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記住這一天 | 后美國大豆時代,會發生什么?

    2018-07-27
    摘要:

    2018年7月6日,中美互征關稅實錘落下,世界兩個最大經濟體之間的貿易戰正式開打,美國輸華大豆被加征25%的關稅。這一天將成為產業的分水嶺:全球大豆的貿易和加工格局從此重塑,中國植物油市場的變局或將展開。中國大豆進口總量將下降,為解決供應短缺,中國可能進口更多的豆粕、其他油籽、甚至其他蛋白粕類作為替代品。

    oilcn油訊  (注:本文發表于2018年7月6日晚)

    2018年的7月6日,那艘全民關注的名為飛馬峰號Peak Pegasus、滿載美國大豆的貨船經過一天飛速狂飆,終于在下午到達大連港,但還是沒能趕上海關下班,這意味著貨主可能要多交幾千萬元的關稅。

    因為就在今天,中美互征關稅實錘落下,世界兩個最大經濟體之間的貿易戰正式開打,美國輸華大豆被加征25%的關稅。這一天將成為產業的分水嶺:全球大豆的貿易和加工格局從此重塑,中國植物油市場的變局或將展開。

    歷史不會重演,但總是驚人地相似——“豆爭”屢次出現于近代國際糧食貿易史中:

    1973年全球糧食減產,美國大豆庫存不足。尼克松總統頒布法令,禁止大豆和豆粕出口;在大豆幾乎全靠進口的日本引發了“豆腐騷動”,日本開始實施海外農業戰略,首先前往巴西投資,巴西的大豆產業由此起飛;

    1980年在蘇聯入侵阿富汗后,美國展開報復,卡特政府禁止向蘇聯出售谷物。結果事與愿違,封鎖對蘇聯的影響微乎其微,因為他們能夠從其他來源獲得糧食,蘇聯向阿根廷、巴西等國購買大豆、小麥,促使巴西大豆產業崛起,成為美國農民的勁敵。

    巴西的大豆產業,本身就是貿易制裁的產物。冷戰的歷史說明了貿易市場的空隙,可迅速被其他國家填補的道理。

    荷蘭合作銀行(Rabobank)的研究指出:

    中美貿易爭端可能持續數十年。雖然短期影響可能是負面和嚴重的,但危機也會創造機會,將提高中國農業的生產效率,并與世界其他地區更加融合,中國得以更接近糧食安全、可持續性和自給自足的長期目標。

    貿易戰對國內食用油行業來說,是好是壞?尚難定論。

    但可以反過來想一想,如果沒有這場貿易戰,中國食用油市場正滾滾駛向何方?

    中國人油鍋里倒入的近一半油,仍將是豆油;盡管菜籽油、花生油、玉米油、茶油等都深受中國消費者的喜愛,以現有市場份額來說,即便加在一起,也難以撼動豆油的絕對老大地位。

    據FAO的統計,2000-2013年的十幾年間,中國豆油消費的年均增長速度約為11%,遠遠超過中國生產的其他植物油。

    這是因為大豆進口量連年急劇增加,驅動力來自肉蛋奶產品消費的增加,使得中國畜牧業得到快速發展。而豆粕是飼料生產的主要原料,通過進口大豆在國內加工滿足,豆油作為大豆壓榨的主要副產品,供給量隨之大量增加。

    專業機構此前預計:中國大豆年進口量將突破1億噸

    在植物油市場規模一定的前提下,豆油的市場價格相對較低,從而擠占其他植物油的市場份額。

    按此速度,明年或后年,中國大豆的年進口量將很快突破一億噸,對非大豆類植物油供給的擠壓效應愈加明顯,其他油種基本翻身無望。

    7月6日正式開打的中美關稅大戰,很可能終結這一趨勢,豆油消費出現拐點,加速中國食用油消費結構的升級變革。

    中國、美國、巴西、阿根廷四國大豆貿易流   來源:彭博社、荷蘭合作銀行

    中國大豆進口量的三分之一,來自美國。征稅啟動后,中國仍將購買1000萬至1500萬噸加征關稅的美國大豆;

    但總體而言,大豆進口總量將下降,為解決供應短缺,中國可能進口更多的豆粕、其他油籽、甚至其他蛋白粕類作為替代品。荷蘭合作銀行的推演如下:

    中國

    ——對美國大豆增加25%的關稅將提升國內大豆價格,也會推升豆油和豆粕的價格;

    ——較高的豆粕價格將提高畜牧業的生產成本,進一步擠壓利潤率,將促使飼料配方的改變,降低豆粕的使用量。

    ——國內大豆壓榨廠無法完全將增加的成本轉移到下游,除非政府提供補貼或增值稅減免,否則壓榨利潤將下降;

    ——大豆壓榨產能的利用率將下降;

    ——大豆進口量可能連年下降,菜籽等替代品的進口量將增加;

    國際大豆產銷流:中國進口了全球大豆的60%,歐盟和東南亞地區進口了全球豆粕60%,阿根廷和巴西出口了60%的大豆,圖片來源:荷蘭合作銀行

    國際(如果大豆高關稅持續多年)

    ——大豆種植面積/產量:美國減產,南美、中國、歐盟擴大;

    ——大豆壓榨能力:美國、歐盟和東南亞地區擴張,南美有限增長以及中國的收縮;

    ——替代品:加拿大和澳大利亞油菜籽產量和出口量上升。

    就貿易而言,美國非但沒有給中國一記教訓,反而帶來了一個長期后果,即中國或許會學到在不進口、少進口美國大豆的情況下如何自處。

    中國有句成語:“塞翁失馬,焉知禍福”。

    中美貿易爭端將推動中國的經濟改革,進一步實現自我可持續發展,將更多的資源用于提高農業生產力;大豆和油脂產業也得以調整結構,減少對美國供應及其他單一來源的依賴,走向多元化多渠道,多粕多油并舉,雖然還將經歷不少周折,但危機的另一面是變局與商機。

    歷史將記住今天,后美國大豆時代自此開啟!將會發生很多變化,不變的是,中國不會停步!

     

     
    一区二区三区四区视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