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 南方農村報
近日,法國人Séralini一篇關于轉基因玉米安全性的研究論文,再次在全球范圍內將轉基因問題推上風口浪尖。文章稱,發現轉基因玉米會導致實驗鼠患癌癥。不過,隨后歐洲食品安全局發布對這項研究的初步審核,其結論表示:該論文不足以當作一項科學有效的風險。
類似的爭論,這些年從未間斷,反轉派和挺轉派的觀點更是針鋒相對,難分高下。國家相關部門對于轉基因技術研發和應用的表態也相當謹慎,從轉基因玉米和水稻獲得安全證書,到進口美國轉基因玉米,再到福建轉基因大米流入市場,抑或不久前的湖南兒童轉基因大米實驗疑云和金龍魚轉基因危機,無不引起輿論的軒然大波,甚至此前更曝出國內轉基因水稻“第一人”張啟發在大學演講時遭反對者抗議被迫離席的鬧劇。
此前中央一號文件提出加快農業生物育種創新和推廣應用體系建設,至此可以看出,國家層面對于轉基因技術和商業化運作的態度已非常明確,正如轉基因立法所遵循的基本立場:除非能夠證明轉基因食品存在風險性,否則即認定其與傳統食品在實質上是等同的,不存在風險性。但每每遇到公眾質疑,主管部門往往欲言又止,政策走一步停三步,試探與觀望公眾情緒的意圖非常明顯。
回顧《南方農村報》近5年的報道會發現,記者基本追蹤和調查了歷次重大事件,并采訪了兩方面的權威專家。綜觀“挺轉派”與“反轉派”爭論的焦點,其實就是歐盟模式與美國模式之爭。美國對待轉基因實行的是“無罪推定”,即無法證明其不安全,就表明它不存在風險。而歐盟則恰恰相反,在無法確保其絕對安全的前提下,必須采取必要的預防措施。以目前的科學研究水平看,雙方各有攻防,但都無法掌握絕對的理據來駁倒對方。
最讓中國人刻骨銘心的“大豆的淪陷”,這不但關系轉基因產品的安全性,更涉及國家戰略問題。《南方農村報》近幾年對此作了非常詳實的報道,目前,我國大豆進口量占全球貿易量的45%左右,而在1995年前我國一直是大豆凈出口國,從凈出口國到世界上最大的進口國,僅用了短短5年時間。在轉基因大豆沖擊下,目前中國因過量進口大豆,使農民賣大豆虧本,迫使國家補貼,主產區加工國產大豆的企業全線虧本,停工待料。而圍繞轉基因問題的跨國企業利益之爭、陰謀論,無論專家學者還是普通公眾,更是津津樂道。
目前,中國關于轉基因安全的立法,立足于在有序開發應用的前提下,盡可能規范管理。規范大抵從兩方面入手,一方面保證公眾的知情權,完善轉基因的標識制度,賦予公眾自由選擇的權利;另一方面,規范轉基因技術活動,使各個領域轉基因技術的開發和利用在嚴格監管范圍內。不過令人擔憂的是,且不說轉基因大豆已經透過牲畜飼料擺上每個家庭的餐桌,以目前中國農業分散生產的粗放管理模式,要真正做到規范管理,難度也可想而知。這也就難怪有關轉基因食品在超市中售賣無標識的屢見報端。
正像一些實用主義者所說的,以目前地球人口的膨脹速度以及人類對豐裕物質生活的需求來看,單靠傳統的生物技術必定無法滿足,尋求相關技術手段可以說是早晚的事。在轉基因的問題上,我們其實已經失去了自由選擇的權利。是向左走,還是向右走,恐怕只能被動地被裹挾著走而已。
■鏈接
美國:國內播種的玉米、棉花、大豆等農作物,轉基因品種都占到88%以上。
歐盟:一種轉基因食品要想進入歐盟市場,必須提交申請,通過歐洲食品安全局的風險評估后,再由歐盟委員會予以批準,整個程序至少需要兩年半時間,相當繁瑣。
日本:對轉基因作物實行嚴格管理和慎重對待,相當一部分生產傳統日本食品如豆腐的公司開始使用非轉基因原料,并標記上“沒有使用轉基因大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