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轉基因輿論場突圍:用公開換公信

    2018-07-12
    摘要:

    三部委聯合發布關于加強食用植物油標識管理的公告,指出轉基因食用植物油應當按照規定在標簽、說明書上顯著標示。目前公眾對轉基因的態度早已脫離了單純的科學問題和利弊考量,而進入了社會文化、經濟利益和政治訴求的綜合范疇。打開天窗說亮話,或許是一個最佳選擇。用公開換取公信,用透明呼喚光明,謠言和猜忌將不再有瘋長的土壤。

    《中國科學報》  李晨陽

    近日,中國國家市場監督管理總局、農業農村部、國家衛生健康委員會聯合發布關于加強食用植物油標識管理的公告,指出轉基因食用植物油應當按照規定在標簽、說明書上顯著標示。

    無獨有偶。美國農業部也正在嘗試把轉基因標識開誠布公地印在食品包裝上。而且,該國農業部近期開展的一項研究顯示,標明食品中含有轉基因成分并不會嚇跑消費者,反而有助于減少他們對轉基因產品的顧慮。

    佛蒙特州于2016年通過轉基因強制性標注法令,是目前美國唯一實施這一政策的州。調查顯示,推行該政策后,佛蒙特消費者對轉基因食品的反對率下降了19%,但全美范圍內對這一技術的反對率仍在上升。

    這一結果既在意料之外,也在情理之中。目前,公眾對轉基因的態度早已脫離了單純的科學問題和利弊考量,而進入了社會文化、經濟利益和政治訴求的綜合范疇。若想早日破冰,推動轉基因技術造福人類的進程,就得把脈大眾心理。打開天窗說亮話,或許是一個最佳選擇。

    轉基因可以說是一項生不逢時的技術。它發軔于上世紀70年代,其發展、壯大、走向應用的數十年,也是人類社會集中反思現代科技和天人關系的數十年。這項能在短期內定向改造物種的技術,把科學家推上了 “造物主”一般的神壇。同時,不可避免地給人們帶來了認知、情感乃至信仰方面的沖擊。

    先天不足的群眾基礎,形成了疑慮滋生的社會土壤。盡管至今沒有一項證據能證明轉基因食品存在更高健康風險,但圍繞它的流言、恐慌和抨擊卻從未停止。倘若你詢問一個拒絕轉基因產品的普通消費者,他的擔憂可能包括致癌、不育、壽命縮短甚至自己的基因被食品改造。

    有趣的是,即便是公認對人類健康有嚴重危害的煙草、酒精和劣質塑料制品,也未曾受到如此大范圍的、群情激憤的抵制。

    其實公眾真正恐懼的,并不完全是潛在的健康威脅——煙民不會因香煙包裝上“吸煙有害身體健康”的警示卻步,美食家中更不乏冒死吃河豚者。令很多人陷入轉基因恐懼癥的,恰恰是政府、企業和部分學者云山霧罩、欲蓋彌彰的態度。

    美國農業部曾提出一個所謂的折中方案,建議將標簽文字從“轉基因食品”(GMO)改為“經生物工程改造”(BE),希望借助這一較為陌生的表述方式,降低消費者對這類產品的敏感度。但筆者認為,如果真這么做了,只怕效果適得其反。

    由于種種原因,專業科學家和權威科學機構在轉基因的輿論場上一直處于被動和守勢,就連百名諾獎得主的聯名“挺轉”也不能完全打破這種“沉默螺旋”。更令人遺憾的是,還有一部分科學家在輿論壓力面前選擇了集體噤聲。

    “越是專家越不敢說話,讓我們老百姓怎么敢相信轉基因呢?”身邊一位親友的困惑頗具代表性。

    在這種局面下,多說話,說實話,打開天窗說亮話,可能是最好的突圍之道。把轉基因成分正大光明地寫在配料表里,尊重消費者的知情權和選擇權,人們自會用腰包投票。只要這些轉基因食品的確是安全、優質的,時間和消費者終會給它們公正的評價。相反,任何偷偷摸摸、暗度陳倉的做法都只會把人們推往對立面。

    若是黃鐘毀棄,必然瓦釜雷鳴。用公開換取公信,用透明呼喚光明,當科學、理性之風蕩滌這個話題領域時,謠言和猜忌將不再有瘋長的土壤。

     

     
    一区二区三区四区视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