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華網北京:12月25日,由江南大學、中國食品安全報社、曲阜師范大學、佛山科學技術學院等單位聯合推出的《中國食品安全發展報告(2018)》及系列研究成果在北京發布。報告分析認為,2017年,我國主要食用農產品、食品的生產與市場供應基本滿足國內不斷增長的市場需求。全國主要食用農產品與食品市場供應繼續保持“總體穩定”的基本態勢,質量安全水平繼續呈現“逐步向好”的基本格局,有效保障了人民群眾的飲食安全。
會上,江南大學食品安全風險治理研究院陳秀娟副研究員代表研究團隊介紹了2017年中國食品安全狀況。報告數據顯示,2017年,國家食品質量安全監督抽檢總體合格率為97.6%,比2016年提高了0.8個百分點。2014-2017年間全國食品安全監督抽檢總體抽檢合格率穩中有升,均保持在高于96%的高位水平上。2017年,全國食用農產品質量總體抽檢合格率為97.8%,比2016年上升0.3個百分點。全國食用農產品例行監測總體合格率自2012年首次公布該項統計以來已連續六年在96%以上的高位波動。
但現階段食用農產品質量安全風險隱患仍突出存在,食用農產品源頭風險治理呈現長期性、復雜性。
2017年,食品安全事件發生量最多的食品種類依次分別為食用農產品(4031起,20.56%)、淀粉及淀粉制品(1820起,9.28%)、飲料(1517起,7.74%)、調味品(1268起,6.47%)、肉制品(1197起,6.11%)、食糖(1137起,5.80%)、糧食加工品(1103起,5.63%)、食用油、油脂及其制品(1065起,5.43%),這與2008-2017年間發生的事件數量最多的食品種類幾乎沒有差異且食用農產品的食品安全事件發生率都遠遠高于其他類食品。因此,食用農產品的安全質量必須嚴格監控。
對此,報告提到,工業化發展可能影響食用農產品質量安全。同時,農業生產中化肥、農藥等化學投入品的高強度施用,使得農產品與食品安全風險治理凸顯出持久性、復雜性、隱蔽性的特點,治理的難度十分艱巨。由于農藥殘留具有難以溶解、不易揮發的特征,現實中農產品質量安全例行監測中所檢測到的禁限用農藥殘留,有可能是10年甚至更久之前就殘留于土壤之中的。
報告顯示,人源性因素是食品安全事件發生的最主要因素。在2017年發生的食品安全事件中,由于造假或欺詐、質量指標不符合標準、超范圍和超限量使用食品添加劑、生產加工工藝問題、添加使用非食用物質等人為特征因素造成的食品安全事件占發生事件總數的51.21%。相對而言,自然特征的食品安全風險因素導致產生的食品安全事件仍然相對較少,占發生事件總數的48.79%。在人為特征因素引發的食品安全事件中,質量指標不符合標準的事件數量最多,占到事件總數的21.96%,其它依次為造假或欺詐(14.26%)、超范圍或超限量使用食品添加劑(7.12%)、添加使用非食用物質(4.35%)、生產加工工藝問題(3.53%)等。在自然特征因素引發的食品安全事件中,微生物污染產生的食品安全事件最多,占到事件總數的23.83%,其余依次為生物毒素污染(10.11%)、重金屬等元素污染(5.29%)、農藥獸藥殘留不符合標準(3.79%)、源頭污染引發的食品污染(3.22%)等。與2008-2017年間引發食品安全事件因素相比較,人為特征因素造成的食品安全事件占比有了較大幅度的下降,但人源性風險占主體的這一基本特征難以在短時期內發生根本性改變。
目前,包括發達國家在內的世界各國均不同程度地發生食品安全事件。報告研究組認為,現階段我國的食品安全事件發生的成因十分復雜,最主要包括重金屬、地膜與畜禽糞便污染、農獸藥殘留超標等源頭污染導致的自然性風險前移,“小、散、低”為主的生產供應主體組織形態、誠信和道德的缺失、經濟處罰與法律制裁不到位導致的人源性風險高發等。
針對當下食品安全風險情況和特點,與會專家認為應積極開展四個方面的工作:
首先,持續加大源頭治理力度。食品安全風險治理必須把住農產品生產的源頭環節,治土治水,減“肥”增效,推進農產品生產標準化;其次,依法持續提高食品安全“違法成本”。嚴厲打擊人為因素導致的食品安全問題,特別是造假、欺詐、超范圍超限量使用食品添加劑等行為,堅決鏟除制假售假的黑工廠、黑作坊。協同監管部門與司法部門的力量,大力發展行業性社會組織,完善公眾參與舉報、企業內部吹哨人制度等,形成食品安全風險社會共治格局;同時,不斷完善風險監管能力。在新一輪的食品安全監督體制的改革中,著眼于完善食品安全風險治理體系,致力于提升風險治理能力;此外,提升公眾食品安全的科學素養。運用媒體力量提升公眾防范食品安全風險的能力,聚焦社區群眾,充分利用電視廣播與互聯網+等新型載體,豐富傳播形式,增強大眾傳媒的食品安全消費知識傳播的效果。
報告會上,以江南大學食品安全風險治理研究院牽頭的課題研究團隊還發布了《2017年中國食品安全狀況研究報告》《2017年食品安全網絡輿情研究報告》《2017年中國水產品質量安全狀況研究報告》《2017年主流網絡輿情報道的食品安全事件大數據研究報告》《食品安全風險治理體系與治理能力現代化研究報告》等系列研究成果。相關企業也在會上發布了源自于食品安全風險治理實踐過程中的案例。與會專家表示,該系列報告的發布帶動更多組織和個人加入到食品安全風險的研究與學習中,同時,也將對食品產業發展產生長遠、積極的影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