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菜油廠家難道在虧本賣?

    2012-07-07
    摘要:

    “怪事了,難道這些廠家是在虧本大做生意?”近日,細心的貴陽市民張先生發現,市場上銷售的菜籽食用油,很多廠家的產品不僅顏色上有很大區別,從成本上看,一些廠家明顯不賺錢,不知道是怎么回事。 市場:菜油每... [詳細]

    “怪事了,難道這些廠家是在虧本大做生意?”近日,細心的貴陽市民張先生發現,市場上銷售的菜籽食用油,很多廠家的產品不僅顏色上有很大區別,從成本上看,一些廠家明顯不賺錢,不知道是怎么回事。


      市場:菜油每斤價差三四元


      昨日,記者在北京華聯超市的食用油銷售專柜看到,凈含量5升的金龍魚菜籽油,原材料為非轉基因油菜籽,售價73.80元;凈含量5升的紅蜻蜓菜籽油原材料也是非轉基因油菜籽,售價為69.80元。而道道全凈含量5升菜籽油,價格卻要便宜得多,一桶60.90元。凈含量4升的鯉魚牌菜籽油,原材料也是轉基因油菜籽,價格僅為42.90元一桶。


      記者又走訪沃爾瑪、家樂福等大超市和街邊的小型超市,發現除了5升裝強化維生素A和維生素E的菜籽油在74元一桶外,其他品牌大多在50元至70元之間。


      每升油約有兩斤重,換算下來,各大品牌廠家的菜籽油較高的約合7.4元一斤,價低的5.1元一斤,且油的色澤普遍較為清澈。


      而市民張先生所說的顏色較暗的菜籽油幾乎全部是小作坊生產的,價格也偏貴,每斤價格在9元至9.5元之間。


      質監:顏色差異是加工工藝造成的


      記者從省質量技術監督局食品處了解到,市場上銷售的菜籽油色差比較大,是由于加工設備的現代化程度不同造成的,但對油的質量沒太大影響。部分顧客喜歡購買價格偏貴、顏色較暗的小坊菜籽油,可能是心理因素以及油脂香味等影響了人們的消費選擇。


      “只要符合國家規定,都可以食用。”省糧油質檢站一位袁姓工作人員介紹,大的生產廠家由于設備先進,精煉程度高,所以顏色較淺;而小作坊壓榨的油雜質多,沒有經過脫色、脫臭、脫蠟等工序,所以顏色較深。同時,在菜籽原料炒制中的溫度高低也是一大原因。不過,只要是符合國家標準的油,顏色深淺對質量沒多大影響。


      疑問:難道廠家在虧本賣菜油?


      昨日,記者在北京路和百花山兩個農貿旁邊采訪中看到,正在壓榨菜籽油的小作坊生意都十分火爆,每天壓榨的菜籽原料最少也要消耗1000斤以上。


      在百花山壓榨菜籽油的一位小作坊老板說,他從事這一行生意十多年。近兩年來,菜籽原料價格大幅上漲,每斤原料進價需要2.5元,一般100斤菜籽原料能榨出30斤油。每斤油的原料成本就有8元多,加上房租、水電、稅費和合理的利潤,每斤的成本為9元多一點。


      記者注意到,該作坊銷售的現榨菜籽油每斤售價9元。既然每斤成本就有9元多,那么利潤又從何處來呢。


      “主要利潤來自油粕”。作坊老板表示,壓榨方式剩下的油粕利用價值偏高,一般100斤菜籽原料能榨出60斤油粕,每斤能賣1元左右,所以菜籽油的賣價能定為每斤9元錢。


      據開陽縣一家油脂公司的負責人透露,不管那種榨油方式,都需要3斤以上菜籽才能壓榨出一斤菜油,也就是說每斤的成本幾乎都在8元以上,如此一來,市場上眾多品牌最高7.4元一斤,最低才5.1元一斤菜油實在是“太便宜”了。“就算大規模生產能降低成本,也不可能降低這么多。”


      “一兩天降價促銷可以理解,廠家不可能天天虧本。”對此,市民姜林認為,不管這些油合不合格,至少從成本上核算,市場上的菜油價讓人心存疑惑。


      作者:周朝義 朱武麗來源金黔在線-貴州商報

     
    一区二区三区四区视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