支。”


      “近幾年我行支持大豆油脂加工企業力度較大,無論從貸款額度上,2008年一年就發放貸款29400萬元,比上一年增加了3000萬元;還是從企業數量上,由原來的4家到2008年的7家,呈逐年上升的良好態勢。”集賢縣所屬的雙鴨山市人民銀行中心支行負責人介紹。


      不斷完善中的金融扶持


      雖然黑龍江大豆產業目前困難重重,但越來越多的金融機構已經加入援助的大軍中:中國農業銀行、中國建設銀行、中國農業發展銀行、郵政儲蓄銀行、哈爾濱銀行。豆農和大豆加工企業的選擇更多了。


      當企業遇到困難時,這些金融機構并沒有臨陣退縮。黑龍江省農村信用社聯合社副主任于延年說,我們出臺了幾項措施,一把貸款展期了,而且不加息;二落實責任,我們的員工也是努力在幫助企業聯系銷路。三鼓勵大豆加工企業進行產業升級。同時我們的貸款額度也在增加。


      在加大貸款力度的同時,黑龍江省的一些金融機構也在完善著自己的服務。農行黑龍江省分行三農個人金融部總經理張佳林說,我們正在構思上門服務的形式。通過配備筆記本電腦,員工可以到農戶家里采集信息,然后錄入我們的網站。等第二年放貸款的時候,發一個信息,農民就可以來拿錢了,手續上就更簡便了。我的工作也可以從被動變為主動,搶占更多的市場,目前該項工作正處在前期準備中。


      “沒有金融支持的話,黑龍江的大豆加工企業就會重演2004年被外資吞并的一幕。”王小語說。黑龍江省農委調研員楊玉明也認為,大豆產業的發展離不開金融的支持。

    ?

     
    一区二区三区四区视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