oilcn油訊
你注意到了嗎:東南西北中的一些超市,已難尋大豆油的蹤影,即使是有,貨架上也是屈指可數。
小包裝豆油一般指的是5L規格的大豆油。一箱裝四桶,累加起來等同于中包裝餐飲油最常見的20L規格。
自1991年深圳南海油脂生產出中國第一瓶小包裝油,當時稱為色拉油的豆油逐步攻城掠地,行業翹楚如金龍魚、福臨門、金鼎等多是以小包裝豆油起步入局。
小包裝豆油現狀:風光不再
小包裝豆油巔峰期曾占據包裝油消費一半以上。如今隨著消費的多元化以及消費的升級,曾經的半壁江山已經風光不再:
早在2014年,海獅油脂對上海市場小包裝豆油消費統計顯示:相較于2013年一半的比重,2014小包裝豆油占比已下滑到30%。
近幾年小包裝豆油急劇下滑的趨勢已經蔓延到所有的低線城市,也就是所謂的3/4/5/6/7/8線地區。
另據筆者所在的湖北某四線城市當地最大的一家商超系統采購朋友提供的2018年食用油銷售數據統計,豆油的占比已降到了11%,前些年高峰期的時候豆油占比曾接近35%。
南方非豆油消費區下滑的現象可能較北方豆油主銷區嚴重。筆者近幾年走訪全國市場的主觀感覺來看,即使豆油的主銷區小包裝豆油也并不樂觀。
據智研咨詢數據:2017-2018年度,豆油占整個食用油消費超過一半,約為1655萬噸。
按照小包裝豆油占整個小包裝食用油20%比值粗略估算,小包裝豆油的市場容量約為200萬噸,占整個豆油市場約為12%;按照正常的邏輯測算,高峰期小包裝豆油應該和小包裝占整個食用油市場的比值持平,約占30%,即500萬噸。
盡管整體豆油的消費每年保持2%-3%左右的速度在增長,小包裝豆油的市場份額卻進一步壓縮。
小包裝豆油去哪兒了?
豆油市場的增長和兩個因素相關:一是消費人口的水平增長,二是人均消費的垂直增長。現在整體豆油市場呈低速緩慢增長態勢,但小包裝豆油近幾年卻逆勢一路下滑,原因何在?
“波特五力模型”是分析傳統制造業市場競爭環境的絕佳工具,豆油作為一個完全競爭市場,較符合此模型的應用前提。我們嘗試以此分析當下導致小包裝豆油市場急劇萎縮的因素:
小包裝豆油按照原料屬性分為轉基因大豆油和非轉基因大豆油。非轉基因小包裝豆油目前市場占比很小,市場覆蓋和消費群體局限在東北和華北部分區域,尚無法稱為全國性大類油種,本文不作單獨分析。以下文中小包裝豆油多指轉基因豆油。
供應商議價能力
豆油作為大宗期貨品種,廠商均是價格的接受者,基本上不具備溢價能力或溢價能力極弱。所謂的溢價能力僅僅來源于自己對于行情的把握和判斷,即頭寸的把控能力。
國內三大小包裝豆油廠家都擁有自己的期貨分析團隊甚至專門的期貨公司,但期貨期權工具對于大型廠商而言,更側重于套保的功能。某些品牌可能在一段時間內擁有一定的價格優勢,但不可能在所有的時間段都擁有價格優勢。
購買者議價能力
小包裝豆油的購買者分為兩類:家庭消費及餐飲消費。兩者都在萎縮,但原因各異。
家庭消費豆油急劇萎縮的原因:
- 消費升級:隨著收入的增加,中國大部分家庭對于小包裝消費價格水平已經從30-50元的價位升級到50-70元的價位;30-50元的價格帶基本上是轉基因豆油(轉調也是以豆油為主)的天下,而50-70元則可以選擇市面上大部分品牌的非轉基因系列品種。
- 消費多元化:隨著營養油種及小眾油種的崛起,原來由豆油菜油二分天下的格局被打破;花生油、玉米油、葵花籽油,乃至更高端的茶油、橄欖油、亞麻籽油、稻米油等成了不同群體消費的新選擇;以前食用油的消費結構以年齡段劃分,現在更多的以消費場景來劃分。
- 對轉基因的顧慮:近些年中國消費者越來越重視健康安全。轉基因對人體有無害處,科學界已作出定論。但科學界的定論不代表消費者的偏好。轉基因豆油在一些消費者眼里就是“洪水猛獸”,在知情可選擇的情況下,消費者對轉基因豆油的接受程度極低。
餐飲消費小包裝豆油萎縮的原因:
- 價格:小包裝豆油和中包裝價格的差異主要就在于包材成本,小包裝豆油的包材成本每噸高于中包250元左右,攤到20L的規格,每桶相差4-5元。小包裝同中包裝競爭餐飲客戶成本上存在天然的弱勢。
- 便利性:對于中大型餐飲而言,每天的食用油消耗量較大,中包裝運輸、存放都較小包裝便利。在價格持平甚至小包高于中包的情況下,餐飲企業是沒有動機用小包裝的。
- 穩定性:穩定性有兩點:一是價格的穩定性,一是貨源的穩定性。價格波動兩者不分伯仲。但中包裝的貨源的穩定性持續性遠遠超過小包裝。一來小包裝業內玩家少,二來流通到餐飲上小包裝都是以低于中包裝價格出現,而豆油價格的不穩定決定了小包裝貨源極不穩定。
行業競爭者競爭
按產品劃分
一類是金龍魚的大豆油;另外一類是其他的大豆油:既包括金龍魚旁系的元寶、口福、香滿園等,也包括其他廠家的所有小包裝豆油品類,例如中糧系的福臨門、五湖、四海、香谷坊等。
金龍魚大豆油完全按照品牌的思路在操作,其他品牌和廠家的大豆油都只能稱作是灌到瓶子里的散油,行業內稱之為貿易品。金龍魚的大豆油每噸享有高達1000元左右的品牌溢價,而其他品牌的價格基本徘徊在盈虧平衡線上。
按廠家劃分 可分為四類:
一類是全國性“品牌”,通常是采取“1+N ”的玩法,即一個主打品牌加多個渠道品牌,主打豆油品牌依托原有品牌,渠道品牌可劃分為現代渠道渠道品牌和流通渠道品牌,而現代渠道品牌則可以進一步劃分為NKA/RKA/CKA。
但作為貿易品的小包裝豆油具有天然的大流通基因,廠家也不會嚴格控制串貨,甚至暗中支持串貨,最后往往背離品牌方最初的定位變成了“1+1”模式。
目前此類全國性豆油玩家現在只剩下益海嘉里、中糧和中儲糧。
第二類是區域中包裝品牌的補充品牌,一般共用品牌名稱,生產中包裝完全是為了滿足工廠產能需要。比如武漢的玉樹、中昌、沙鷗等。
也包括國際四大糧油巨頭ABCD在國內各地區布局的一些橋頭堡品牌。但四巨頭參與競爭更多的是在上游壓榨環節,在終端市場,ABCD的聲音相對比較微弱。
第三類是區域小包裝品牌的子品牌,但因為小包裝豆油極低的毛利導致地方小包裝油操作豆油無利可圖,紛紛放棄。
第四類是以江西一些廠商為代表的所謂“非轉壓榨高端調和系”和正規品牌的“轉基因豆調系”(盡管可能命名為**食用植物調和油,但可能90%以上是大豆油)。
共同的特點是:以調和油的名義賣豆油。正規品牌羞羞答答但規規矩矩,江系可就明火執仗變“轉”為“非”了。
惡性競爭的結局是整個行業都陷入了零利潤甚至負利潤的怪圈。賣的多,虧得也多。
現在一線豆油貿易品牌的心態是,既想做大又怕做大,左右不是。因為行業的退出壁壘較高,現有的主流玩家誰也不會真正的退出,豆油市場基本上三十年河東,三十年河西,各領風騷“幾檔期”。
缺乏一致的目標,加上惡性競爭,毛利極低,小包裝豆油市場很難真正做大。
新進入者威脅
經過08-09年和11-14年行業的兩輪洗牌,在短時間內是不會有新的廠家進入小包裝豆油市場了。所以新進入者的威脅可以排除掉。
替代品的威脅
小包裝豆油的替代品按照使用的場合可分為家庭消費的替代品和餐飲消費的替代品。
家庭消費的替代品是除了豆油外的其他所有油種。餐飲消費的替代品主要是指中包裝。小包裝豆油處在夾縫中,進退兩難。
現在小包裝豆油的主流玩家基本上全部都有自己的中包裝餐飲油品牌,發展小包裝豆油如同搶自己的飯碗,左右手互博。
除了北方市場有部分家庭仍舊選用小包裝豆油外,其他非豆油消費區的豆油基本上都流入了餐飲渠道。而餐飲渠道用戶以成本為導向,基本上沒有品牌忠誠度可言。
小包裝豆油接下來在家庭消費和餐飲消費兩頭都會遭到擠壓,現有的市場份額會進一步喪失。
非轉系列對小包裝豆油家庭消費的取代是不可避免的,中包裝對小包裝的餐飲渠道擠占也是難以抗拒的。
另外一個導致小包裝豆油丟失份額的重要導火線是KA不再愿意“翻單”了。
所謂“翻單”就是連鎖系統為了完成銷量及其他利益因素運用購物卡扣點及代開等手段以低于廠家的進貨價格負毛利出貨。美其名曰:以負毛利產品為噱頭吸引顧客購買高毛利產品以實現動態平衡。
但當下,實體零售,尤其連鎖賣場在電子商務的沖擊下集體處于失血狀態,毛利下跌,利潤下滑,生存艱難。
以前跑馬圈地是量利兼顧,以量為主,快速做大體量謀霸權;現在是存量博弈利潤先行,賣場的重心更多放在在利潤上。
所以連鎖賣場的所有者對負毛利操作卡的非常嚴,甚至封死了這條道路。現在很難依靠低價的豆油來吸引消費者。
另外行業內都心知肚明,所謂的用來吸引客戶的負毛利小包裝豆油都流向何處:99%都流向了當地的貿易商手上了。
貿易商再以低于廠家的價格出貨,這就是前些年為什么總是有明顯低于市場價的小包裝豆油在市場上流通的重要原因。現在這條道路已經基本堵死;小包裝豆油于是逐漸被渠道拋棄。
行業惡性競爭微利經營,渠道不再視小包裝豆油為香餑餑,中包裝餐飲油對小包裝油的替代和擠占, 居民消費多元化和消費升級,關于轉基因的爭論仍在繼續......
小包裝豆油當往何處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