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超標苯并芘來源調查

    2010-09-08
    摘要:

    時代周報記者李曉暉明鵬 在湖南金浩茶油股份有限公司(下簡稱金浩茶油)被曝部分產品出現苯并芘含量超標問題以后,植物油制取中采用的壓榨法與浸出法之爭遭遇熱議,根據金浩公司的辯解,致癌物問題似乎在供應其原... [詳細]

    時代周報? 記者 李曉暉 明鵬


      在湖南金浩茶油股份有限公司(下簡稱金浩茶油)被曝部分產品出現苯并芘含量超標問題以后,植物油制取中采用的壓榨法與浸出法之爭遭遇熱議,根據金浩公司的辯解,致癌物問題似乎在供應其原材料的農戶身上。而時代周報記者采訪有關專家和機構,發現事實并非如此簡單。


      壓榨法PK浸出法


      自從我國2004年10月1日起開始執行新的食用油國家標準、要求食用油外包裝標明生產工藝是用壓榨法還是浸出法之后,一些商家就開始把生產工藝當做競爭的手段之一,引發了壓榨油與浸出油之間的是非之爭。


      金浩茶油部分茶油苯并芘超標事件,一時間為壓榨法提供了有力支持。


      根據國家《食用植物油衛生標準》,食用油中致癌物“苯并芘”的含量最高上限為10微克/千克。據媒體報道,金浩公司的檢測結果顯示,壓榨毛茶油和壓榨精煉一級油的苯并(a)芘含量在5微克/千克以內。但利用現代浸出技術產出的毛茶油苯并芘含量在60微克/千克左右。


      單純看此次結果,壓榨工藝不會使苯并芘超標,浸出法則是苯并芘超標的罪魁禍首。


      對此華南理工大學楊博教授向時代周報記者介紹,目前國內植物油制取工藝主要是壓榨法和浸出法,具體選擇與油料品種、生產規模、技術條件、產品等很多因素有關。


      比如大豆油絕大部分采用浸出法,因為其含油量只有19%左右,直接壓榨的出油率很低。另外,直接壓榨法可以保留油料所含油脂的特殊風味,大豆油(8122,18.00,0.22%)做成色拉油,要求沒有味道,花生油、芝麻油等含油量比較高,又需要保留香味,采用壓榨法比較多。當然,壓榨剩余的餅粕通常還要進一步通過浸出工藝提取殘留的油脂,通常壓榨餅粕殘油在7%左右。茶油通常是選用先壓榨再浸出的方法,壓榨出來的油質量比較好,價格高,壓榨后的茶餅里面還有不少油,就要用浸出工藝才能取出,浸出油顏色深、酸價高、價格低。


      由此推論,如果苯并芘的含量超標和浸出法有關,大豆油超標的幾率會比較高,而花生油和芝麻油的幾率則應該比較低。但是,記者在采訪中卻發現了相反的現象。


      國內某質量監督檢驗所的國家糧食質量監督檢驗中心曾經對國內市場上食用植物油中的苯并芘殘留含量做過一個詳細的檢測。此次檢測的負責人在接受時代周報記者采訪時介紹了檢測的經過和結果。


      據介紹,為了配合國家新的動植物油脂苯并芘測定標準的制定,此次大規模的檢測中,抽查和收集了市場上2006-2007年生產的全國各大油料產區(20個省、自治區和直轄市)和意大利、加拿大等國外的食用植物油,共19個種類、262個樣品。結果顯示,苯并芘檢出率為98.5%,超標率占樣品總數的2.3%.其中,大豆油檢出率為96.0%,其余種類均為100%.不合格食用植物油中芝麻油占83.3%.


      普遍采用浸出法生產的大豆油,苯并芘含量反而是最低的;而普遍采用壓榨法生產的芝麻油,含量最高。


      一位食用油行業人士告訴時代周報:“基本上國內所有的食用油生產企業都會在生產過程中使用化學浸出法,國外也是如此。就算是一些號稱‘純壓榨’的企業,也或多或少有一些浸出的環節。”“浸出法不是特別復雜的工藝,工藝本身已經非常成熟,沒有危害。使用浸出法生產油時,要運用一些物質吸附殘余溶劑,目前而言,活性碳的吸附效果不錯。但一些企業為了節約成本,使用活性白土來吸附殘余溶劑,吸附效果不如活性碳,因此會留有更多的苯并芘。”


      對此食用油企業立即表態,金龍魚媒體負責人向時代周報記者表示:“在查出金浩茶油苯并芘含量超標之后,國家質監部門抽檢了所有油企生產的食用油,金龍魚的苯并芘的含量是低于10微克的。”


      鷹嘜食用油行政部夏經理告訴時代周報記者:“鷹嘜食用油生產過程中采用‘五脫工藝',即脫水、脫色、脫膠、脫酸、脫黃曲霉素。原來咱們平時的食用油中有很多科技技術在里面,這種’五脫‘提煉工藝提高了油的純度和吸收率、去除了油中的有害物質、使油的質量更加穩定,又最大程度地保留了油的營養成分。”他還表示,鷹嘜食用油通過了廣東質檢總局、中山質檢總局的抽檢,苯并芘含量達標,至于采取了何種方法使苯并芘含量低于10微克,則屬于商業機密。


      把關難題


      那么,是不是像金浩公司的匯報材料中所解釋的那樣,毛茶油苯并(a)芘含量高的原因是公司從農戶中收購茶餅?


      金浩公司指出,農戶為了提高出油率,可能對茶籽反復烘烤、蒸炒,在高溫下容易生成苯并芘。此外,浸出工藝中,溶劑油在55度溫度作用下,萃取粉碎蒸發過的茶餅里的殘油,這個過程會導致苯并芘含量進一步增高。


      如果這個解釋成立,那么其他茶油企業乃至生產其他一些種類的植物油的企業,部分產品也可能存在苯并芘超標的問題。因為除了金浩公司,其他茶油公司也大量從農戶手中收購茶餅,也同樣會采用浸出工藝。


      楊博教授對時代周報記者這樣解釋,金浩公司的解釋有一定道理,茶籽經高溫烘烤的確有產生苯并芘的風險,但苯并芘的引入還有其他途徑,煤煙、礦物油、瀝青等都是苯并芘的常見來源,如果油料污染了這些物質,就會引入苯并芘;另外,使用了不合格的浸出溶劑也是一個風險因素。具體是哪種因素導致苯并芘超標,尚需要做進一步的調查。


      據了解,因為價格比較便宜等因素,我國目前采用的主要溶劑是6號抽提溶劑,俗稱浸出輕汽油。這是石油化工廠生產的一種浸出溶劑,其主要成分為六碳的烷烴和環烷烴,沸點在60-90℃。一般來說沸程越長組分越復雜,越有可能帶有對人體有害的雜質,如苯、甲苯和多環芳烴類物質。


      楊博教授表示,采用溶劑浸出法提取油脂是安全的方法,如果溶劑符合食品級質量及衛生標準,最終產品中也不會出現苯并芘超標的現象。另外,即使油脂在前面的生產中曾受到了苯并芘污染,也可以通過精煉工藝去除大部分,如采用活性炭吸附和真空高溫脫臭工藝等。如果精煉不好,就會去除得不徹底。


      陜西科技大學生命科學與工程學院董文斌教授也同樣表示,食用植物油中含有一定量的苯并芘是不可能完全避免的,出現超標的最大可能就是企業生產條件沒有符合技術要求。


      前述國內質量監督檢驗所在《262份食用植物油中苯并芘檢測結果分析》中指出,不合格食用植物油中芝麻油占83.3%,主要原因在于芝麻油生產的門檻較低,生產廠家產品質量控制能力參差不齊,有些品控能力較差的廠家在原料、生產設備和加工工藝各環節或廠房環境等因素的影響下產出了苯并芘超標的產品。


      時代周報記者采訪的專家們對食用植物油中苯并芘含量都提到了“是否超標”的問題。


      楊博教授指出,盡管國家規定食用油外包裝要標明生產工藝是用壓榨法還是浸出法,但如果企業用浸出法生產的油加入壓榨法生產的油中,消費者也是無法判斷的,檢驗也很難。


      能不能寄望有關監管部門呢?廣東省質量技術監督局一位不愿透露姓名的工作人員對時代周報記者表示,在食用油的監管方面,質量技術監督局負責對食品油生產企業的生產環節進行監督檢查,工商局負責對進入市場銷售的產品進行監管。對企業的檢查是經常進行的,結果不會公布,讓企業改正就是了。


      對此,他也感到無奈,一般來講,大企業都比較規范。有些存在質量問題的企業,監管機構也難以執行責罰,因為“某個領導一個電話過來,說某某是朋友,要關照一下”,他們就沒辦法了。金浩茶油苯并芘含量超標問題之所以會暴露,他認為多是競爭對手所為。


      “媒體多報道一下也好啊!”他說,媒體把問題披露出來,有關部門就要加強監管了。


      把關難題還不僅于此,某品牌食用油山東區經理告訴時代周報記者:“目前國內對食用油的監管體系非常薄弱。有些企業生產的油還沒有經過質檢部門的抽檢就進入市場。此外,在膠東半島,遍地是小作坊,油經過初步加工,就直接灌瓶流入市場。”

    ?

     
    一区二区三区四区视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