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樣化的地理及氣候環境,以及廣闊的國土,幾乎所有的產品都可以在中國本土以極低的成本生產,中國也一直貼著“世界工廠”的標簽。當然也有例外的,比如說橄欖油這類產品。
目前絕大多數的國內銷售的橄欖油產自歐洲。這種在歐洲,特別是在歐盟又便宜又常見的食用油,到了中國,價格便翻起了跟斗。中間巨大的利潤使得精明的中國商家腦中充滿了美好想象,紛紛涌向橄欖油各個主要產地。而由于歐洲經濟乏力,中國采購商的到來,無疑給他們的經濟帶來的一絲新的活力。
劉經理剛從歐洲回來,他是福建大科米歐利橄欖油的負責人。當被問及到歐洲走一趟有何收獲時,劉經理透露,出國考察他也是頭一回,做西班牙簽證時挺擔心對方拒簽的。然而出乎意料的是,他遞交申請材料后,幾乎是第二天就批下來了,后來他才知道,西班牙政府特別重視中國巨大橄欖油消費市場,為了推動橄欖油出口,對于中國來的采購商,駐華使館對于有關簽證辦理也十分配合。
其實橄欖油這個產品也不像他們原來想像的那樣容易賺錢,另外這個行業水也挺深,并不是說只要將橄欖油原裝運到中國就可以換成一疊疊紅燦燦的百元鈔票了。大科為了做米歐利橄欖油,在源頭及銷售網絡的建設上做了許多工作,不僅在國外建立了穩定、高品質的供應關系,而且在國內全國范圍內已經開始進行大規模招商。為了保證油的品質,劉經理做足了功課,深入到國外榨油廠的每個生產環節,進行觀摩調查,制定了一套有效的供應商質量控制制度。在渠道建設上,亦不遺余力地加大招商力度,搶灘中國市場。
劉經理坦言,在歐洲考察期間,各個廠家的接待十分熱情。一直以來,中國一直是全世界最大的出口國,而中國出口商也一直給世人一種以低價策略相互競爭,只注重加工生產,不注重品牌建設的印象。然而這個情況在悄然地發生著改變。隨著歐美經濟的低迷,人民幣匯率的堅挺,中國對世界的購買力也顯得越發強大。在橄欖油的國際采購上,無論是在議價還是在品牌操控方面,中方企業完全占主動地位。
“中國有些實力的采購商,比如像我們大科集團。由于采購的量比較大,可以有很強的議價能力。我們做的這個米歐利特級初榨橄欖油 ,價格不錯,而且質量很好,酸度小于0.18%,果香濃郁。如果我們愿意,也可以讓國外供應商貼牌的。當然,其實國內的消費者更加認同國外原廠包裝。”劉經理說,“一直以來,中國人都在賣東西,相互拼價格,幫人貼牌,巨額利潤留給了別人,自己用資源只賺一點辛苦的加工費。但我們大科集團現在做的是讓老外賺點加工費,自己賺大頭的。”
有句俗語:三十年河西,三十年河東。中國一直是貿易順差最大的國家,由于中國經濟的崛起,國內巨大的消費能力也逐漸蘇醒,中國作為一個巨大的消費市場,也越來越受世人重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