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橄欖調和油成了“什錦餡”

    2010-04-19
    摘要:

    半島晨報4月20日訊:葵花籽調和油里含多少葵花籽油?橄欖調和油里含多少橄欖油?這些問題在油桶的成分說明里統統找不到答案。記者調查發現,青島市場上調和油成分標注大多在五種以上,有一種橄欖調和油甚至標出了... [詳細]

    半島晨報4月20日訊:葵花籽調和油里含多少葵花籽油?橄欖調和油里含多少橄欖油?這些問題在油桶的成分說明里統統找不到答案。記者調查發現,青島市場上調和油成分標注大多在五種以上,有一種橄欖調和油甚至標出了七種原料。


      由于現行食用油國家標準只要求企業標注產品原料油成分,比例不必標注,市面上名目繁多的調和油口味相當“雜拌”,價格也隨之撲朔迷離。


      【調和油成分成“不解之謎”】 配什么原料廠家說了算


      從五六十元到近百元一桶,花生調和油、葵花籽調和油、橄欖調和油在大連各大超市都屬于熱賣品。“橄欖”和“花生”是調和油最“偏愛”的口味,促銷員則大力強調這些油類的健腦功效。


      在西崗區一家大型超市賣場里,記者粗略統計,共有八種不同品牌、品種的調和油在售。一種5升裝的“初榨橄欖調和油”打出的促銷價格是98元,另一貨架上,同樣分量的另一品牌大豆油還不到50元。在一桶“純正橄欖調和油”的成分標注上記者看到,其一共明示出了葵花籽油、玉米油、大豆油等七種原料油的名稱,并用“等”省略了余下成分。


      有這么多原料油,并且橄欖油排在第三位,為何這種油還要叫橄欖調和油呢?超市售貨員說,因為橄欖油“比較貴”,在添加成分中成本所占最大,所以就冠名“橄欖調和油”。而對于橄欖油在該調和油里所占比例究竟多大,該售貨員表示不清楚,并認為這是消費者沒有必要知道的“商業機密”。


      這場調和油亂象始于國家食用調和油標準缺失——現行食用油國家標準只要求企業標注產品原料油成分,并不要求標注各種原料油所占比例,這就導致目前在售的調和油成分中,到底是哪種原料油比例多成了“不解之謎”。


      記者查詢發現,第一代調和油是標注各成分所占比例的,即97%的大豆油、2%的菜籽油、0.5%的芝麻油、0.5%的花生油。但到2004年后,食用調和油隨意勾兌、標注混亂等問題就開始出現,并日益成了司空見慣的“行業秘密”。調和油調什么口味,叫什么名字,配什么原料,幾乎都由廠家自己說了算。


      【棕櫚油才是主要成分】 純花生油或橄欖油的含量連5%都不到


      2008年我國就食用調和油國家標準征求意見時,曾提出了兩種命名方式:一是主原料占比應不少于50%,另一個是占比超過1/3。參照這一標準,以某種油料命名的調和油,該油料占比至少要為全部原料的三分之一。


      如此算來,一桶5升的調和油要含有近1.7升的花生油或橄欖油。記者查詢目前全國的花生油批發價發現,各地價格在14元~15元/公斤中間浮動。這就是說,一桶花生調和油的1/3的原料成本就要二三十元。此外,還有其他原料成分、人工等生產成本,再加上銷售環節的成本,按現在普遍的五六十元的標價,生產商在不做任何促銷的情況下,賣一桶油都是肯定虧本的。


      一位食用油生產企業的工作人員透露,目前市面上所謂的花生、橄欖調和油,可能純花生油和純橄欖油的含量連5%都不到,主要是廉價的大豆油和棕櫚油。


      統計顯示,目前市場上橄欖油每噸的價格在4萬元左右,而棕櫚油或者大豆油的價格在每噸6000~8000元。2009年國內消費油脂2300萬噸,棕櫚油進口800萬~900萬噸,菜籽油的產量是200萬~300萬噸,大豆每年大約有800萬噸用于榨油,產量為150萬~160萬噸。


      然而,盡管進口棕櫚油價格低廉,數量龐大,卻在市場上鮮有露面。業內人士透露,在許多調和油中,棕櫚油才是主要的成分。此外,七成以上飯店也用棕櫚油烹飪。

    ?

     
    一区二区三区四区视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