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九一八事變”前后,東北大豆之殤

    2019-09-19
    摘要:

    9月18日,這是每個中國人應該銘記的日子。在中日交鋒的背后,有一只無形的手,那就是對于東北大豆的控制權,始于洋務運動時期的東北大豆現代化進程也受到了極大破壞。

    9月18日,這是每個中國人應該銘記的日子。

    1931年9月18日夜,在日本關東軍安排下,日軍炸毀沈陽柳條湖附近的南滿鐵路路軌,并栽贓嫁禍于中國軍隊。日軍以此為借口,炮轟沈陽北大營,是為“九一八事變”。此后,日本開始侵占東北。1932年2月,東北全境淪陷。日本在中國東北建立了偽滿洲國傀儡政權,開始了對東北人民長達14年的奴役和殖民統治。

    實際上,早在“九一八事變”之前,日本就開始了在東北的掠奪。日本對東北的礦產資源和農產品覬覦已久,在這些農產品中,大豆是東北典型的經濟作物,也是日本需求量最大的農產品之一。甲午中日戰爭之后,日本就開始從東北大量購入東北大豆。二十世紀初,東北大豆成為國際市場上的“搶手貨”。

    隨著在東北勢力的不斷擴張,日本開始了對東北大豆的控制,通過“滿鐵”等機構的經營,日本不僅獲得了大量資金,還通過技術改造,使東北大豆成為重要的戰略物資。鮮為人知的是,在全面抗戰時期,日軍的很多軍用材料,比如炸藥、涂料甚至包括飛機合板等就是以大豆作為原材料研制出來的。

    面對日軍咄咄逼人的入侵,中國軍民也奮起反抗,可以說,在中日交鋒的背后,有一只無形的手,那就是對于東北大豆的控制權。只不過在這場爭奪中,因為實力的差異,中國最終敗下陣來,東北人民為此遭受了數十年的奴役之苦,而始于洋務運動時期的東北大豆現代化進程也受到了極大破壞。

    20190919/d4d0b8f4cca77670661252f0b0d11d12.jpeg

    行駛在南滿鐵路上的列車,大量的東北大豆通過這條鐵路運往日本

    東北大豆是國際“搶手貨”

    中國東北大豆加工業的現代化進程,最早可以追溯到洋務運動時期。

    清初,出于統治階級的利益需求,清政府對東北逐步采取了封禁政策。兩百多年后,清政府由于內憂外患、連年用兵,財政日益困窘。在這種形勢下,為了增加財政收入,增強邊防實力,咸豐十年(1860),清政府對中國北疆解除封禁,并開始移民開荒。東北的農村與城鎮人口增加,商業、手工業日趨繁榮。

    1861年清政府“許開豆禁”,1862年準許英國等外國輪船運銷東北大豆,東北大豆的生產以及大豆榨油產業活躍起來。大豆、豆油以及榨油后留下的副產品——豆餅,合稱為“大豆三品”,一時成為“香餑餑”。營口作為東北地區第一個被迫開放通商的港口,1864年輸出大豆81.6萬擔,豆餅84.2萬擔,豆油7300萬擔,1867年輸出大豆增至100萬擔,豆餅增至116萬擔,豆油增至23000擔。

    1869年清政府取消大豆外運的禁令,東北大豆開始進入國際貿易舞臺。1873年清政府又采納海關總稅務司赫德的建議,將東北大豆拿到奧地利參加萬國博覽會,東北大豆受到了各國的青睞。

    因為東北盛產大豆,油坊很早就在東北興起。十九世紀六十年代,作為通商口岸的營口,出現了近代最早的油坊:義泰德以及同興宏。此后十年間,油坊遍布東北。當時,東北傳統的油坊業主要使用手工生產,所采用的技術也是中國傳統的楔式壓榨法,出油量只能達到10%。

    到十九世紀末,通過洋務運動積累的產業發展經驗,東北大豆的油脂加工業開始進入到機器加工時代。當時,大量的大豆及其制品從營口源源不斷輸送至關內和國際市場。根據調查,營口在當時已經成為東北大豆工業的中心,規模化經營的油坊有30多家,開啟了中國東北大豆加工業技術的早期現代化進程。從那時起,大豆三品也成為國際市場上炙手可熱的商品。

    為何東北大豆在國際上如此受歡迎?首先從供應端來說,東北土壤和氣候適合大豆生產,從需求端來講,也與當時的國際形勢有關系。對于大豆,需求量最大的是日本,日本地處島國,國內的農產品匱乏,每年只有300萬擔的生產能力,完全不能滿足國內需求。而且日本土壤成分中缺氮嚴重,東北的豆餅又可以作為肥料施用,以改變本國土壤貧瘠的狀況。

    豆油作為工業生產的原材料之一,廣受歡迎。1908年,東北大豆產量大約有150萬噸,日本的市場難以消化如此多的大豆,而且那時埃及、印度、北美等國的棉、麻榨油作物欠產,日本的三井物產將東北大豆運到英國試銷。經過反復的實驗后,英國人發現豆油可以替代棉籽油、亞麻籽油。從這一年開始,東北大豆出口額大幅增長。根據當時的數據統計,1907年東北大豆出口額還是8萬多噸,1908年猛增至28萬多噸,1909年更是增至80余萬噸。

    值得一提的是,英國是最早引進東北大豆的歐洲國家。不過,在1913年左右,英國進口東北大豆的總額整體下降,這主要是因為英國的棉籽供應又變得充足。而此時,德國對東北大豆需求量大增。在此之前,德國認識到東北大豆作為人造黃油的原料與保護國內農業不矛盾,于是,德國降低了關稅。這也使得東北大豆在歐洲的需求量并沒有減少太多。

    20190919/9eb9f56a68b3747f3234b60498caf438.jpeg

    東北大豆倉庫

    日本染指東北大豆加工業

    早在十九世紀末期,日本就意識到東北大豆的重要性。有數據顯示,1897年至1907年的十年間,日本每年都要從中國東北進口450萬擔大豆。中國的豆餅出口到日本的最早記錄大約可以追溯到1870年,由福建商人運至長崎,1871年再出口到神戶港,1882年左右,橫濱港也進口了中國產豆餅,但進口豆餅數量幾乎微乎其微,且都是來自中國南方。

    日本農商務省于1886年對豆餅的肥料效果進行了試驗,結果發現增肥效果很好。于是,甲午戰爭結束后,日本開始積極攫取中國東北的殖民利益,允許進口豆餅作為肥料之用。1900年3月,三井物產成功從營口進口到神戶348萬枚豆餅,開啟了將東北豆餅用作農業肥料的歷史。

    二十世紀初,日俄戰爭之后,伴隨著日本從俄國手中奪取了中國大連的“租借權”和南滿鐵路的“經營權”,日本對于東北農產品資源尤其是大豆的依賴,最終發展成為對東北大豆工業的全面染指和掠奪。

    1905年日本占領大連后,立即將其定位為“滿洲貿易之中心”,東北各地的資源被匯集至此,再由此源源不斷地轉運到日本本土,大連成為日本侵華戰略的橋頭堡。

    這一時期,三井物產、三菱商事等一大批寡頭資本云集于大連,它們投資興建了大量的大豆粗加工企業。從1906年起,日本開始向中國東北輸出了當時更先進的水壓式機器;1907年三井物產與中國商家東永茂、西義順等共同出資50萬元,在大連創設了三泰油坊;1907年3月,日本的知名大企業日清制油注資300萬日元在大連設立水壓式榨油工廠。

    到1908年,三井物產將東北的大豆油外銷至歐洲,進一步刺激了中日兩國商人在大連設廠榨油的熱情。1913年,大連的油坊業已經達到了52家。新資本帶來了新技術的引入,極大地提高了大豆的出油率以及油坊的作業效率和生產能力。以大連日清制油工廠為例,它擁有近700平方米的大豆臨時存放倉庫,機器設備一次能壓榨100塊豆餅(一塊50斤),每日能壓榨500至600塊豆餅,其生產能力極大超過了中國傳統榨油能力,比蒸汽動力的螺旋式壓榨油坊也有所提升。大連在很短時間內發展成為東北大豆及大豆加工業的重要基地。

    當然,對于這點,人們要有深刻的認識:日本對中國東北大豆加工技術的改造,自始至終貫穿著日本利用中國東北大豆資源實現在中國和東南亞殖民地擴張的戰略意圖,這種技術發展是日本軍國主義侵華戰略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帶有明顯的殖民主義特征。

    “滿鐵”為大豆加工提供技術支持

    在東北大豆出口量暴漲的背后,有一個每個中國人都刻骨銘心的名字:滿鐵。滿鐵全稱為“南滿洲鐵道株式會社”,滿鐵并不是單純的鐵路公司,而是日本對東北投資的渠道和經營的主要承擔者,是日本在滿洲進行政治、經濟、軍事等方面侵略活動的指揮中心。1906年,滿鐵成立之初,就得到了長約1100公里的鐵路,包括南滿鐵路、安奉鐵路等。

    以南滿鐵路為中心,建立包括東北北部在內的東北鐵路網,是日本政府所謂“經營滿洲”政策的主要內容。南滿鐵路開通的第一年就向外運輸大豆和豆餅達30余萬噸,此后通過南滿鐵路,日本從東北運輸的大豆逐年遞增。

    20190919/19f899ce26a83a3a3e55fde500b10efc.jpeg

    位于大連的南滿洲鐵道株式會社舊影

    除了利用鐵路運輸大豆,滿鐵為配合日本企業擴大對東北物資的加工與掠奪,在1907年成立了滿鐵中央試驗所,負責“在滿洲之殖產工業及衛生上之鑒定,并掌相關試驗之事項……專門對滿洲物資進行材料制造的化學試驗。” 滿鐵第一任總裁后藤新平,常自夸滿鐵中央試驗所是推行其“文裝武備”政策的重要機關之一,事實上,滿鐵中央試驗所在后來日本掠奪東北大豆資源的過程中,為日本企業提供了各種支持。

    得益于大連便捷的交通以及日本企業對東北大豆加工技術的引進,日本開始將大豆及其制品源源不斷地運往日本本土。到1911年,大連出口的大豆和豆餅中,運往日本的數量已經接近出口總量的四分之三。日本對東北大豆加工業進行技術植入的目的十分明確,那就是通過以大連為中心的戰略,從根本上掌控中國東北的大豆資源,將東北大豆經濟直接從屬并服務于其侵華的“滿洲經略”。

    一戰爆發后,美國成為歐洲的兵工廠,豆油作為制造火藥的甘油原料,需求增加,因此東北大豆的國際市場從英國向美國轉移。日本在大隈內閣時期(1914.4-1916.10)曾對華提出了“二十一條”,未能完全得逞,此后上臺的寺內正毅內閣(1916.10—1918.9)明確了通過經濟手段,以擴大投資的方式實現在華權益的擴充。為此,時任大藏大臣(主管日本財政、金融、稅收的最高行政機關)的勝田主計,從金融和鐵路著手積極推行“鮮滿一體化”的政策。在這種政策作用下,日本加大了對東北的殖民投資,并在大連實施了類似自由港的制度(對大連內的消費和再出口不征稅),極大方便了日本商人將東北資源銷往國際市場。

    一戰期間,東北的豆油出口大約增長了10倍,大連作為東北大豆加工中心的地位得到了進一步故鞏固,大連港在一戰前后堪稱是對歐出口的豆油港。歐美國家對豆油需求的增大,使得日本不再滿足于此前通過大連向本土運送大豆和豆餅的殖民掠奪模式。日本開始著手對中國東北豆油加工進行技術研發,以便通過提升殖民地的工業粗加工能力,擴大東北大豆資源的輸出,獲取超額的殖民利益。

    20190919/1630593944051dc7865f541c3143e689.jpeg

    日本人繪制的運輸大豆場景

    大豆被日軍廣泛用于軍事

    日本在中國瘋狂的經濟掠奪,給中國帶來極大損害,但是當時因為國力衰微,并沒有太多有效的反抗措施。不過“東北王”張作霖在有限的空間內,還是作出了一些應對。

    當時,奉軍要想從黑龍江調兵,北端可以使用中俄共管的中東路,但是到了長春以后就只有南滿鐵路可用了,長春以南一直到奉天以東、彰武以北完全受日軍控制。

    張作霖采取瞞天過海的手法,先修了一條起點為奉天,終點至海龍縣城的鐵路,即奉海鐵路。日本當初覺得這條鐵路不過是通往奉天的一條小支線,對南滿鐵路不會造成重大影響,所以也就同意了。奉海鐵路于1927年8月完工。后來張作霖開始了奉海線的延長線,一直延長至吉林省的吉林市,即吉海鐵路。日本人看出了張作霖的企圖,向張作霖施壓,張作霖并沒有妥協,1929年6月吉海鐵路正式通車。張作霖也因為觸犯了日本人的利益,在吉海鐵路開通的前一年,即1928年6月,被日本人炸死。

    20190919/faf1b014e1e072094c9fdc231826a095.jpeg

    日本人拍攝的營口運輸大豆場景

    圍繞著南滿鐵路,中日雙方關系日趨緊張,最終爆發了“九一八事變”。“九一八事變”后,關東軍以武力侵占了中國東北,建立了傀儡政權:“偽滿洲國”。日本強化了對東北豆油掠奪并用以滿足其軍事擴張的需求。可以說,“九一八事變”之后,日本將滿洲作為其發動戰爭的基地,全面加強對東北大豆的綜合研究。

    滿鐵也開始研發大豆蛋白加工,并研發利用豆油加工前線急需的油脂及其替代品等,東北大豆加工全面轉向了化學化和軍事化。

    1934年6月,滿鐵經濟調查會根據關東軍的旨意,對東北的大豆工業發展做了詳細的規劃。根據這一規劃,關東軍除了要繼續以大連為中心對東北大豆工業加強統制之外,還進一步強化自20世紀20年代中期起開展的大豆乙醇提取法工業化和大豆其他新產品的研發。隨后,日本成立了“滿洲大豆工業株式會社”,年處理大豆能力達3萬噸,它是中國東北地區當時唯一采用最先進乙醇提取工藝的大豆加工企業。

    1937年日本發動全面侵華戰爭之后,日軍陷入了長期持久的消耗戰,戰爭對大豆提煉的副產品提出了更大的需求。大豆蛋白的利用和大豆油的特殊加工,已經成為日本在戰爭期間的重要戰略物資。

    比如,在太平洋戰爭爆發前,日本每年需要從澳大利亞進口牛乳酪蛋白6000噸左右,但當時日本國內只有北海道能生產約60 噸。隨著日本在東南亞戰場戰局的惡化,蛋白資源和纖維資源基本中斷,日軍不得不考慮用大豆酪蛋白加以替代。這一時期,以大豆為原料,研發出了炸藥、軍用涂料、人造纖維、飛機合板等化工產品,全面支撐了日本在中國和東南亞的侵略擴張。

    日本對東北大豆市場的操縱與掠奪,使得東北大豆加工業畸形發展。日本在東北長達數十年的掠奪,特別是“九一八事變”后,中國東北大豆加工業完全被納入到日本發動的軍國主義侵略戰爭中,因此中斷了中國大豆產業原有的現代化進程,阻礙了近代中國社會的發展,導致中國民族資本大豆加工業日益萎縮和衰落,給中國人民帶來了深重的災難。


     
    一区二区三区四区视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