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一座油廠的百年史,近代中國油脂行業的發展史

    2019-08-04
    摘要:

    一座經歷了百年的油廠,在這整整的一個世紀里,見證了俄國滲透、日本侵華、國共爭雄、國企改制、下崗倒閉等一系列緊跟時代的大事,折射出的不僅僅是油脂行業的發展史,更是近現代中國走過的那段篳路藍縷、波瀾壯闊歷史的生動體現。

    本文來源qiuwenjie,作者qiuwenjie

    導語:一座經歷了百年的油廠,折射出的不僅僅是油脂行業的發展史,更是近現代中國走過的那段篳路藍縷、波瀾壯闊歷史的生動體現。

     

    一、大豆出口貿易 

    19世紀末期,腐朽不堪的清政府在東西方列強的沖擊下,門戶大開,列強將觸角伸入到中國的方方面面。中國的油脂行業也正是在這樣的背景下緩慢的開始近代化和現代化進程。1867年英商在牛莊(即現在的營口)開辦了牛莊豆餅廠,用蒸汽機做動力來取代原來的人工或畜力對大豆進行破碎,這應該是中國最早的近代化油廠。 

    從19世紀中葉開始,英國和俄國在中亞和遠東開始了爭霸,在遠東地區的主戰場主要就是在中國的東北。俄國憑借地利之便,早早將勢力滲入東北,而英國主要是扶持代理人---日本---跟俄國競爭。 

    1852年,羅曼·卡巴爾金出生于俄國波洛茨克的一個猶太富商家庭,他的父親是當時俄國的一位大糧商。成年之后的羅曼·卡巴爾金在父親的引領下開始他的糧食貿易,在跟中國的貿易往來中,他意識到中國東北地區的特產---大豆是一種重要的糧食經濟物資。

    20190804/91360fdf5a5021da54ac24880f73a75e.png

    1903年,為了擴展西伯利亞和中國東北的糧食貿易業務,羅曼·卡巴爾金在哈爾濱成立了一家貿易公司,并計劃在哈爾濱建立一家榨油廠。但隨著1904年日俄戰爭的爆發,這個計劃被迫擱淺,羅曼·卡巴爾金也離開了哈爾濱。戰爭結束之后的1906年,羅曼·卡巴爾金重返哈爾濱,開始了大豆貿易。

    1908年2月,羅曼·卡巴爾金以一家俄國貿易公司的名義向倫敦出口大豆,開創了中國向歐洲大量出口大豆之先河。大豆運銷到歐洲后,聲名鵲起,立即成為國際市場上的熱門貨。1909年,羅曼·卡巴爾金聯合英國資本在倫敦成立了“英華東方商業公司”,繼續經海參崴向西歐出口大豆,取得了驕人的成績和豐碩的收益。 

    中國的大豆出口貿易就此拉開了序幕,因為鐵路和出口的刺激,東北大豆產量從1910年的200萬噸增長到1930年的接近700萬噸,其中有60~70%用于出口。當時的中國國際貿易處于嚴重逆差狀態,而這期間東北因為大豆出口成為中國唯一大規模順差的地區,控制東北的張氏父子也成了擁有最大財力的軍閥。 

    二、建廠 

    1914年,為了向歐洲市場出口及與歐洲產品競爭,羅曼·卡巴爾金聯合英國資本著手在哈爾濱尋址建設工廠,即“英華東方貿易股份公司”榨油廠,俗稱“華英油坊”,將東北大豆就地加工。當時批給羅曼·卡巴爾金建廠土地的并非哈爾濱地方政府,而是中東鐵路管理局,這里就要涉及到一個叫“鐵路附屬地”的屈辱往事。

    聊產業、做金融,上潮汐!

    中東鐵路示意圖,圖片來自網絡

    19世紀末20世紀初俄國為攫取中國東北資源和稱霸遠東地區,修建的一條“丁”字形鐵路,即“中東鐵路”,鐵路建成之后俄國在哈爾濱設置了“中東鐵路管理局”。1905年日俄戰爭俄國戰敗以后,被迫將中東鐵路南段(長春至大連段)的鐵路轉給日本,即“南滿鐵路”。當時兩個帝國主義在其管轄的鐵路兩側取得了附屬用地,擁有行政、駐軍、警察等諸多權利,中國的主權遭到嚴重破壞。 

    華英油坊的這塊建廠用地正是從俄國擁有的鐵路附屬地取得。從上圖可以看到,哈爾濱正好位于鐵路線的交匯點,是東北亞的鐵路樞紐,往西可以連上西伯利亞大鐵路,往東可以直達海參崴,華英油坊建在鐵路邊上,正是要憑借物流、交通之便利。

    羅曼·卡巴爾金拿到的這塊土地有將近4萬平方米,工廠從歐洲進口了一整套當時非常先進的加工設備,并在1915年建成投產,投產時工廠有二層樓房一棟,制油車間、鍋爐房、倉庫、簡易宿舍及食堂各一棟平房。當時這家工廠就規模和設備先進性來說,在哈爾濱屬于首屈一指的模范工廠。投產之后正直一戰爆發,工廠向歐洲出口產品獲得了豐厚的利潤。頗有遠見的羅曼·卡巴爾金把利潤全部用于新設備的投資。

     

    據史料記載,華英油坊投產之后,1917年雙盛泰油坊開業,此后外國資本家和民族資本家相繼在此興辦制油廠,鼎盛時期有十幾家油坊,盛極一時,哈爾濱的油坊街因此而得名。

    聊產業、做金融,上潮汐!

    華英油坊舊址與油坊街,圖片來自百度地圖

    三、發展 

    有道是福兮禍之所伏。羅曼·卡巴爾金萬萬沒想到給他帶來巨大收益的一戰,最后也讓他破產。從晚清俄國勢力滲透東北開始,俄國的貨幣盧布也隨之而來。在當時的哈爾濱,無論是鐵路運費、異地匯兌、外貿結算、商品標價、買賣交易,都以盧布為本位。一戰后期,為了應對巨額的戰爭開支,俄國政府大量增發貨幣,導致了嚴重的通貨膨脹。1917年俄國革命之后,在中國停止了盧布的兌現。羅曼·卡巴爾金在從事貿易活動過程中,一直堅信俄國貨幣并使用俄國貨幣,因此也沒能逃脫歷史的行程,他的企業完全破產。 

    不過性格堅毅的羅曼·卡巴爾金沒有放棄,1921年在引入外國資本改組企業之后,華英油坊重新崛起。1922年在工廠經營步入正軌之后,70歲的羅曼·卡巴爾金選擇了退休,把工廠交給兒子亞科夫·卡巴爾金經營。 

    亞科夫·卡巴爾金接手的華英油坊是一筆豐厚的優質資產,經過9年的發展,華英油坊擁有了東北乃至整個遠東地區最先進的榨油加工設備。當時工廠有水壓榨油機22臺,大豆加工能力達到5400俄磅/天(約合88.4噸/天),年加工約3萬噸。因為采用的先進設備,出油率能夠達到12%,比一般的油坊出油率高了一兩個百分點。

    聊產業、做金融,上潮汐!

    華英油坊一流的歐洲設備,圖片來自網絡

    1923年,公司開始向市場提供精煉豆油,這在當時在中國是一個創舉。未經精煉的豆油有一股豆腥味,不少非大豆油傳統消費區的人們普遍不適應這種味道。華英油坊采用當時先進的精煉工藝,生產出了澄清透明、沒有異味的精煉大豆油。在一張當時的廣告宣傳單里是這么寫的:

    專造潔凈之豆油及英美式之豆餅

    新設歐式濾凈式豆油機為北滿洲第一之創舉,現已制就

    此項濾凈之食品豆油并無摻雜,味極純和且無異味,可以代各種食油

    ......

    另外華英油坊還采用了馬口鐵罐和玻璃瓶來罐裝油,有1普特(約16.38kg)規格和5磅(約2.27kg)規格的,這應該是中國最早雛形的包裝油。不過當時中國的工業普遍落后,這類包裝油基本都是供少數的外國人和達官貴人專用,普通民眾是消費不起這類“奢侈品”的。直到將近70年后在深圳第一瓶金龍魚小包裝油下線,中國才誕生了真正意義上的工業化包裝食用油。之后經過二十多年的發展,包裝食用油已經走入千家萬戶,成為普通中國人家庭必不可少的生活必需品。

    聊產業、做金融,上潮汐!

    華英油坊的廣告宣傳單,圖片來自新浪博客“故紙舊影哈拉濱的博客”

    退休后的羅曼·卡巴爾金選擇在巴勒斯坦度過他的晚年,于1933年去世。在他從事貿易活動的近60年間,不斷探索、堅持不懈,認識和發掘了中國大豆的巨大價值,贏得了“滿洲出口貿易的初始者”的稱號;他創辦的華英油坊首次為東北引進了先進的制油技術,設備先進,規模巨大,產品質量上乘,為中國的油脂事業發展做出了貢獻。 

    四、偽滿時期 

    1931年9月18日,日本關東軍發動九一八事變,占領了東北全境;1932年3月,在日本的扶持下,末代皇帝溥儀在長春成立了傀儡政權偽滿洲國。 

    隨著日本的入侵及其經濟滲透的加劇,整個東北地區的經濟環境遭到嚴重破壞。基于消解國內經濟壓力以及對外戰爭的需求,日本在東北進行了瘋狂的投資,并組織了所謂的“滿洲開拓團”實施移民,把東北變成他們發動戰爭的軍需基地。

    在這種情況下,華英油坊也陷入了困境,經營狀況不佳并且營業額連年下降。1939年,在多年的虧損下華英油坊的資產已經成為匯豐銀行的抵押品。同年7月,在日本人的逼迫下,公司股東把油坊作價偽幣130萬元兌給偽滿大同酒精株式會社社長徐鵬志之手,并更名為“滿洲油脂株式會社”。 

    徐鵬志是哈爾濱早期的民族資本家,投資經營的產業眾多,在偽滿時期他投靠了日本人。在他經營下的華英油坊生產的產品不許內銷,全部運往日本。1945年8月日本宣布投降,9月工廠也隨之停產,工人自愿組成護衛隊護廠。哈爾濱解放后,徐鵬志被宣布為漢奸,沒收其全部個人財產。 

    五、戰爭后方 

    多年以后,已位居國家領導人的他站在原華英油坊的二層樓房辦公樓面前,準會想起第一次聞到從車間里傳來蒸炒后大豆香味的那個遙遠的下午。 

    1945年8月日本投降,中國人民取得了抗日戰爭的偉大勝利。面對著日本苦心經營幾十年,具有豐富的資源與較為完整的工業體系的東北,國共兩黨各自調兵遣將,盡派精銳去搶占先機。面對著K黨的裝備精良的全美械部隊,T黨剛開局的時候并不順利。1946年初,在吃了幾次虧之后T黨全線撤退卻到松花江以北并站穩了腳跟,開始了在黑龍江省進行土改、剿匪和根據地建設。當時的黑龍江省,就是T黨對抗K黨最大的一塊根據地。當時的東北人民政府還成立了工業部,統一管理東北地區輕重工業和軍事工業,華英油坊就歸屬工業部工礦處管理。馬前卒工作室有一篇講遼沈戰役的文章非常有意思,就是講T黨在黑龍江省的建設,有興趣可以看看:

    回顧遼沈戰役(一)——別讓我拿到一個省 

    1947年7月,東北工業部工礦處任命了一位20來歲的年輕人擔任華英油坊的協理---就是工廠的二把手。這位年輕人當時剛剛從晉察冀根據地走海路途徑大連到達哈爾濱,到了工廠之后,他的辦公室和宿舍都在工廠的那棟二層樓房里并在這里工作和生活了一年多時間。后來在他的回憶錄里,華英油坊這一年多的歲月占據了一章的篇幅。 

    那時候的華英油坊仍然是當地規模最大、設備較先進的油廠。在大豆收獲的加工繁忙季節里,工廠有六七百號工人;生產空閑的時候,只保留少數的工人骨干負責維護保養機器,其他的工人就辭退了。 

    在回憶錄里他還提到一個技術細節。當時的榨油機榨出的油需要用過濾墊布來過濾雜質。過濾墊布用的是從日本進口的一種韌性比較高的纖維材料做成的,但是戰后日本已經不再生產這種產品了,而工廠里的存貨也即將消耗殆盡。這時工廠的經理(一把手)設計了一種混紡材料,用馬尾毛摻在羊毛中進行混紡,通過試驗最終解決了豆油過濾的難題。 

    他在1948年9月離開華英油坊前往蘇聯留學,當時遼沈戰役正在拉開序幕。遼沈戰役是T黨對K黨展開的第一個大規模戰役,在101的指揮下,四野經歷52天的戰斗,消滅了K黨在東北55萬精銳部隊。戰役同時也是后勤的對決,在這場戰役中,作為四野大后方的黑龍江、吉林提供了天量的各類物資。在紀念遼沈戰役50周年的一篇文章中,提到了從后方運送前線的物資里有豆油2000桶,食油200萬斤。想必作為后方規模最大的油廠華英油坊也提供了不少的豆油。

    聊產業、做金融,上潮汐!

    《做好后勤供應人民支援前線——紀念遼沈戰役勝利50周年》,圖片來自網絡 

    六、建國后改制 

    1948年,華英油坊改名“東建油脂廠”,建國后又改名“哈爾濱油脂廠”。在1957年之前,工廠一直還是生產豆油、豆餅為主。在一張哈爾濱油脂廠的產品廣告單上,還列出的豆油的各項指標,有興趣的業內人士可以看看: 

    聊產業、做金融,上潮汐!

    哈爾濱油脂廠產品宣傳單,圖片來自網絡

     

    項目

    規格

    表面觀察

    清澈透明

    氣味

    正常

    滋味

    鮮美

    顏色

    黃=11,紅=1(淡黃色)

    沉淀物

    比重

    0.9260/155℃以下

    水份

    0.1%以下

    酸價

    0.5以下

    皂化價

    186~195

    碘價

    130~140

    黏度

    230/30℃

    閃點

    320℃

    冷實驗

    15℃

     

    1958年,工廠再次改名為“哈爾濱油脂化工廠”并且改為生產日化產品。關于本次重大變更并不清楚具體原因,但很有可能跟大豆種植面積萎縮有關。 

    建國之后隨著人口的增加,吃飯的問題越來越迫切。大豆相對于水稻、小麥、玉米這些淀粉類作物,畝產很低。在填飽肚子為首要任務的情況下,只能壓縮大豆的種植面積了。1957年中國大豆的種植面積是1.91億畝,1958年急劇萎縮為1.43億畝。到70年代末萎縮至一億畝,僅為建國初期的一半左右。 

    2019年初農業農村部發布了《大豆振興計劃實施方案》,宣布要擴大大豆的種植面積。根據新聞的報道今年的大豆一共種植了約1.4億畝,差不多就是1958年的水平,離最高峰還差了三分之一。 

    雖然不再生產食用油了,但是日化產品其實也是油脂工業的一個分支,各類洗滌產品都要用油脂作為原料。隨后工廠還曾更名為“哈爾濱化工試驗廠”、“哈爾濱化工三廠”,1985年改名為“哈爾濱輕工化學總廠”,這是這家工廠的最后一次改名。這段時間工廠主要以生產各類肥皂、香皂為主。著名的“松花江牌”香皂正是這個時期的明星產品。

    聊產業、做金融,上潮汐!

    松花江香皂和哈爾濱增白皂,圖片來自網絡

    1996年7月,當年那位年輕的協理以國務院總理的身份考察黑龍江,再次回到當年工作的工廠。看著將近半個世紀之前上班的辦公樓依然很結實,他感慨萬千留下了一張照片。這個時候的工廠改生產塑料產品,效益已經很差了,只是勉強支撐。

    聊產業、做金融,上潮汐!

     

    七、尾聲 

    我沒有查到工廠何時停工的具體消息,想來在上世紀末的那場波及全國的下崗風潮,這家工廠的命運大概也不會好到哪里去。從天眼查上查詢“哈爾濱輕工化學總廠”,目前的狀態是“按主管部門要求處理善后事宜。 

    華英油坊舊址在2007年被哈爾濱市城鄉規劃局列入哈爾濱市擬定的第四批保護建筑范圍,并在2010年被正式公布為哈爾濱市第四批歷史建筑;2012年正式公布為不可移動文物。

    聊產業、做金融,上潮汐!

    周邊建筑已經拆完的原華英油坊二層樓房,圖片來自網絡

    2012年1月的一篇報道《冰城歐式老建筑華英油坊舊址獲保留》里提到:

    位于香坊區紅旗大街1號的原哈爾濱輕工總廠目前已被拆遷為凈地,但一處歐式風格的二層小樓被保留下來,在一片空地中格外顯眼。據了解,這處小樓為上世紀初英籍猶太人在哈開設的華英油坊的舊址。 

    華英油坊最后一次出現在新聞中2014年8月《黑龍江日報》的一則新聞《哈爾濱又一處不可移動文物滅失:華英油坊舊址被拆除》

    不久前,筆者得到坐落于哈爾濱市香坊區的華英油坊舊址被拆除的消息,十分震驚。于本月22日赴現場調查,發現華英油坊舊址的確已經消失,原位置新建了一個與原形制并不一致的仿制品,四周被正在建設中的十余棟高樓包圍。經了解,黑龍江昆侖會誠投資有限公司在這里建設“羅馬公元”小區,此處建筑已拆除數月。 

    也許從房地產開發商的角度看,這個樓實在太破了,跟在建的高檔小區實在不匹配。并且因為建筑物年歲太久,修起來也麻煩,還不如拆掉重新蓋一個仿制品呢。


    聊產業、做金融,上潮汐!

    位于哈爾濱羅馬公元小區內仿制的原華英油坊二層樓房建筑,圖片來自百度地圖

     

    從1914年俄國猶太商人羅曼·卡巴爾金建立華英油坊,到2014年華英油坊舊址僅存的這棟二層樓房被拆除,正好經歷了一百年。在這整整的一個世紀里,這家油廠見證了俄國滲透、日本侵華、國共爭雄、國企改制、下崗倒閉等一系列緊跟時代的大事,折射出的不僅僅是油脂行業的發展史,更是近現代中國走過的那段篳路藍縷、波瀾壯闊歷史的生動體現。


     
    一区二区三区四区视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