寧夏新聞網
胡麻油是我區歷史悠久的地方特色傳統食品,因其特殊的焙炒工藝,色澤厚重,香氣濃郁,備受百姓喜愛。但由于大部分胡麻油企業采用的是傳統煤爐炒制工藝生產,炒制時溫度、時間和投料量靠感觀和經驗人為掌控,因此造成胡麻油中有毒有害物質超過食品安全標準這一難題,長期困擾胡麻油產業發展。如今,自治區市場監管廳通過創新的監管方式,從根本上解決問題。
胡麻油好吃有營養 但傳統炒制工藝易產生有害物質
對于寧夏本地人來說,胡麻油是炒菜烹調的不二選擇,不但香氣濃郁,而且營養價值高,富含人體所必需的亞麻酸等物質,而這種令人欲罷不能的香味正因為其特殊的焙炒工藝。
但是由于大部分胡麻油企業采用的是傳統煤爐炒制工藝生產,炒制時溫度、時間和投料量靠感觀和經驗人為掌控,這種非標準化的生產工藝,容易導致胡麻籽炒糊或炒焦而產生苯并芘等有害物質。記者了解到,苯并芘是致癌物質,長期食用含苯并芘超標的食品,對人體健康會產生較大危害。同時,生產不合格食品的企業因此受到監管部門的行政處罰,產品在區內外退市下架的現象屢見不鮮,苯并芘超標問題是長期困擾胡麻油產業發展的難題。
現代科技+嚴格監管 苯并芘不合格率比上年降低80%
記者從自治區市場監督管理廳了解到,我區現有食用植物油生產企業138家,除了滿足區內市場需求外,產品還遠銷甘肅、內蒙古、陜西及東南沿海等地區,胡麻油質量提升尤為重要。
今年以來,通過反復調研、科學分析,自治區市場監督管理廳嘗試采用更新傳統落后生產工藝,使用新型電氣自動化設備設施控制胡麻籽炒制關鍵工藝等方法,治理苯并芘污染,有效降低食品安全風險隱患。市場監管廳對全區落后生產工藝采用“外科手術”式“摘除”,目前全區絕大部分胡麻油企業已經完成技術改革。在今年的食品安全監管抽檢中,苯并芘僅發現1個不合格批次,不合格率比上年降低了80%。“過去用煤炒,質量極不穩定,用新設備和焙炒新技術后,送到檢測機構檢測了兩次,都沒檢出苯并芘。”一位胡麻油加工企業的負責人說。
市場監管廳相關負責人介紹,胡麻籽焙炒過程是影響產品質量安全的關鍵環節,在技改之前,使用傳統燃煤炒鍋,工人需要不停添煤、加料、清煤灰,不僅勞動強度高,環境煙塵大,還容易造成胡麻籽炒制火候、時間難掌握,一些胡麻籽會出現炒糊炒焦、外糊內生情況,導致污染物產生。技改后采用電氣自動化炒制新設備僅需設置好炒制溫度和炒制時間,就可以按標準要求完成全部焙炒過程,更加科學、安全。
食用油別反復使用 在家做飯也要注意食品安全
臨近春節,不少家庭都會做一些油炸食品,該怎么確保食用油的安全呢?
生活中,不少家庭會重復使用炸食物后剩下的食用油,再用來炒菜或者拌涼菜似乎是常事。但需要提醒的是,食用油經過長期或反復加熱后也可能產生苯并芘,這是一種常見高活性間接致癌物,反復加熱次數越多,產生的有害物質累積越多,長期食用勢必對身體健康有損害。因此,建議家庭不使用多次反復加熱的食用油,并注意做好食用油的存放。不要將油放在銅、鐵器皿中,以防止其加速氧化,盛油前應把容器洗凈擦干。此外,用過的熟油不要和生油摻在一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