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盛頓時間1月15日,中美簽署第一階段經貿協議,歷時18個月的中美貿易戰迎來轉折點。這份協議的簽署,有利于中國,有利于美國,有利于全世界。
財政部、商務部等發布了協議的中英文文本;中文協議共88頁包含八個章節,其中第三章“食品和農產品貿易“篇幅最長,共有43頁,幾乎占了一半,處于舉足輕重的地位。
對糧油人來說,這是一份注定將深刻影響行業生產與貿易格局的歷史性文件,也與每個從業者息息相關。
那么,這份協議關于農產品簽了啥?傳說中的800億美元大單會買啥?以下為大家梳理市場關注的要點。
農產品貿易:兩年800億美元以上
協議中關于農產品貿易的內容,主要體現在第三章及第六章。
第六章節“擴大貿易”——第“6.2條貿易機會”條款中,列明:
即:2020年、2021年兩年內,在2017年基數之上,中國擴大自美采購和進口不少于2000億美元,包括四大類別產品:制成品、農產品、能源產品和服務。
在采購美國農產品方面,中國將在2017年采購額240億美元的基礎之上,2020年增購至少125億美元,2021年增購至少195億美元;兩年累計進口美國農產品將達800億美元以上。
協議中的農產品包括:油料種子、肉類、谷物、棉花、其他農產品(例如苜蓿草、柑橘、乳制品、膳食補充劑、蒸餾酒精、干酒糟、香精油、乙醇、新鮮胡蘿卜、水果和蔬菜、人參、寵物食品、加工食品、堅果和酒)、水海產品。
該章節條款明確:“雙方承認,將基于市場價格和商業考慮開展采購活動。而且在特定年份,市場狀況可能會影響采購的時點,尤其是在農產品采購方面。”
第三章節“食品和農產品貿易”包括總則和十七個附錄,共42頁,內容非常細致,覆蓋乳品、禽肉、牛肉、豬肉、加工肉類、水產品、大米、水果、飼料和寵物食品等的具體合作承諾。
這些產品都是中國食品消費升級中消費者需求旺盛的產品。
800億美元大單會買啥?
協議公布后,涉農行業人士紛紛交流和討論的焦點是:兩年800億、年均400億美元的美國農產品進口大單,究竟會買啥?
由于美國未完全取消對中國加征的關稅,中國也未取消對美國農產品加征的反制關稅,一些具體執行細則有待落實,因此業內機構展開了各種預測。
首先,大豆仍將成為對美農產品進口的主角。
農業農村部專家認為,未來幾年城鎮化還在推進,人口繼續增長,對豆粕的需求量大,國內年均進口大豆的需求量將維持在8000萬噸至1億噸,大豆供給高度依賴進口格局難以撼動。
自2008年到2017年,每年中國對美豆的進口額平均占到對美國農產品采購額的一半左右,以此推測,未來中國對美豆的年采購量可達到3000萬噸、甚至4000萬噸以上。
其次,肉類被認為擴大進口潛力很大。
就在協議簽訂的前一天前,1個集裝箱約24噸美國雞爪入境上海海關,這標志著美國禽肉正式回歸中國市場,美國人不吃、中國人垂青的雞爪,有望成為進口禽肉明星產品。
2018年,美國總計出口了價值190億美元的豬肉、牛肉、禽肉及產品,但對中國的出口僅占總額的4%。
協議相關條款顯示,同意取消從美國進口牛肉的年齡限制、放松對牛使用激素的限制等,更多美國牛肉有望符合出口至中國的要求;協議承諾對萊克多巴胺(一種瘦肉精)進行“風險評估”,美國豬肉的銷量也可能會大幅增加。
另外,堅果可能會意外成為黑馬。
杏仁、開心果和夏威夷果備受中國消費者喜愛,進口量每年增長20%,農業咨詢公司匯易預測,中國有可能每年采購價值約25億美元的美國堅果,將超過中國在美國玉米、小麥、甚至豬肉等農產品上的支出。
糧食方面,協議約定“確保不抑制小麥、大米和玉米關稅配額的足額使用。”
我國三大主糧小麥、玉米和大米實行全球進口配額,總計2215.6萬噸,占全年糧食消費量的比例不超過3.4%,配額內實施1%低關稅,配額外關稅為65%。
2020年糧食進口配額及分配沒有變化:小麥配額963.6萬噸,90%為國營貿易配額;玉米配額720萬噸,60%為國營貿易配額;大米配額532萬噸,50%為國營貿易配額。
在以往年份,我國農產品進口配額是發放給國營與民營等企業,配額實際使用往往不足一半,最終進口量不是太大;
2017年貿易戰開始前,中國從美國進口的這三種糧食僅為約5.34億美元,預計進口量會出現一定增長,但不會突破配額限制,對國內市場影響很小。
谷物方面,協議未涉及頗受業內關注的玉米酒糟“雙反”措施是否取消。不過,美國玉米酒槽、高粱等受產量限制,擴大進口空間有限。
《人民日報》分析文章稱,中方增加自美進口農產品,要基于市場原則,由市場主體自主決策。美國農產品的價格應當有競爭力,必須符合中國農產品質量安全標準。
據統計,從2008年到2018年,中國年均進口增加額達到1829億元。2017年、2018年更是分別增長了近2800億元和2300億元。
如今用兩年將近5000億元的中國進口增長,容納2000億元的對美新增進口,原本就在計劃之中,中國經濟容量也綽綽有余。
多位專家都表示,增大美國農產品進口不會對國內生產造成明顯沖擊,更多是對國內生產的補充、以及進口來源調整、貿易轉移。
只要中國確保主糧供應、確保儲備、確保基本農田面積,中國的飯碗就依然端在中國人自己手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