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國標”難產,食用調和油變“混”

    2013-07-23
    摘要:

    來源:人民網-安徽頻道 食品行業直接關系到消費者的身體健康,然而近年來,我國食品安全警鐘頻鳴,食用油作為食品的一大種類,安全問題也層出不窮。我國《食用植物調和油》國家標準從2005年開始制定,多次公開征... [詳細]

    來源:人民網-安徽頻道


      食品行業直接關系到消費者的身體健康,然而近年來,我國食品安全警鐘頻鳴,食用油作為食品的一大種類,安全問題也層出不窮。我國《食用植物調和油》國家標準從2005年開始制定,多次公開征求專家和企業的意見,但至今也未出臺。由于缺乏國家標準,特別是沒有對調和油配料比例的統一要求,調和油的配料和比例由企業決定,造成目前市場上調和油呈現“什么油便宜就兌什么,什么油貴就標什么”的混亂局面,給食品消費及食品安全埋下諸多隱患。


      現象之一:部分調和油用價格低廉的棕櫚油勾兌而成——“什么油便宜就兌什么”


      據調查,一些花生調和油、茶籽調和油,其中純花生油和純茶籽油的比例不到5%,其余都是用的棕櫚油等價格比較低的油種勾兌而成。棕櫚油是一類脂肪酸的混合物,熔點為40度的棕櫚油(注:指要達40度才能熔化成液體的棕櫚油),只能用于做肥皂和化妝品;熔點為24度的,可以用來炸方便面和做糕點;熔點為12度的可以作為食用植物油。棕櫚油區別于其他植物油,其飽和脂肪酸含量超過50%,當溫度降低時,它會與豬油一樣凝結成白色固體。長期食用棕櫚油會造成人體血清飽和脂肪酸攝入過量,導致膽固醇、甘油三酯、低密度脂蛋白升高,從而引發心腦血管疾病。美國就曾長時間認為棕櫚油有害于健康而限制其進口。


      現象之二:各品種調和油張冠李戴——“什么油貴就標什么”


      標準缺失導致食用油市場混亂的另一明顯表現是調和油的張冠李戴。以茶籽調和油為例,純茶籽油每噸3-4萬元,約合每升30多元,一桶5升的茶籽調和油成本應該在150元以上,但目前市場上5升裝最低的只要70元左右。據調查,現在市場上銷售的便宜茶籽調和油實際上都是棕櫚油或者大豆油,有些象征性地摻入1%-2%的茶籽油;橄欖調和油里面一般就摻入3%-5%的橄欖油。更有甚者,通過香精等添加劑來勾兌高價位的調和油。


      食用調和油擠占傳統優勢油市場份額


      以前,國內老百姓均以食用當地種植壓榨的食用油為主。但近幾年,受調和油營養搭配理念的引導和沖擊,國內居民消費習慣漸趨統一,食用調和油比例不斷擴大,棕櫚油的消費量也在逐年增加。近些年我國一直是馬來西亞棕櫚油出口最多的國家,進口數量的不斷攀升,也日益加劇了我國食用油對外的依存度。2010年,我國食用油市場整個對外依存度為66%,與2001年的33%相比,10年之內翻了一番。


      國家應盡快推出相關標準


      國內消費市場中食用調和油的隨意勾兌、名稱繁雜以及標識混亂的問題早已引起相關部門注意,食用調和油的國家標準制定工作也提上國家糧食局等有關部門的議程。2007年中國糧油學會油脂分會第十六屆學術年會上,形成《食用調和油國家標準送審稿》,2008年食用調和油國家標準開始向社會各界公開征求意見,意見反饋截止時間為2008年10月25日,但至今食用調和油國家標準仍未出臺。


      造成政策遲遲未出臺的關鍵因素是食用調和油國家標準的制定仍面臨一個難題。調和油一旦勾兌完成,要通過檢測儀器來分辨出添加了什么油、成分是多少,難度非常大。調和油不像純食用油,純食用油摻了一點別的油都可以檢測出來;但調和油卻不是這樣,由于各種油的脂肪酸結構組成差別并不大,對調和油只能檢測出特定油種有還是沒有,具體比例很難檢測,正因如此,調和油變“混”的報道時常見于報端,更加令人發指的是,目前調和油市場部分廠家為了解決調和油中棕櫚油冬天發生凝固的現象,違規添加原本用于工業用途的“防凍劑”或者來源不明的“防凍劑”。


      由此不難看出,《食用植物調和油》國家標準的頒布實施迫在眉睫,食用油市場的食品安全體系建設任重而道遠。(張傲林)

    ?

     
    一区二区三区四区视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