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國人油鹽超標難治:營養立法

    2010-06-23
    摘要:

    在日前舉行的第三屆北京健康管理研討會上,有關專家指出,在日常飲食中,北京市居民食用油量嚴重超標,人日均攝入量為54.6克,比中國營養學會推薦量的25克標準超過兩倍多。食用鹽量也嚴重超標,城市居民中人日均... [詳細]

    在日前舉行的第三屆北京健康管理研討會上,有關專家指出,在日常飲食中,北京市居民食用油量嚴重超標,人日均攝入量為54.6克,比中國營養學會推薦量的25克標準超過兩倍多。食用鹽量也嚴重超標,城市居民中人日均鹽攝入量為11克,超過世界衛生組織提出的人日均鹽攝入量6克標準的近兩倍;農村居民人均日鹽攝入量為17克,接近國際標準的3倍。這些因素直接導致了北京市居民各種慢性病的高發。


      記者在北京的幾大超市發現,銷售桶裝食用油的貨架前人頭攢動。花生油、調和油、大豆油、色拉油,面對品牌眾多、種類齊全的食用油,顧客在認真挑選。


      “現在生活改善了,吃的油也比以前多了。我們一家三口一個月要吃一桶五升多的油。”一位剛剛買了一桶食用油的顧客對《北京科技報》說。記者發現,在隨機調查到的20多位居民中,有80%以上食用油日攝入量超過了40克,而且所有的被訪者都表示,過去吃油沒有這么多。而在超市的另一頭,銷售食鹽的貨架前,顧客也是很多。“每次來超市我都要買上一袋鹽,我們家都是北方人,吃菜的口味重,不放鹽菜沒人吃。”一位家庭主婦對記者說。


      對于烹調油攝入量的變化,衛生部組織的《中國居民營養與健康狀況調查》顯示,我國成人超重率和肥胖率近20年間急速上升,增長率分別高達39%和97%.專家預計,如果不采取有效措施,把食用油攝入量降下來,未來十年,我國肥胖人口可能達到兩個億。而在這20年里,中國居民的食用油量也從每天的18.2克提高到了41.4克。


      世界衛生組織已經將肥胖定性為全球最大的慢性疾病,并將此列為世界四大醫學社會問題之一。歐美等國食用油攝入量高于我國,肥胖率一直在50%以上,因肥胖造成的經濟損失,與用在癌癥和艾滋病的治療費用之和相當。而肥胖又是糖尿病,高血壓、中風等慢性病的獨立危險因素。


      中國營養學會常務理事李淑媛教授認為:食用油的過量攝入不僅影響著國民健康素質的提高,而且影響到勞動生產率和國民經濟的發展,2003年,我國因為慢性疾病的支出就達到1.2萬億元,占GDP的10.3%.增長速度已經高于國民生產總值的增長速度。


      是什么原因造成中國居民食用油和食用鹽的量迅猛增減呢?中國疾病預防控制中心營養與食品安全所副所長、中國營養學會秘書長翟鳳英研究員認為,主要是我國居民的生活水平提高,調查發現有90%的人家平時炒菜不會有意控制油的用量,并且為了菜更香,傾向于多放油。


      另外一個主要原因是,在外就餐的次數顯著增長。20世紀80年代以前,中國居民在外就餐情況很少,所以對身體不會造成危害,而現在的情況是,我國居民中每天在外至少就餐一次的接近兩成,城市居民達到了近三成,青年人在外就餐的比例更高,而在飯館餐廳的烹飪方法上,我國有100多種基本烹飪方法,其中80%以上都離不開食用油,這就進一步加劇了這些人群食用油和食用鹽的過量攝入。


      另外,其他隱性的攝入也加劇了居民的食用油攝入量。“吃一袋方便面,含油量就夠一個人一天的所需。”翟鳳英研究員說。


      為了盡快扭轉這一情況,北京、合肥等地已經陸續向居民免費發放限量油壺和鹽勺,油量夠一個三口之家吃一周,幫助居民養成控制放油量的習慣。


      “但是,我國已經錯過了干預國民飲食結構的黃金時期,這意味著我們需要花更多的時間和精力在這方面。”翟鳳英研究員指出。


      “按照國際慣例,當國民收入到1000美元左右的時候,是經濟轉型也是生活轉型、飲食變化的時機,這個時機干預最有效。如果等到它已經發展成像西方飲食那樣了,你再糾正的話,那個時候花三倍的力氣,五倍的力氣都是達不到的。”翟鳳英研究員說。


      現在看來,免費油壺和鹽勺在控制居民食用油和食用鹽的攝入量方面不能從根本上解決問題。“因為,現在急需解決的問題是,開展健康飲食工作缺乏有力的條例指導和法律支持。”翟鳳英研究員說。現在科學指導居民健康飲食的工作沒有列入有關部門的日常工作中,只能是憑借各自的熱情,存在3分鐘熱度的現象。只有對營養立法才能有效的緩解這個問題。“《國民營養條例》的早日實施將會起到積極作用。”


      據了解,我國在營養立法方面相對落后。美國在上世紀40年代起就頒布了《國家學生午餐法》、《國家學生早餐法》和《全國營養監測及相關研究法》;日本在1947年經濟困難情況下頒布了《營養師法》,隨后又頒布了《營養改善法》和《學校供餐法》等。


      在我國,2004年9月,國務院法制辦、衛生部組織中國營養學會召開營養立法工作會議,決定首先起草營養條例,待時機成熟后再在此基礎上修訂營養改善法。


      “現在《國民營養條例》已經起草完成,并且在全國范圍征求了修改意見。”翟鳳英研究員說。


      據悉,我國首部營養條例的一個突出特點,就是讓專業營養師走進百姓生活,以改善膳食結構不合理、營養不均衡的現狀。比如,條例將規定,各大醫院、集體用餐單位必須配備營養師;所有的幼兒園和學校都要配備營養師。專業營養師常駐社區,不僅能為他們提供出門可及、量身定做的營養咨詢,而且對建立社區人群營養檔案和監控膳食結構很有幫助。


      北京市民食用鹽量嚴重超標,人日均鹽攝入量為11克,超過世界衛生組織提出的人日均鹽攝入量6克標準的近兩倍 一些膨化食品,含油量在20%以上,有的甚至更高。

    ?

     
    一区二区三区四区视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