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舌尖上的中國2》上周五晚播出第二集《心傳》,和第一集相比,這集節目里導演通過菜籽油、掛面、蘇式點心、上海本幫菜、汕頭蠔烙以及廣州的啫啫黃鱔煲,傳遞中華飲食文化中的一種代代相傳。開篇一段10分鐘的歙縣菜籽油受到普遍關注,讓這處油坊立馬火了起來,不少人慕名前去,更有人來談網店合作。而油坊主程亞忠表示,只要還有力氣,還是會采用傳統的人工榨油,盡量不讓徽州木榨消失。
??? 選材 干燥度必須把關
??? “舌尖2”第二集《心傳》中開頭的畫面便是黃山歙縣,一片油菜結籽的場景,講述徽州當地食用油制作的過程。
??? 清明,歙縣正是油菜花開的時節,程亞忠是富堨村唯一的油坊主,油坊的勞作決定著全村的口福。收割后的油菜秸稈經過5天陽光暴曬,莢殼變脆,脫粒后,黑黑的油菜籽從竹篩子中過濾下來,標志著菜籽即將開始一段奇幻的旅行。
??? 有著30多年經驗的程亞忠在收菜籽的時候比較嚴苛,色澤黝黑發亮,顆粒圓潤飽滿,不含雜質,尤其干燥度他必須把關,水分含量小于11%,只有這樣才能保證全村的菜籽安全儲藏一整年。
??? 壓榨 100公斤的撞錘敲打木楔子
??? 每年的6月是油坊開榨的時候,木榨榨油是傳承一千多年的古老工藝,榨油工人都是附近的村民。炒籽是第一步,高溫破壞菜籽的細胞結構,降低蛋白質對油脂的吸附力,使油脂分離變得容易,香味隨著菜籽爆裂的響聲開始彌漫。
??? 制坯暗藏玄機,磨碎的菜籽經過蒸汽熏蒸,水分和溫度的控制全憑經驗,坯餅壓得是否厚薄均勻直接影響出油率。
??? 在油坊里,工人們赤裸的上身出了一層汗珠,推起重達100公斤的撞錘敲打木楔子,對榨樘中的坯餅施加巨大的壓力,依靠這種物理壓迫使油脂滲出。反復榨打連續三個小時后,黃亮亮菜籽油細細流淌下來。
??? 慕名前來人數眾多 老板想開網店
??? 雖然節目畫面只有10分鐘,但劇組前后跑了老程家七八趟,完整拍攝歷時近一年時間。25日晚上節目播出后,26日上午就有十余波人前來參觀油坊,程亞忠笑著說,感覺自己都成了一個“明星人物”了。
??? 程亞忠說,正宗的好油越來越難買了,最費人工的傳統木榨菜籽油,更像是個稀缺品,根本不愁銷路,現在他的菜籽油,基本上都是別人直接上門收購,不過時代在發展,他也準備考慮換種經營方式。當天他已經接了二三十個來自全國的電話,不少人都是談合作。 “準備開個網店,不過對計算機不是很懂,還在摸索之中。 ”
??? 黃山市故園徽州文化促進會的理事蔣濤,從去年3月份就陪著《舌尖2》的導演組在歙縣取材考察。 “傳統工藝如果失傳了,也代表著一種徽州文化的消失。”蔣濤感慨,徽州其實還有很多與榨油一般的工藝,看上去乏善可陳,卻傳遞著千年徽州的歷史。 “希望通過這樣的宣傳,讓外面的人了解徽州,讓徽州文化可以繼續傳承下去。 ”
??? 愿意學習這門手藝的人少了
??? 木榨油工序繁雜,耗費大量的人力,工時成本高,而且出油率比機榨低,所以現在全用機器榨油,木榨油已經很少見了。而愿意學習這門手藝的人如今更少了。
??? 程亞忠稱他16歲就開始學習古法榨油,當時他的師傅帶有100多個徒弟,但最終傳下手藝干出一番規模的卻沒有幾個,“很多人覺得苦,覺得錢少,就放棄了這門手藝,只有我帶著幾個師弟堅持下來。 ”
??? 如今,程亞忠油坊里的師傅,大多還是那幾個師弟,已經四五十歲了。榨油工作非常辛苦,是強體力活,所以他們的下一代都不愿從事這種原始的手工活。
??? 徽州美食
??? 在節目播出中,伴隨著菜籽油的制作過程,當地不少美食也穿插其中。
??? 徽州臭豆腐:徽州臭豆腐用菜籽油煎才能產生聞有微臭、入口異香的奇特效果,舌尖2《心傳》畫面中,菜籽油流入鍋中加熱后,放入臭豆腐和紅辣椒,豆腐表面為灰、藍、黑綜合色,內里潔白如玉。
??? 油炸鍋巴:節目中油坊老板娘給工人們做的一道“油炸鍋巴”也頗受當地人喜歡。
??? 臭鱖魚:說起徽菜,除《心傳》提及的兩樣,不得不說的還有臭鱖魚。將新鮮鱖魚用淡鹽水腌漬六七天,入油鍋略煎,配以豬肉片、筍片,小火紅燒至湯汁濃縮而成。此菜聞起來臭,吃起來香。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