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糧油市場報? 作 者:付嘉鵬
進駐商超所需的各類費用,吞噬著糧油企業的利潤,一些國際賣場的費用,甚至遠遠超過企業利潤。對于糧油企業來說,商超已經成為他們營銷渠道的“雞肋”.進駐商超是賠本賺吆喝,不進駐則失去了樹立品牌的機會。
今年上半年,農業部產業化處的相關負責人到國內幾家農業產業化龍頭企業調研。在談到糧油產品進駐商場超市所需費用較高這一話題時,在場的諸多企業負責人立即產生共鳴,他們紛紛向在座領導反映糧油產品進駐商超遭遇到的各種壁壘。
“許多企業負責人情緒相當激動。”相關參會人員透露。
各類研究表明,從超市業態傳入我國至今,已有越來越多的消費者選擇了到商場超市購物。目前,全國大中城市的大部分消費者紛紛選擇在商場超市等大型購物廣場購物消費。
然而,作為利潤率較低的糧油企業,不僅無法從這個越來越廣闊的市場中分得一杯羹,還被商超收取的各類高昂的費用所拖累。
“神仙都賺不了錢”
“神仙都賺不了錢。”南方一家食用油加工企業的工作人員向糧油市場報記者抱怨說,進入商場超市的小包裝食用油企業,就像夾心餅干。
該工作人員表示,糧油產品的利潤空間本來就小。如今,終端產品的價格被國家限制;在生產環節方面,企業的原料成本、人力成本不斷升高;中間的流通環節和物流費用也比較昂貴;如果進駐商超的話,條碼費、管理費、導購號牌費、堆碼費等等各類費用累計起來,也是一個不小的數字。因此,糧油企業進駐商超的話,大多是賠本賺吆喝。
“比如說北京華聯,我們和他們的關系還不錯,進場費要2000元,一個品相(通常一個品牌的品類產品下面要包括多種品相)的商品條碼費要200元,陳列費500元/月,管理費200元/月,等等,還沒有開始銷售,我們就要先交3000元以上的費用。”河南一家面粉加工企業的面條銷售人員陳女士認為,像面條這種微利產品,如果前期品牌不太成熟,市場認可度低,進入商超就是死路一條。
不僅如此,“有一些國際賣場更苛刻,2009年,我們剛開始做了半年,其間我們發現貨物的全部貨款,都不夠支付賣場的各類費用。”湖北一家糧油加工企業的負責人說。該負責人表示,國際大品牌賣場的各類收費制度繁多,還時不時產生一些其他費用,讓你猝不及防。比如,訂單沒有及時送到要罰款,要收暫扣費等等。
浙江省寧波市鄞州梁橋米業有限公司董事長竺錫平也曾向糧油市場報記者證實,自己企業所生產的大米在超市銷售根本不賺錢,“我們的大米只是商場超市吸引人流的一種手段”.
“糧油產品還有一個保質期的問題,比如說我們的面條,如果3天賣不出去,商超就會退回來,那時候的損失都是由我們自己承擔。”陳女士介紹說。
“我們生產銷售大米基本上不賺錢,每年國家或者地方政府給予的各類補助是我們的利潤。”竺錫平說。
不得不進的商超
進入商超不賺錢,那糧油企業為什么非要進駐呢?樹立品牌形象,成為所有糧油產品進入商超的惟一理由。
“這是樹立品牌形象的需要。尤其是我們做小包裝品牌的,要通過終端賣場樹立品牌形象展示產品。”湖北奧星糧油工業有限公司辦公室工作人員詹杏芳說。
“像我們的品牌,市場上認可度高,大家都比較接受,因此在商超走的量就比較大,因此還有一點兒利潤。”相關面粉企業負責人認為,大品牌的糧油產品進入商超,一來可以提高品牌的認可度,二來也還是能夠在基本保本的前提下,促進品牌旗下其他產品的銷售。
業內人士一致認為,糧油產品中,糧食類產品的利潤空間低,適合直營店、專賣店及批發集貿市場等形式的銷售;食用油類產品的利潤空間較大,因此具備進駐商超的條件。
“我們正在做專賣店、直營店,馬上還要增加加盟店。商超暫時就不進了。”陳女士說,企業品牌的認可度還沒有完全達到,因此還不準備進駐商超。
國家正在推行的農超對接,讓許多糧油加工企業看到了糧油產品無壁壘進入商超的可能。
“國家和地方政府也正在搞農超對接、零門檻入超等活動,但農超對接就是引進門,頂多降低或減免部分入超費,但是不可能全部減免,因為商超是要賺錢的。再牛的產品,要是不給錢,商超就給放到角落。”相關食用油加工企業工作人員認為,國家仍需加大對糧油產品進入超市的扶持,從而使得消費者在超市能購買到物美價廉的糧油產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