色拉油+香精=香麻油?
泰州晚報4月12日訊:泰州質監局海陵分局發布信息:4月初,稽查人員在罡楊鎮發現一制售假麻油、假紅油的窩點,當場查獲制售的散裝“麻油”16扎,整箱“麻油”39箱、“四川紅油”66箱以及大量香精和辣椒精。假麻油、假紅油違法添加了植物油和香精,對人體健康有危害。據制假者交代,已有相當數量的假油流入本地市場。
昨天下午,本報記者走訪市區4家農貿市場的20多個店鋪,在其中的10多家發現了與被查獲的假麻油相同或相似的“麻油”。廣大市民近期選購麻油時須小心,凡標稱“安徽省和縣興達麻油廠”生產的麻油和“四川紅油”,均可能涉假。
今天,本報記者將隨同稽查人員對市區更多的農貿市場、糧油店展開檢查。
老板夫婦行蹤詭秘
“我從農貿市場買回一瓶‘純正香麻油’,怎么聞不到芝麻香味?”市民馬女士非常納悶。
幾天前,泰州質監海陵分局在海陵區罡楊鎮搗毀一生產假麻油、假四川紅油窩點,終于解開了馬女士的疑惑———原來所謂的“優質純芝麻油”內,一滴芝麻油都沒有。質監部門提醒市民,要當心。
今年1月,安徽農民陸某夫婦租下海陵區罡楊鎮東樓村的民房,陸某夫婦對房主說,他們要在這里辦廠。
讓房主和周圍鄰居奇怪的是,這對老板夫婦是“夜貓子”,白天,日上三竿了還不起床,夜里,房間里常常燈火通明;深更半夜,有面包車開到他們的院子里,夫婦倆一箱一箱不知道往車上搬些什么。
每當有人向陸某夫婦打聽他們的產品時,他們總是支支吾吾。大家懷疑他們在干違法的生意,于是向質監部門舉報。
幾分鐘兌1瓶麻油
稽查人員在陸某夫婦的暫住地看到,院里停著一輛滿載著成箱麻油的面包車。面對稽查人員,陸某非常緊張,他聲稱自己是麻油生產商,卻無法提供營業執照、食品生產許可證和衛生執照。
一間30平方米的小屋里,地上堆放著不少色拉油空瓶子和幾只污跡斑斑的塑料油桶,屋子里沒有一粒芝麻。
“這些麻油是色拉油加香精兌出來的。”陸某交代,他的操作流程是,將色拉油倒進油桶,加上香精,只需幾分鐘和勻,再灌入玻璃瓶,貼上標簽即可。稽查人員發現,現場兩只塑料油桶內,有色拉油和芝麻油香精兌好的“麻油”以及色拉油和辣椒精兌好的“四川紅油”正待分裝。
陸某說,他生產的“麻油”以每瓶4.5元的價格批給市區一些農貿市場的商販,商販再以每瓶10元的價格出售,“隔三差五就有訂單上門,當晚就能交貨。”
QS標志也是假的
稽查人員發現,所有瓶裝麻油的外包裝共有5個品種:“非衣牌長壽康香芝麻油”、“明泉牌100年小磨香麻油”、“明泉牌老榨坊一滴香麻油”、“明泉牌黑芝麻油”、“梅露牌100年純正香麻油”。包括四川紅油在內,廠家都標注是“安徽省和縣興達麻油廠”。
稽查人員還在房間里查獲了成堆的包裝箱、字體模糊的QS標貼、打碼機等造假原料和工具。
稽查人員說,經過烘炒、研磨和出油3個步驟后,正常磨制100斤芝麻一般只能出40斤左右的麻油,芝麻價格現在是每斤5元多。也就是說,10元一斤的麻油,根本連成本都不夠,怎么可能是純正的芝麻油?
陸某夫婦說,他們原先在市區經營麻辣燙店,由于虧損,便不干了。正愁找不到好的“項目”時,他們原先的“麻油”供應商找上門來,該男子說,他打算改行,但手頭還有包裝物要處理。于是,陸某夫婦接下了該男子的生意。
據稽查人員介紹,目前,他們已經將“麻油”和“四川紅油”送到泰州市質檢所檢驗,以進一步了解確切成分。
部分菜場有假麻油出售
昨天,記者走訪了洧水、潤泰等幾家市區較大的菜市場,發現很多店鋪都有標示“安徽省和縣興達麻油廠”的麻油出售,品種較多,真假難辨。
在潤泰農貿市場內,記者發現有3家店在銷售“明泉麻油”。北側的一家調味品店,記者看到貨架上擺著3種標稱“安徽省和縣興達麻油廠”生產的“麻油”。店主稱,這些都是一斤裝的麻油,最便宜的一種“香麻油”8元一瓶,中間的“明泉牌老榨坊一滴香麻油”15元一瓶,右側的“明泉牌黑芝麻油”18元一瓶。
記者看到,這幾種麻油包裝都比較粗糙,雖然每瓶都有生產日期等,但是印的位置卻不太相同。并且密封度較差,不少的瓶蓋處出現了滲漏。在這家店里,記者還發現有上述“四川紅油”出售。
在這家店南邊不遠的另一家店,記者也發現了兩種“明泉麻油”,女店主說,兩種麻油一種普通的是8元一瓶,另一種黑芝麻油是15元一瓶。她問記者是不是買了自家吃,如果是,就買泰州經濟開發區某企業生產的麻油。記者問,是不是“明泉麻油”是假的,她笑著說,8元一瓶怎么可能買到純麻油?
在該市場西側的一店鋪內,記者同樣發現了有“明泉牌黑芝麻油”銷售。
在雙龍農貿市場,北邊一排幾家出售調味品的攤位里,都有“明泉牌”麻油出售。走進其中一間,在琳瑯滿目的貨架上,一眼就看見了廠家標為“安徽省和縣興達麻油廠”的“明泉牌”黑芝麻油和小磨香麻油。瓶身為普通的酒瓶裝,在封口處僅有簡單的塑封,塑封的塑料紙上沒有“明泉”的品牌標識。最遠的生產日期為今年的1月,最近的在4月1日左右。
店主介紹說,黑芝麻油比普通的麻油要香些,價格也略貴些。“這種普通的麻油8元一瓶,黑芝麻油10元一瓶。”在隔壁一間店里,除了有這兩種麻油外,還多了一種同為“明泉牌”的老作坊麻油。價格也相差無幾。
在欣蓮農貿市場,記者走訪了兩家調味品店,出售的大多是泰州本地產的麻油,只有一種同為安徽和縣出產的麻油,但并未發現“明泉牌”麻油。在另一家店鋪的貨架上,和記者在雙龍農貿市場看到的一模一樣的“明泉牌”小磨麻油赫然在目,但只剩下3瓶。400ml“明泉牌”小磨麻油的價格僅為6元,店里同時出售的480ml“魯汀牌”泰州地產麻油卻要20元。店主說,因為價格便宜,買“明泉牌”麻油的人很多。
記者詢問麻油的進貨渠道,店主說由廠家直接送貨,安徽出產的在泰州都有總經銷,由他們配送。
洧水農貿市場是市區較大的一家農貿市場,有10多家調味品銷售店鋪。記者走訪了其中5家,雖未發現有此次涉假的麻油出售,但發現了一些低價麻油。
在這幾家店里,售價高的大多是本地產的“節節高”等品牌麻油,每斤20元左右。價格低的產地則大多是安徽,價格在每斤10元左右。如雞籠山的麻油一斤裝的11元;另一種安徽和縣出產的麻油價格僅有9元。一店主說:“買這種便宜麻油的人很多,不少飯店大批量進貨。”
記者隨后走訪了市區蘇果、時代等幾家大規模的超市,發現這里的麻油價格明顯要高出許多。一般情況下,一瓶一斤裝的麻油售價在22元至25元,而黑芝麻油的價格則要達到35元左右一斤。
摻假麻油危害大
食用摻假麻油對人會產生哪些不良后果?有關專業人士介紹,假麻油就像慢性毒藥,需要引起重視。
對于低價油加香精制成的“麻油”,至少有以下幾點明顯的害處。
國家規定,麻油是不允許添加任何食用植物油、非食用植物油和香精的。制假者為了能讓假麻油也具有麻油的香氣,往往會加入一種麻油香精,香精屬于化學合成產品,如果不按照相應的規范使用,就叫做濫用食品添加劑。在假麻油的加工過程中,制假者超量使用了相應的食用香料,會給人體的消化系統和呼吸系統帶來一定影響,嚴重的可能會引起腹瀉、呼吸急促、呼吸困難等癥狀。而所用香精屬于偽劣產品的話,危害會更大。
摻假麻油多是摻入低價植物油,棕櫚油就是低價植物油中的一種。棕櫚油含有高達50%的過飽和脂肪酸,過飽和脂肪酸很難被人體吸收,容易堆積在血管壁上和內臟蜂窩狀的組織里。長期攝取過飽和脂肪酸含量高的食品,不僅會引起人體機能衰退,造成心血管堵塞、腦動脈硬化,嚴重的還可能導致心臟病、腦中風、腦栓塞。工業使用的棕櫚油主要制造肥皂、涂料、橡膠、合成潤滑劑等,若被人體食用,后果更不堪設想。
棉籽油是一種低價植物油,含有大量的棉酚等有毒物質,如果不能去除這些物質,極易引起中毒。中毒者有時立即感到皮膚灼熱、潮紅、無汗或少汗,伴有心慌、無力、肢體麻木、頭暈。但有時毒素表現為慢性癥狀,影響生育機能等。至于使用泔水油做“麻油”,危害就更不用說了。
快速識別假麻油
1、純麻油透明無雜物,散發著濃濃的芝麻香味,在案板上倒一點清水,再用筷子蘸一滴香油在清水面上,如麻油立刻散開成薄薄的大油花,然后凝成若干個細小的油珠,則為純正的麻油;而摻假麻油油滴小而厚,不易擴散。
2、將麻油適量倒入一只干凈的玻璃瓶中,用力搖晃,如瓶內無泡沫或有少量的泡沫,但很快消失,是純正麻油;如瓶內出現過多的白色泡沫且消失緩慢,則是麻油中摻有其他植物油。
3、小磨麻油香味醇厚、濃郁、獨特,如摻進了花生油、豆油、菜子油等則不但香味差,而且會有花生、豆腥等其他氣味或異味。或者倒幾滴麻油在手掌心,然后用另一只手的拇指用力搓,搓到發熱生疼時聞一下手掌心,如果是真麻油就會繼續有清香的味道,如果是假麻油就會有股異味。
?
全城“追捕”假麻油
?
《色拉油+香精=香麻油?》昨天刊發后,引起各界廣泛關注。昨天,記者和安徽和縣興達麻油廠有關負責人取得聯系,對方表示,目前該廠在泰州并沒有代理商,如果市場上有此類產品,應該是假冒的。
昨天下午,泰州質量技術監督局海陵分局組織稽查人員,首先對九龍副食品批發市場、潤泰農貿市場等全面檢查,現場扣押80多箱假冒“明泉”四川紅油、20多瓶假冒“明泉”麻油。今后幾天,質監部門將繼續對市區更多的麻油銷售店鋪進行稽查。日前已查獲的假油是否含有有害成分?市質檢所的檢測結果將于近日揭曉。
歡迎廣大市民向本報熱線提供假麻油、假紅油及其他假冒偽劣食品的生產、銷售線索,舉報信息屬實者有獎。熱線電話:86870000。
昨又查獲84箱假紅油
昨天下午2點,泰州質監局海陵分局的多名稽查人員,對位于海陵區九龍鎮的九龍副食品批發市場突擊檢查,當場查獲假冒的“明泉”牌四川紅油84箱,計2000多瓶。
根據前期摸排的線索,昨天下午2點多,質監稽查人員來到九龍副食品批發市場,對幾家經營調味品的批發商鋪進行檢查。當檢查到市場南側一家較大的副食品批發商鋪時,稽查人員在貨架上發現了兩瓶“明泉”牌四川紅油。
稽查人員要求店主林某提供廠家資質證明復印件、進銷貨記錄,林某都未能提供。林某說,這一批貨正是晚報報道的造假者陸某提供的,稽查人員基本認定這一批四川紅油為假冒產品,并對產品進行了查扣。
據林某說,他是最近才經銷這種四川紅油的,進貨價為48元一箱,每箱24瓶。經當場清查,在林某的店鋪和倉庫內發現了兩堆假冒四川紅油,共計83箱。
隨后,稽查人員又在市場入口處一家副食品商行內發現了同樣的假冒紅油1箱。
不少店鋪藏起假麻油
昨天下午4點左右,質監稽查人員來到潤泰農貿市場,對市場內銷售調味品的商鋪進行檢查。在市場東側一家南北貨店里,稽查人員在貨架上發現了幾種“安徽省和縣興達麻油廠”生產的四川紅油和“明泉”麻油,共有20多瓶。稽查人員當場查扣了這批貨物。
店老板說,這些麻油和紅油是一個自稱是生產廠家業務員的人送過來的,送貨日期大概是4月5日。來人沒有告訴他們的名字和電話號碼,只說過幾天會來市場一趟,到時可以當面結算。
“本來店里賣的是泰州本地產的麻油,價格比這個貴一點,這段時間才改銷這個產品。”店老板說,在潤泰農貿市場銷售調味品的,幾乎每家都在銷售這個業務員送來的產品。
記者在市場轉了一圈后發現,市場上有10多家賣調味品的店,稽查人員查處第一家店鋪時,其他店趕忙將貨架上的麻油收了起來。
市場西側一家南北貨調味品經營店,老板聽說這些產品是假的之后,連忙將這些麻油、紅油撤柜。老板說,他們店是去年開始銷售這個廠家的麻油、紅油的,共銷售了100多瓶。貨是送到店里給錢,從來沒有開過單,自稱是廠家業務員的人也沒有透露過姓名和電話。“像這種麻油小排檔買的比較多。”店老板說,大飯店一般都買20多塊錢一瓶的好麻油。
廠方稱產品未供應泰州
昨天下午,記者電話聯系了安徽和縣興達麻油廠,該廠負責人石明武表示,該廠確實生產麻油和四川紅油,“明泉”也是該廠的注冊商標,但是,該廠沒有直接向泰州市場供應產品。由于該廠生產的麻油和四川紅油全國很多地方都有銷售,不排除會有少量的產品通過其他地區流入泰州市場,但是直接在泰州市場推銷產品,并可以以低價大量批發的,系假冒的可能性比較大。
安徽和縣興達麻油廠一位盛姓銷售經理說,以前廠里在泰州地區有一名業務員,但在去年,這名業務員就離廠不干了,目前在泰州地區他們廠暫時還沒有派業務員。他說,“明泉”是他們廠的注冊商標,目前主要生產的是芝麻油產品,但在泰州市場上沒有直接銷售過。現在泰州市面上打著他們廠旗號的麻油產品應該不是他們廠生產的。如果銷售商銷售的商品是最近從本報報道提及的陸某或者之前的業務員那里進的貨,則肯定是假的。
低價麻油紅油還有不少
記者在九龍副食品批發市場走訪發現,除了已經查明的假冒麻油和假冒紅油外,還有不少低價的“麻油”和“四川紅油”在出售,其價格明顯低于合理范圍。據了解,明泉牌純芝麻油430ml的正常批發價為12元左右一瓶,在市場上,如果零售價低于8元,肯定是假冒產品。
在市場一區的一家店鋪里,貨架上擺著幾瓶“四川紅油”,在貨架前的桌子上放著幾瓶“麻油”。質監稽查人員要其提供相關企業的資質證明的復印件時,女店主表示沒有證明材料,這批貨是一個安徽人用三輪車直接送上門的,說是安徽廠里的產品,但沒有看到廠家的材料。女店主承認,這些“四川紅油”和“麻油”都很便宜,大都只有幾塊錢一瓶。
記者拿起桌上一瓶一斤左右的標示“久久香”的麻油,問店主多少錢一瓶時,店主說,批發只要6.5元一瓶。而她店里經銷的泰州本地產的“節節高”麻油,一斤裝的售價卻達到了19元一瓶。對此,質監稽查人員當即要求店主將這些低價麻油、紅油下架。
在市場北側的一家副食品批發部,稽查人員發現了同樣標示著“安徽和縣興達麻油廠”產的“明泉”牌四川紅油,但由于包裝與之前發現的假冒紅油不同,稽查人員未能認定這種紅油是否系假冒,按店主提供的產品供應者電話,稽查人員當即與產品供應者取得聯系,要求其證明這批產品的供應渠道。店主說,這種紅油的進貨價為2.35元。稽查人員表示,這種紅油也可能是假的,為進一步確定成分,稽查人員買了一瓶帶回檢測。
“問題食品”危害不小
泰州質監局稽查處處長陳鴻翔說,近幾年來,我市的食品安全狀況總體來說是好的,但是形勢依然非常嚴峻。每年我市質檢部門送檢和抽檢出來的“問題食品”都有幾十種,涉及的食品種類也是五花八門,出現的問題以添加非法或者超標的食品添加劑為主。
去年底,泰州質監局稽查處執法人員對九龍副食品批發市場進行食品安全抽查,帶回一批食品樣本進行抽檢,結果發現浙江某蔬菜食品廠生產的袋裝紅油竹筍,添加了國家曾明令禁止的蘇丹紅等添加劑。執法人員詢問該銷售攤位的負責人后得知,這一批次的問題紅油竹筍是從浙江某食品廠進貨的,已有一部分流入市民餐桌。剩下的“問題竹筍”被質監部門當場查封。
“市區的肉類涼菜制品也存在不同程度上的食品安全問題。”陳鴻翔說,在今年3月份的例行抽查中,市區的涼菜熟食售賣點出售的煙熏類肉制品很多都被檢出含有合成色素檸檬黃、日落黃等,“這主要是攤主為了熟食好看添加檸檬黃、日落黃這類添加劑的,如果長期食用,可能導致嚴重的血液病。但是,這些都需要專業儀器才能檢測出來,所以市民購買時光靠肉眼很難分辨。”
另外,近年來,泰興出現過“毒香腸”,興化也出現過食用菌添加熒光增白劑等食品安全問題,說明我市食品安全現狀并不容樂觀。據了解,現在市區的食品安全問題主要集中在“輸入型”,市民在選購各類食品時,如果不能準確辨別,一定要到正規的大型超市購買,不要購買明顯低于市價的食品,在購買蔬菜和經過預處理的食品時,不用過分追求食品的色香味俱全,各方面太過完美的食品存在問題的可能性反而比較大。
“目前質監部門正在研究市區食品安全的定期發布方法,希望能夠對市民有所幫助。”陳鴻翔說。
經營者安全意識淡薄
在走訪市場的過程中,記者發現,很多調味品經營者和批發商,食品安全意識和自我保護意識非常淡薄,使得造假者有機可乘。
九龍副食品批發市場的幾家副食品商行的店主,都不知道應向食品供應企業索取哪幾種證明材料,以確定所進食品是否安全。稽查人員詢問這些調味品經營者,進貨時應當讓供貨者提供產品企業的“三證”,這“三證”是哪三證時,幾名經營者的回答都不盡相同。有的回答是營業執照、衛生許可證和稅務登記證,有的回答是營業執照、生產許可證、稅務登記證等。質監稽查人員表示,其實最應檢查的三證為“營業執照”“食品生產許可證”和“產品合格證”。
稽查人員解釋,這“三證”的作用各不相同,“營業執照”是確認企業的合法身份;“食品生產許可證”是了解企業具備不具備生產所供產品的資質和條件;“產品合格證”是確定這一批產品是否合格。
檢查中,記者發現,很多經營戶對于企業提供的證明其資質的文件很不當一回事。有的隨便扔在貨架底下,拿出來時,已是一層灰;有的雖然當時查看了復印件,但沒有留存,也沒有向企業核實;有的已經把企業提供的資質材料丟失。
稽查人員提醒,仔細查看“三證”,電話向廠方核實銷售員資料,可以有效防止被騙。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