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兩天,國內的報紙網絡媒體紛紛關注了食用油抽檢的不合格問題。
?
6月28日,首都媒體《新京報》率先曝光:
?

?
6月29日,最高人民檢察院主辦的《檢查日報》就此報道發表評論:
?

?
隨即,國內知名網絡媒體騰訊、網易、新浪等紛紛予以轉載:

?
《新京報》這樣曝光:
?
食用油問題依然嚴重。
?
上周,海南省食藥監局和河南省食藥監局抽檢發現,7批次食用油不合格,有的甚至查出致癌物黃曲霉毒素和苯并[a]芘。
?
此外,還有一些公司生產的芝麻油、小磨香油、葡萄籽油、葵花仁油存在過氧化值超標、酸價超標等問題。
?
據了解,黃曲霉毒素B1和苯并(a)芘是致癌物,花生中黃曲霉毒素B1超標說明相關企業在生產時沒有嚴格挑揀原料或工藝控制不足。油產品中苯并(a)芘超標,可能是在生產過程中高溫加熱處理不當而產生的氧化產物。此外,酸價、過氧化值越高,油脂的品質就越低。
?
《檢查日報》這樣評論:
?
食用油竟然含有致癌物,這是個相當嚴重的問題。
?
值得關注的一個細節是,這次被檢查出“含有致癌物食用油”的都不是小作坊生產的,而是正規的食用油生產企業,而且不是在企業發現的,而是在市場環節抽查發現的。
?
這就意味著“致癌食用油”已經流向了市場,已經進入了酒店的廚房,已經上了百姓的餐桌。更意味著,很多市民可能已經將“致癌食用油”吃進了肚子里。
?
當然,含有致癌物,并不意味著吃了就一定患癌癥,其危害也不是一時半刻就能顯現出來的。可是,要知道的是這始終是一種健康的潛在隱患。
?
需要追問的是:為何“致癌食用油”都貼上了各種顯示產品合格的標簽?
?
道理是簡單的。商品的合格標簽等標志,都是生產廠家自己的工作人員張貼的,是否合格企業自己說了算,他們只負責向監管部門繳納一定的費用,定期領取各種標簽,然后自己企業的檢驗科室檢驗之后,就可以張貼了。
?
“廠家自己張貼合格標簽”的管理模式需要反思,也到了該糾正的時間了。
?
食品安全無小事。可是監管部門為何到了銷售環節才發現“致癌食用油”?為何不能把這個關口設置在企業產品走出企業大門之前?
?
這說明食品安全的抽檢制度也是存在問題的,更多的監管環節應該放在產品出廠之前,而不是到了銷售環節去抽查。
?
今年以來,國家食品藥品監督總局對食用油抽檢,采取分級管理,總局主要抽檢市場占有率高的知名大廠商,一些中小型廠商,則由省級及市、縣級局負責抽檢。
?
實際上,幾大食用油知名品牌已占據了大部分國內市場份額,這些廠商具有相當嚴格和過硬的品控體系,在今年以來的歷次抽檢中,都保持了高水準的合格記錄,國內食用油的整體質量水平是可以讓消費者放心的。
?
被媒體曝光和關注的,則來自各地方省局抽檢結果。6月份的抽檢公告,確實反映出一些中小油企,依然沒有把控好食用油的質量。
?
民以食為天,食用油安全,應經得起任何方式的追問和監督。
?
以下為6月份,各省食藥監局公布的食用油抽檢不合格名單:
?
6月27日 黑龍江省食藥監督局第25期公告
?

?
6月23日 海南省食藥監督局第18期公告
?

?
6月22日 ?河南省食藥監督局第26期公告
?

?
6月16日 ?湖北省食藥監督局第23期公告
?

?
6月15日 ?江蘇省食藥監督局第17期公告
?

? ? 6月13日 ?吉林省食藥監督局第6期公告
?

?
6月13日山西省食藥監督局第17期公告

?
6月13日黑龍江省食藥監督局第23期公告
?

?
6月9日湖北省食藥監督局第22期公告
?

?
6月6日山西省食藥監督局第16期公告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