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都商報-紅星新聞
今年5月,成都郫都區的小周花了745元在網上購買了10桶“5L裝非轉基因綠色有機食用油”,到貨發現,食用油原料既非有機,也缺乏有機食品的認證,將生產廠家浙江雪**食品有限公司(以下簡稱雪**公司)告上法庭。
9月25日,郫都區人民法院作出判決,本案中,雪**公司并未對案涉產品進行有機產品認證,與其在淘寶網頁中宣稱的“有機食用油”不符,構成欺詐,判雪**公司三倍賠償小周2235元。
消費之問 買了有機食用油 但是無有機認證
小周在郫都區工作,今年5月7日,小周花了745元網購10桶“5L裝非轉基因綠色有機”菜籽油。小周說,這是一款名為亞*牌農家小榨菜籽油,在網頁標題中標明“非轉基因、綠色、有機”食用油。
將食用油送給朋友后,朋友提醒他,購買的油不是有機的。“朋友跟我說,有機的產品會有一個綠色標志。”小周說,他仔細核對了一下產品的外包裝和油桶,油桶外包裝標注加工原料為“一般菜籽油、低芥酸菜籽油”,原料不是有機的,上面也沒有一個綠色的有機食品認證。
感覺被欺詐,他與食用油的生產廠家杭州雪**食品有限公司進行了溝通,對方不當一回事,無奈之下,他將該公司起訴至郫都區人民法院,要求退一賠三,并賠償誤工費6000元。
運營之問 廠家稱運營公司弄錯了 并懷疑對方“職業打假”
記者聯系到了雪**公司的白小姐,她負責處理了這起網購糾紛,她告訴記者,運營公司搞錯了,導致網購頁面銷售標題中多了“有機”兩個字。
白小姐說,雪**做食用油十幾年了,主要賣的是線下,走代理商銷售渠道。在網購頁面,產品主要起一個展示企業的作用,線上銷售量非常小,因此,雪**請了外面的運營公司代為簡單運營,費用比較低,一年五六千。“
如此衍生出一個問題,運營公司經常換人,公司店鋪的賬號密碼也頻頻易手,今年四五月份,運營服務面臨到期,運營公司提出是否升級為2萬元的“深度運營服務”。
“一年就賣一二十桶,數都數得過來,投入不成正比,做個簡單運營就好,拒絕了。”白小姐說,正是這個時候,有一款食用油標題出現了“有機”的兩個字。
白小姐介紹,網站頁面介紹,是雪**將照片和文字介紹發給運營公司,但很奇怪的是,只有這一款標題中多出了“有機”兩個字。“我們整個產品詳情頁面介紹,都沒有有機兩個字,出現的時間不過四五天”,白小姐說,在這四五天中,10桶食用油就被小周買走了,并且很快起訴了公司,小周涉及的消費訴訟非常多,言外之意懷疑他是“職業打假人”。
基于成本考慮,雪**公司沒有到成都出庭,采取書面方式答辯,提交了生產許可證、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家標準菜籽油、綠色食品證書等證據,擬證明這款食用油是非轉基因的綠色食品。
“我們確實提交不出有機產品的認證標志。”白小姐說,國家對于有機產品認證非常嚴苛,要求原料是有機的,產品還要經過國家相關部門的認證。白小姐說,雖然過錯在運營公司,但是廠家不可能推脫責任,因此按照法院判決,賠償2235元。
法院之槌 廠家構成欺詐 不采信“職業打假”
9月25日,郫都區人民法院作出判決,法院認為,本案中,雪**公司并未對案涉產品進行有機產品認證,與其在淘寶網頁中宣稱的“有機食用油”不符,構成欺詐。
對于雪**公司采訪中所提只有頁面標題有“有機”兩字,承辦法官表示:“廠家在頁面中宣傳了有機,不管是一處還是多處,不管是否醒目,只要準確告知了有機這個信息,產品又不是有機的,就可以認定為欺詐。”
對于雪**公司辯稱小周并非用于日常消費,而是為了牟利,屬于“職業打假人”一說,法院認為,雪**公司僅提供了小周曾購買其他產品向其他法院起訴后,其他法院作出的民事判決書及裁定書的證據,不足以說明小周購買案涉產品并非用于日常消費,故對雪**公司的此抗辯意見,缺乏事實及法律依據,法院不予采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