食用油是否一分錢一分貨,該怎么選油?影響包裝油價格的因素主要有四個、包裝油業內的三種定價策略......超級有料!精彩不要錯過~
李阿姨的困惑
退休的李阿姨人生樂事有三:跳廣場舞,帶孫子,還有就是做飯了。李阿姨做得一手好菜,油鹽醬醋、十三香老干媽一樣都不能少。其中的油,最讓李阿姨犯難:每次逛超市,面對琳瑯滿目的品牌和油種,輪番轟炸的熱情導購,真是無從下手:
長壽花的金胚玉米油一百多塊,福臨門的玉米油不到七十,用起來好像也沒什么差別;五花八門的菜籽油光是等級就有一級、三級、四級,便宜的三十多,貴的卻要上百元;最便宜的花生油也在百元左右,而大豆油特價時才不到三十,可茶籽油卻高達五六百元一桶!
李阿姨的困惑可能也是無數家庭主婦煮夫們的共同困惑:
食用油是否一分錢一分貨?選貴的?還是選便宜的更實惠?
資深賣油翁,告訴你食用油價格里的秘密。
一桶油的價格構成
一桶油的價格由很多因素構成,同油不同命,主要是因為成本差異。影響包裝油價格的因素主要有四個:
原料:
一桶5L規格食用油價從30元到500元,相差近20倍,主要是因為原料成本。
不同油種的價格同其原料的產量呈反比例關系。
以常見油種為例,全世界產量從高到低為:棕櫚油>大豆油>菜籽油>玉米油/葵花籽油>花生油>橄欖油>茶籽油 。
最便宜的棕櫚油產量最高,大豆油產量其次,也相對便宜,最貴的茶籽油的產量也是其中最低的。
所以原材料是決定食用油價格的第一要素。
工藝:
包裝油的制取成本也有不同,主要表現在加工工藝。
最主流的有兩種:浸出法和壓榨法。浸出法制油是目前國內外普遍及大規模運用的工藝,因為其出油率高、加工成本低;油品價格也顯得很便宜,但是便宜的不代表不好。
采用哪種加工工藝是由原料的不同特點決定的,高含油油料如菜籽、芝麻、花生等,多采用壓榨法,而低含油油料則采用浸出法,如大豆等。
一般來講同一油種壓榨工藝的價格要高于浸出工藝的價格,出油率低的工藝的價格要高于出油率高的工藝的價格。
包裝:
油品的外觀/包裝對銷售起著越來越重要的作用,在成本結構中權重逐漸增強。
近年來食用油高端系列紛紛用上了玻璃瓶、鐵盒包裝,大眾系列油品也在升級包裝,從瓶蓋、提手到油桶形狀,無一不講究;不僅愈加實用好看,還更有利于食用油的保質、保鮮及食用安全。
油瓶、油桶、紙箱乃至灌裝成本等都是包裝油價格不可或缺的部分,不同的包裝材質及設計也造成了價格的差異。
品牌:
同油不同價,好的品牌能賣出更高的價錢,也就是品牌溢價。
食用油作為一日三餐要入口的食品,消費者有條件都會選大牌子,并且不會頻繁更換,因為品牌就意味著質量可靠、安全有保證。
品牌的本質就是溢價的介質,降低顧客選擇成本、降低營銷成本和社會監管成本。
這就是為什么魯花品牌叫的響,同時單位價格也是花生油品類中最高的;長壽花的5L金胚玉米油能賣到一百多顧客還趨之若鶩,而有些中小品牌低到五十元左右都無人問津。
包裝油的定價機制
下表是常規油料的原料單價、出油率、成品油的單價及出粕率及粕類單價相關數據。
因“油+粕”組合定價的機制過于復雜,暫且不表,非直接壓榨企業一般按照散油現貨的價格作為原料油的成本。
以5升普通小包裝花生油為例:
一級花生油散油的成本:13500元/噸
灌裝成本約:200元/噸
包裝材料成本:600元/噸—1200元/噸
(以下按照900元/噸均價來算)
每噸換算為箱(每箱4桶),約為54.36箱
簡單計算出一桶5升的花生油底線成本:
(13500+200+900)÷54.36÷4≈66元
這只是原料成本+包材成本,還未算上直接人工成本、制造成本(間接人工、輔料、化驗材料、五金配件)、動力成本、辦公成本、折舊損耗等。
行業內一般將某品種的原料成本+灌裝成本+包材成本三項作為可變成本的底線,低于此價,廠家就會停止生產。
單一油種的價格容易核算,精明一點的消費者按照原料成本估一估,大差不差。
調和油的價格可就復雜的多。在新的《食用植物調和油新國標》公布后,強制要求標識油種比例,按照配方的比例大致的也能計算出成本價。
食用油廠家的定價方法有三種:
一、成本導向定價策略
成本導向定價法是一種最簡單的定價方法;
即在產品單位成本的基礎上,加上預期利潤作為產品的銷售價格。
還是以某廠家一桶5L的花生油為例:
可變成本為66元/桶,假設不變成本為4元/桶,廠家利潤率為20%,出廠價為80元/桶。經銷商加價率為15%也就是92元,零售商再加價率10%(順價),最終零售價為101.2元。
二、競爭導向定價策略
市面上的食用油部分大部分采用的是成本導向定價法,也有一些采取的是競爭導向定價策略;
特別是一些沒有價格決定權的中小品牌一般參照根據競爭對手(一般是大品牌)的定價,采取所謂的“錯位對標”的定價方法:
同一品種規格,非轉系列、壓榨系列同競爭對手轉基因系列、浸出系列保持同一價格;同一原料同一工藝同一規格比對手低1-2個價格帶(以5元為一個價格帶)。
三、需求導向定價策略
需求導向定價法是指根據市場需求強度和消費者對產品價值的理解來制定產品銷售價格。
這種定價方法主要是考慮顧客可以接受的價格以及在這一價格水平上的需求數量,而不是產品的成本。
市場的領導品牌會結合成本導向定價策略和需求導向定價策略制定主打產品的價格。
成本定價決定價格的下線,而需求定價決定了價格的上限。
以上只是簡單勾勒出包裝油的價格體系輪廓,事實上還有更為復雜的供需變動、產業鏈傳導等因素共同影響著包裝油價格的形成。
食用油越貴越好嗎?
“一分錢一分貨”的說法有道理,看完賣油翁上文的描述,你應該明白,包裝油并不完全是這樣。
讓我們回到本文開始的場景,在一家大型超市如大潤發、沃爾瑪等:
食用油品牌數量平均在15個上下;常見的規格有5.4L(10斤裝)/5L/4.5L/4L/2.5L/ 1.8L/1L/900ML等8個左右;除了調和油的命名有統一規范外,其他油種廠商一般會根據原材料、工藝、風味及主打特色來命名,同一個品類的名稱最多有數十種之多。
面對這十數個品牌,七八種規格,數百個SKU油品,李阿姨們該如何選擇?
蘿卜白菜,選你所愛。
不同的油種發揮的烹飪功能有一定的差別,有的適合煎炸,有的適合涼拌;
不同的油種脂肪酸的結構不同,營養功能各有側重,可作為選油的參考指標之一;
同一油種可能加工工藝不同,有風味的油品要比同品類沒有風味的價格稍高......
價格不是評價食用油好壞的指標。
誰也不敢說30元一桶的大豆油就不如100多元一桶的花生油。
賣油翁實實在在明明白白地告訴李阿姨們:
油種無高低,并不是越貴越好,因此油要換著吃;能進超市的都是正規品牌,大牌子可靠,但小牌子不一定比大牌子差;牌子換著用,不花冤枉錢。
(原創:中儲糧油賣油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