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晨報訊:我們一日三餐都離不開食用油,但市場上出售的形形色色的調和油,只標明油料成分卻沒有比例,讓消費者如霧里看花,從買到吃都稀里糊涂。食用調和油配料比例不明
昨日,記者在美特好超市迎賓店看到,魯花、胡姬花、多力等品牌的食用油種類繁多,有大豆油、花生油、橄欖油、調和油、堅果調和油、天然谷物調和油等。
記者發現,各種調和油少則由三種油料組成,多的達七八種,可標簽上只標注著所用油料,沒有各種油料所占比例。如魯花堅果調和油的配料表只標明包括大豆油、葵花仁油、花生油、核桃油、葡萄籽油等,福臨門天然谷物調和油包含大豆油、菜子油、花生油、玉門油、米糠油、芝麻油、大麥胚芽油等。
此外,同樣是花生濃香調和油,配料也不盡相同,魯花牌的配料包括菜子油、大豆油、花生油、芝麻油,另一品牌的配料只有大豆油、花生油、芝麻油。而銷售人員在推薦調和油時,也只是說“這個油好吃,花生味濃”.
市民方興花在食用油柜臺前轉了足有十分鐘,最終也沒有選定買哪種油。她告訴記者,純花生油價格比較貴,而花生調和油又搞不清花生油的含量。通常情況下,人們會認為含量多的配料應該排在前面,但花生調和油的配料表上花生油并未排在第一位,所以選購起來就有所顧慮。調和油好壞企業說了算
記者發現,各種食用油包裝上顯示的產品標準號為“SB/T10292”.太原市質量技術監督檢驗測試所食品科的牛劍科長 告 訴 記 者 ,“SB/T10292”指的是《中華人民共和國行業標準(食用調和油)》,該標準并未對配料比例予以明確。
據牛劍透露,由于沒有統一的標準,一些生產企業往往打出一些模糊的概念,對消費者造成誤導。有些企業為了占領市場,在調和油中大量使用價格低廉的棕櫚油,但冠名卻是花生調和油、大豆調和油等。
牛劍說,針對食用調和油的配料比例,國家一直沒有統一的規定,通常是企業自己說了算。即使有消費者對食用油成分提出異議,但由于檢測也是根據企業標準來進行的,只要檢測結果符合企業標準就屬合格。因此,食用調和油判定識別比較難。國標“難產”事出有因
《消費者權益保護法》第八條規定,消費者享有知悉其購買、使用的商品或者接受的服務的真實情況的權利。食用油作為商品,生產廠家也應當依法向消費者告知其成分以及配料清單。
記者從太原市政協了解到,由九三學社杏花嶺支社副主委楊憲斌于2010年1月提出的《應盡快出臺食用調和油國家統一標準》的建議已經被全國政協采用。楊憲斌建議,盡快出臺食用調和油國家執行統一標準,推行陽光配方,以規范食用調和油市場。
記者還了解到,2008年,食用調和油國家標準開始向社會各界公開征求意見,意見反饋截止時間為當年10月25日。但時隔三年后,食用調和油國家標準仍未出臺。
牛劍告訴記者,造成調和油國家標準遲遲未出臺的關鍵原因是,調和油一旦勾兌完成,很難通過檢測儀器來分辨出里面油料的成分和比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