廣西日報11月26日訊:外省一些油茶籽油產品因質量問題受到社會質疑,而廣西油茶籽油產品經質檢部門檢測質量普遍可靠,這一情況引起專家探尋個中緣由的很大興趣。
自治區林業廳黨組成員、總工程師蔣桂雄認為,國家林業局對茶油問題的意見非常正確:個別企業生產的茶油被查出質量問題,僅僅是茶油加工過程中出現的問題,與油茶樹種本身沒有關系,與油茶林基地建設沒有關系。油茶與油橄欖、油棕、椰子并稱為世界四大木本油料樹種。油茶是一種長壽樹種,具有一次種植、多年受益的特點,穩定收獲期長達80年以上。油茶是常綠闊葉樹,適應性強,對土壤的要求不高,能抵御冰雪等惡劣自然災害的侵襲。它不與糧食作物爭地,且具有數倍于糧食作物的經濟效益。油茶不僅有較強吸收二氧化碳和抗二氧化硫、氟和氯等有害氣體的能力,還是很好的防火樹種,而且花色鮮艷,既是觀賞樹,又是水源林,能顯著改善生態面貌和人居環境。廣西現有油茶林面積約550萬畝,占全國油茶總面積的12.3%,常年年產茶籽油4萬噸左右,占全國茶油年總產量20萬噸的17.5%,油茶種植面積和總產量均列全國第三位。廣西油茶原料林主要分布在三江、融水、融安、鹿寨、巴馬、鳳山、右江、田陽、田林、凌云、隆林、那坡、龍勝、平樂、昭平、八步、富川、平桂等縣(區),都是較為邊遠的山區,森林覆蓋率高,生態良好。原料產自“山青水秀生態美”的廣西,而且產自生態環境特別優良的縣(區),正是廣西油茶籽油產品擁有質量優勢的根源。
廣西區糧油質量監督檢驗站(廣西國家糧油檢測中心)站長陸炳堅副教授介紹說,國家標準GB11765-2003規定食用成品油茶籽油的質量指標,包含“色澤”、“氣味”、“透明度”、“含皂量”、“不溶性雜質”、“酸值”、“過氧化值”和“溶劑殘留量”等項目,其中“酸值”、“過氧化值”和“溶劑殘留量”為強制性指標。
廣西取得生產許可證的食用植物油加工企業,都有規范的生產工藝,普遍采用的是傳統壓榨法。企業從區內油茶產區收購的油茶籽,經過剝殼、軋胚、蒸炒、壓榨、過濾等工序得到壓榨毛茶油,也有的企業從油茶產區的農戶手中直接收購毛油茶籽油,在生產加工成品油茶籽油時,都要經過脫膠、脫酸、水洗、脫色、脫臭、脫脂等精煉過程。對于農村小加工作坊由于受條件限制,在加工毛油茶籽油過程中可能產生的苯并(a)芘,企業完全可以通過精煉等技術手段減少其含量,達到國家規定的每千克10微克以下的水平,甚至達到幾乎沒有苯并(a)芘的水平。因此,油茶籽油加工生產企業只要嚴格按照規范的精煉工藝組織生產,并按國家標準測定方法進行檢測,投放市場的產品就能夠達標合格(廣西茶油產業興起的這10年來,我區生產的茶油的品質充分證明了這一點),完全可以放心食用。
中國糧油學會油脂分會名譽副會長、原國家糧食儲備局西安油脂科研設計院院長、教授級高級工程師周伯川就此接受記者遠程專訪,對前段時間某些企業一些油茶籽油中苯并(a)芘超標而引起社會廣泛關注和反響這一問題,闡明了中國糧油學會油脂分會的看法和意見:一、油茶籽油是當今世界上最優良的食用植物油之一,中國糧油學會將不遺余力地推動這一產業的健康發展;二、油茶籽油苯并(a)芘超標絕非是油茶籽油本身固有的,也不是制油工藝本身存在固有缺陷,浸出法工藝不會造成油脂中苯并(a)芘超標;三、對于毛油中的苯并(a)芘含量,只要采用正確的精煉方法,就可有效地去除;四、企業和政府都要嚴格把好油脂質量關,視食品安全為生命。
周伯川強調,廣西是我國油茶的主要產區之一,上世紀五十年代就對油茶的開發、利用做出了積極的貢獻,當時的廣西柳州油脂廠和桂林糧機廠都頗有影響。而當今,在國家和地方各級政府及有關部門、茶油企業的重視和努力下,又取得了新的成績,像2001年創建的“莫老爺”等已經成為廣西油茶籽油的品牌產品,深受人們的青睞。愿廣西的油茶產業更上一層樓,經受這番考驗之后,取得新的輝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