寧夏日報
“過去我們用煤炒胡麻籽,油品質量極不穩定。上了自動化炒制設備并采用新的焙炒技術后,加工出來的胡麻油,送到普尼測試公司檢測了兩次,均沒檢出苯并芘超標。”寧夏周福樂糧油有限公司負責人喜出望外。
胡麻油是我區的傳統食用油,產品色澤厚重,香氣濃郁,營養價值高,富含人體所必需的亞麻酸等物質。目前,全區有食用植物油生產企業138家,年產量達9000噸以上,除了滿足區內市場需求外,產品還遠銷甘肅、內蒙古、陜西及東南沿海等地區。
但是,我區大部分胡麻油生產企業多數采用熟榨工藝,壓榨前需要對胡麻籽進行高溫炒制,由于大部分企業沿用傳統煤爐炒制,炒制時溫度、時間和投料量,靠感觀和經驗人為掌控,易導致胡麻籽焦糊產生苯并芘。
苯并芘是致癌物質,苯并芘超標不僅危害消費者身體健康,也成為制約胡麻油產業健康發展的瓶頸。
今年以來,自治區市場監管廳聯合自治區工業和信息化廳,將胡麻油生產企業“技改”列入全區2019年技術改造綜合獎補計劃,向企業推廣使用新型自動化電氣設備,改造傳統落后生產工藝,控制胡麻籽炒制溫度,從根源上解決苯并芘等污染物多發頻發這一監管難題。
技改一子落,產業滿盤活。技改后的企業在多次檢測中,均未發生苯并芘超標現象。
“公司自將煤爐改為電炒爐后,很少能檢測出苯并芘,更沒發生過超過國家標準的現象。”銀川源原食用油有限公司主管生產的副總經理李軍信心滿滿。
“胡麻油是平羅縣的特色產業,幾年來一直受苯并芘超標問題的困擾,產業發展受到影響。今年自治區市場監管廳采取技改新方法,既治標又治本,從已改造的企業檢測情況來看,苯并芘檢測出來的量值均在國家限量標準之內,產品質量也有了明顯提高。”平羅縣市場監管局副局長李雪斌說。
“使用傳統燃煤炒鍋,胡麻籽炒制火候、時間不好掌握,10%-30%的胡麻籽會出現炒糊炒焦,還存在外糊內生現象,影響產品質量。技改后自動化炒制設備僅需設置好炒制溫度和炒制時間,炒鍋控制系統會自動定量進料、翻炒、升溫、保溫、卸料,工人僅需控制儀表,可保證炒制過程加熱均勻,炒制后的胡麻籽不會出現過糊或夾生現象。現在的胡麻油顏色清亮,香味比過去更濃了,再不用擔心胡麻籽炒焦、炒糊和炒不透,榨出來的油質量穩定。”寧夏馬季食用油有限公司總經理馬季高興地說。
截至目前,全區已完成技改的胡麻油企業有55家,正在進行技改的企業27家,已投入技改資金總額1476萬元,其中技改綜合獎補資金590萬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