光明網-學術頻道
作者:南京財經大學教授、現代服務業智庫首席專家 張為付,南京財經大學博士生、現代服務業智庫研究員 薛平平
新冠肺炎疫情下,部分城市居民對糧油產品的恐慌性搶購與囤積一時打破了市場供需關系,糧油產品的安全保障成為社會關注的焦點。我們的研究發現,當前主要成品糧油行業供給能力充足,全國居民成品糧油需求可得到充分供給,部分省市的需求缺口可通過周邊省區調度彌補。雖然我國糧油產能分布有區域差異,但產能集中區可通過區位資源優勢輻射周邊供給。疫情給糧油加工企業造成了原糧原油收購、產品生產停工、物流運輸不暢等困難的同時,也為研究開發營養健康糧油產品、推動糧油加工產業升級新機遇。在后疫情時期,政府應精準助力糧油加工產業復工復產、創新糧油產品的流通方式,糧油加工企業也應適應市場需求、探索多元化的新的產業增長點。
一、我國糧油產品生產供給滿足社會需求
隨著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持續推進,我國糧油加工業成為國民糧食安全保障的重要行業。我國糧油加工行業品類眾多,不同行業、不同區域具有較大差異性,直接關系著各區域糧油產品的供需情勢,也影響著各區域的糧食安全保障。
(一)我國糧油產品供給規模充足
2016年以來,我國成品糧油加工業發展持續呈現穩中有進的發展態勢,其中2018年我國成品糧油總產量達到18776.3萬噸(分為成品糧產量15696.1萬噸和精煉食用植物油產量3080.2萬噸),比2016年增加146.5萬噸,成品糧油供給量較為穩定[1]。以居民主體消費的大米和食用植物油行業作為代表進行分析。
1.我國大米加工產業產品供給充足
大米加工業是我國成品糧油加工最主要行業之一,具有數量多、產能大、分布廣等典型特征,當前我國大米加工企業數量及加工能力已經成為世界第一。如表1所示,2016-2018年,我國大米加工企業數量呈現上升后略有下降的趨勢,大米加工企業數量從8634個增加到9827個且增幅為13.82%。雖然2018年的大米加工企業數量略低于2017年的大米加工企業數量,但2018年大米加工企業產能總量卻高于2017年年的大米加工企業產能總量且較于2016年增加了23.37%。表明大米加工企業數量的小幅波動并不會影響其行業總產能規模的上升,而大米加工業產能規模的逐步擴大也在一定程度上表明行業供給能力的不斷增強。
進一步研究發現,2016-2018年大米加工企業產量皆遠低于對應年份的企業產能總量,且2018年大米加工企業產量較于2016年增加了10.54%,同樣低于同一樣本期間的大米加工企業產能增幅。產量遠低于產能的大米加工行業實際表明其行業處于產能過剩狀態,也更加說明我國的大米加工能力很強。另外,2016-2018年大米應急加工企業產能規模同樣處于不斷擴張狀態,且其每年產能規模都是同一年大米產量的兩倍之多,可在較高程度上滿足大米市場的緊急需求。所以,當前我國大米加工企業雖整體處于產能過剩狀態,但其供給形勢良好。
2.我國食用植物油加工業產能充分
不同于大米加工業的發展規模,食用植物油加工業的企業數量、產量等數值皆遠低于大米加工企業(見表2)。
2016-2018年,我國食用植物油加工企業數量呈現穩中有升的狀態,食用植物油加工企業數量從1296個增加到1591個且增幅為22.76%。與食用植物油加工企業數量的變化趨勢不同,2016-2018年食用植物油加工企業的油脂精煉產能總量處于逐步增加狀態,且增幅為38.06%。
研究發現,2016-2018年食用植物油加工企業的精煉油產量雖變化不大,但同一年份間企業產能與產量間距離卻逐漸擴大,由2016年的1666.8萬噸差距上升至3681.8萬噸。這說明食用植物油加工行業的油脂精煉過剩產能逐漸增多,但也能在一定程度上表明食用植物油加工企業的油脂精煉加工能力不斷增強。
另外,2016-2018年精煉食用植物油應急加工企業產能規模同樣處于不斷擴張狀態,但其每年產能規模都低于同一年精煉油產量,完全滿足食用植物油市場的緊急需求有一定缺口。
總體來說,當前我國食用植物油加工企業精煉油產量雖無大幅增長,但其產能規模的逐步擴大也能一定程度表明行業供給穩定。
由于無法獲得具體的精煉食用植物油加工企業數量,所以企業數量指食用植物油加工企業數量,其余三列數據則分別屬于精煉食用植物油的產能、產量及應急加工企業產能。
(二)我國糧油加工產業產能布局合理
1.我國大米加工產業產能布局互補性強
我國大米加工企業的加工能力雖位列世界第一,但其在不同區域會有分布差異,可能在一定程度上會影響部分地區的大米充分供給。鑒于近三年內全國大米加工企業的產能分布不會發生明顯變化,以2018年大米加工企業的產能分布為例進行相關展示(見圖1)。
研究發現,黑龍江省為全國大米加工企業產能分布最廣的區域,占全國總產能的18.9%,湖北省與安徽省分別位列全國第二和第三位,且分別占全國總產能的14.6%、11.9%,江西省、江蘇省及湖南省位列全國前六位中的后三位,前六省的大米加工企業產能占全國總產能的71.3%。
可看出大米加工產能的集中區域屬于我國稻谷主產區,位于長江中下游、東北等區域,大米加工產能集中區域可在較高程度上實現自我供給滿足的同時,還能通過地理優勢以現代物流配送、營銷網絡等平臺輻射周邊省域的大米供給。所以,充足的產品加工能力及健全的配送渠道、供應網絡可以使我國大米的供給實現區域互補。
2.我國食用植物油加工業產銷布局合理
食用植物油加工企業產能會在不同區域有分布差異,但其產能分布并未同大米加工企業一樣過于集中。為詳細介紹各主要區域的油脂精煉產能分布狀況,以2018年食用植物油加工企業的油脂精煉產能分布為例進行相關展示(見圖2)。
研究發現,江蘇省為全國油脂精煉產能分布最廣的區域,占全國總產能的14.5%,湖南省與山東省分別位列全國第二和第三位,且分別占全國總產能的14.2%、10.2%,前六省的油脂精煉產能占全國總產能的60.2%。
由此,可看出油脂精煉產能主要集中于沿海沿江港口地區,可依托水運資源優勢有力帶動行業持續發展,且輻射周邊省域的食用植物油市場供給。
二、我國糧油產品消費需求總體平穩
突發事件情況下,城市居民對生活必需品的過度采購和囤積是一個心理恐慌自然表象,可能暫時沖擊產品的市場供需關系,但待到消費者心理平緩后,這一現象就會消失。此次疫情發生后,部分城市存在搶購囤積現象,但很快消失,因為我國的糧油產品供給充足的基本面沒有改變,市場需求的總體平穩性也沒有改變。
一個國家的糧食安全在于其生產供給和消費需求安全,而在特殊情況下更在于消費需求安全。在我國成品糧油供給穩中有增的形勢下,居民對成品糧油的需求量是否能得到滿足是確保國民糧食安全基本保障的關鍵問題。
1.我國居民成品糧油需求規模呈現下降趨勢
2016年以來,全國居民成品糧油消費總量呈現下降趨勢(見表3),即使排除人口總數影響(人口總數實際處于逐年上升狀態),全國居民人均成品糧油消費量也處于逐步下降狀態。2016-2018年人均成品糧油消費量由132千克降至125.2千克,降幅為5.15%,這可能是受居民生活水平不斷提高和飲食消費結構多元化的影響,居民因對肉類、蛋類、奶類等食物需求的增加,減少對成品糧油的消費需求。鑒于2017-2019年《我國統計年鑒》中居民成品糧消費量的統計指標為谷物消費量,并未涉及大米、面粉等具體品種的消費量統計,本研究只能按照《我國統計年鑒》相關數據將居民成品糧油消費量劃分為谷物消費量和食用植物油消費量進行計算整理(見表3)。經過對全國居民成品糧油消費總量與全國成品糧油總產量比較可發現,2016-2018年居民食用植物油消費總量均低于同期精煉油總產量,其中供給盈余最大值為2016年的1848.5萬噸,表明當前食用植物油市場供給量可以滿足居民對其消費需求量。
然而,2016-2018年居民谷物消費總量均出現略高于同期成品糧總產量的現象,其中需求缺口最大值為2016年的1173萬噸(2018年的需求缺口已降至829.7萬噸),但這并不代表當前成品糧市場供給量無法滿足居民對其消費需求量。因為本文無法將眾多小規模的大米加工企業、鄉鎮作坊都納入統計范圍,所以成品糧總產量數據會偏小于實際,而且像大米加工企業高達5萬多噸的產能規模無疑是市場充足供給的有力保障。
所以,在當前全國居民成品糧油消費量不斷下降的趨勢下,糧油加工業的成品糧油產量、產能愈加滿足居民對成品糧油的消費需求量,糧油加工業能起到居民糧食安全基本保障作用。
2.我國不同區域成品糧油需求具有互補性
不同區域的成品糧油生產規模會存在差異,不同省份的成品糧油消費需求規模也會因省內常住人口數、居民生活水平及飲食習慣等不同而存在差異,所以不同區域內糧油產品的供需失衡是一種常態。根據2019年《我國統計年鑒》的相關數據,2018年居民谷物消費量、食用植物油消費量排名前四位的省份分別為廣東省、四川省、河南省及山東省。
具體分析表明,谷物消費規模前四省中的廣東省與四川省出現省內生產供給小于消費需求,食用植物油消費量前四省中四川省與河南省出現省內產量小于需求量。其中,谷物消費缺口最大的為四川省822.56萬噸,食用植物油消費缺口最大的也為四川省27.08萬噸,較小的需求缺口可通過市場化手段進行調節彌補,在特殊情況下國家可以通過國家物資儲備體系進行系統內劃撥解決。因此,在我國糧油加工業可充足供給全國居民成品糧油需求量的總體形勢下,部分省市可借助無形的市場化手段和有形的政府調控手段彌補區域間的供給需求失衡,實現全國范圍辦成品糧油的供需平衡。
三、新冠肺炎疫情下我國糧油產業有效保障了社會需求
為控制新冠肺炎疫情的傳播,“居家隔離”成為各地居民防疫主要方式,此時居民的日常生活必需物資保障變得尤其重要。在疫情嚴峻時期,部分地區因市民集中搶購導致短期糧油產品短缺,諸多糧油加工企業因疫情影響無法復工復產,嚴格的交通管制又增加了物流成本,但我國糧油產品生產行業有力的保障居民的正常消費需求。
1、新冠肺炎疫情下糧油產業保障了供給規模
根據疫情實時大數據,根據各區域疫情程度本研究將全國(不含港澳臺地區)劃分為疫情區、次疫情區及其他區(基于截至2020年2月11日24時的疫情實時數據)[2]。疫情區內,湖北疫情最為嚴重,[3]所以省內糧油加工企業復工、交通物流等相應的條件限制也最為嚴苛,這些都不利于當地糧油市場供應的長期保障。相對而言,疫情程度較弱地區(如江蘇、貴州等地)的糧油加工企業能在短期內復工生產、有力維持當地糧油市場運行平穩。因此,湖北居民的日常成品糧油供應保障成為了疫情下全國居民糧食安全保障中最突出的問題。
對此,以湖北省為例,結合該省正常時期下成品糧油供需情況,分析了疫情下居民成品糧油供應保障問題。
從圖3、圖4可知,湖北作為主產區,2016-2018年其成品糧(油)產量皆高于同一年份的成品糧(油)消費量,[4]表明正常時期下湖北可以實現省內成品糧油自給自足,而且其過高的成品糧油產能可視作為省內糧油市場充足供應的堅實后備力量,所以正常時期下湖北居民的成品糧油供需是可平衡的。
理論上說,面對突發的疫情、節慶期間的糧油儲備、超市等門店庫存的限制、省內糧油加工企業復工難、物流運輸成本高、原材料供應不足等困難,都會給疫情下的湖北居民帶來了糧食安全保障危機。
但事實上,疫情下湖北居民成品糧油的供應保障依然堅實。按照2019年《我國統計年鑒》相關數據顯示,2018年湖北居民每天谷物消費量和食用油消費量分別為1.63萬噸和0.16萬噸,依照2018年湖北成品糧油產量及消費量的差額計算,現有成品糧油的產量盈余可分別供居民谷物消費近335天、食用油消費近152天,所以疫情下湖北省內成品糧油供應可在短期內充足。
為充分保證糧源供應,武漢市已積極從江蘇、安徽、江西、黑龍江等區域調入大米2100噸、食用油3340噸(截至2020年2月10日)。[5]湖北省內糧油加工企業在滿足復工條件后積極投入成品糧油生產中,截至2020年2月10日,湖北省已有151家糧油加工企業恢復開工生產。[6]另外,社會救助也在支援湖北的糧油供應,例如東方集團向湖北醫療機構捐贈的1000噸大米正在陸續到位。[7]所以,通過自我儲備、外部調運、生產自救、外部援助等方式,疫情期間湖北居民的成品糧油供應數量能得到有效保障。
對于其他疫情程度遠弱于湖北的區域,可以推斷:疫情下各地糧油加工企業積極響應復工生產、區域間糧油產品調度協助等應對措施會保證各地糧油市場的平穩運行,會充分滿足居民的成品糧油需求量。
2.新冠肺炎疫情下我國糧油產品供應保證了質優價平
隨著居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及飲食消費結構的變化,對成品糧油的需求的質量也發生巨大變化。例如,對優質米、改性糙米及營養強化米等不同質量等級大米等多層次需求。在食用油方面,對茶籽油、牡丹籽油、梾木果油等新型健康木本食用油需求增加。
疫情發生后,糧油加工產業不僅滿足了居民消費規模,還為居民提供了高質量的多樣化需求。全國各地加強對疫情防控期間糧油市場經營的監管,糧油加工企業響應政府號召,積極配合質量安全監測,保障了各地糧油市場供給質量安全。例如,廣東蕉嶺農企嚴控捐贈大米質量,為湖北捐贈了經過稻米加工行業最高標準甄選、產品質量符合國家食品安全標準的富硒大米,為確保疫情下糧食質量安全貢獻一份力量。[8]
疫情期間,糧油產品市場價格走勢同樣是社會關注的焦點。圖5展示了 期間全國主要成品糧油的批發行情,從中可發現,三種糧油產品的價格在疫情期處于平穩狀態,這表明疫情下居民對成品糧油的消費能得到價格穩定保障。
具體上來說,大米的批發價格在(02.02-02.07)間經歷微弱上漲后又出現微弱下降趨勢,這可能是因為大米作為最主要的主食,會因疫情下短期需求上漲而出現價格上升,而后隨著全國各地大米加工企業逐漸開始復工生產、大米市場供應逐漸增多時再逐步恢復原有價格水平。
面粉的批發價格則是先小幅下降后再出現波動中上升趨勢,這是因為春節前企業的面粉庫存因疫情期間物流不暢而出現短期積壓,造成樣連續幾日的價格輕微下浮現象。一級大豆油的批發價格總體呈現先升后降的趨勢,但價格浮動范圍都很小。
總體來說,隨著全國更多糧油加工企業的開工復產,疫情下全國成品糧油市場價格將持續保持平穩態勢,居民的糧食安全也將得到更加有效保障。
數據來源:根據布瑞克農業數據庫整理。受數據限制,大米、面粉的批發市場行情缺失2月9日數據,一級大豆油(散裝)批發市場行情缺失2月8日和2月9日數據。
四、新冠肺炎疫情下我國糧油加工產業的挑戰與機遇
在當前嚴峻的疫情形勢下,我國糧油加工企業為居民糧食安全提供了有力保障,為打贏疫情防控阻擊戰奠定堅實物質基礎。但疫情對糧油加工企業也帶來許多影響。
1.原糧原油收購受到較大沖擊
為有效防控疫情傳播,諸多糧食種植戶都足不出戶(尤其是疫情嚴重地區),盡管一些疫情程度較輕區域的農戶選擇適時適度務農,但總體上仍然會影響糧食的春播和夏收進程。
由于疫情的突然爆發,許多地區因交通嚴格管制而無法準備充足的生產資料,不利于區域的糧食生產。例如整個湖北省農戶因封村封路,無法及時外出購買農業生產資料,將會影響夏糧產出。
對糧油加工企業而言,夏糧產量會直接影響其原糧收購數量、成本。上游原糧的減產易導致企業原糧收購數量減少、收購成本上升,再加上加工行業內“稻強米弱”、“麥強粉弱”等現象,糧油加工企業的利潤空間縮窄,會導致諸多小規模加工企業因無糧可加而無法維持正常生產經營。
2.普通大眾化糧油產品銷售遭遇困難
疫情發生后,我國旅游業和餐飲業受到極大影響,近期(甚至疫情過后很長一段時間)外出游玩和就餐的人員大幅減少,必然會影響對普通成品糧油產品的需求量。雖然居民在家的糧油產品消費量會有所提升,但總體上糧油產品的消費量會有一定下降。
另外,普通糧油產品的出口也會出現一定困難,且不會在短時期內消除。在激烈的國際競爭市場上,我國糧油加工產品本就因無明顯價格優勢、產品附加值較低等而缺乏競爭力,現疫情的發生更是增加了產品出口的阻力,主要糧油產品貿易競爭國將借防止疫情之名阻撓對我國特別是湖北省的糧油產品進口。糧油產品的銷售困難會降低企業銷售收入、影響企業資金周轉,影響企業進一步生產經營。
3.造成新一輪糧油加工產業產能過剩
疫情期間,為保證糧油市場的充足供應,符合條件的糧油加工企業迅速恢復生產。由于各地疫情與復工復產條件的差異,為后疫情時期的產能過剩埋下了伏筆。在疫情嚴重地區,可短期復工的糧油加工企業數量很少,所以可短期復工的企業會生產線滿負荷運行,擴大產能以保證糧油應急加工,造成疫情后產品供給過剩。在疫情程度較輕的地區,可快速復工的糧油加工企業數量相對較多,但為保證當地糧油市場供應平穩、對疫情嚴重地區進行供應支援,也會存在產能過剩風險。行業內新一輪產能過剩危機將會影響行業結構升級、提質增效。
雖然疫情對糧油加工行業帶來的一定的挑戰,但同樣也為行業的發展提供了機遇。
1.為營養健康糧油產品的產業化經營拓展了空間
隨著居民生活水平的不斷提高,更多消費者開始注重營養均衡和合理膳食。近幾年來,居民的膳食結構中逐步加入了綠豆、燕麥及蕎麥等綠色雜糧食品,這類雜糧食品因含有人體所需要的多種維生素、礦物質等而為大多居民所喜愛。發芽糙米、蒸谷米等適度加工的全谷物產品因富含膳食纖維而已成為當下食品消費潮流,所以,我國居民的營養健康消費意識正日益提升。當前的疫情促使居民對營養健康的糧油產品的關注和需求在短期內迅速增多,可預見營養健康糧油產品將具有廣闊的市場前景和發展空間。同時,開發生產營養健康的糧油成品會給糧油加工企業帶來較好的經濟效益,也有助于企業產品結構多元化,提高市場適應性和競爭力。
2.推動糧油加工行業整體產業升級
我國糧油加工行業以中小規模企業居多,產業的規模效應低,品牌產品占比少,產業抵御風險能力不強。疫情發生后,快速復工生產的糧油加工企業多為大中規模型,屬于區域品牌、龍頭企業范疇,應急加工生產能力強。但小規模、缺乏品牌競爭力的糧油加工企業可能會因疫情下復工復產難、產品運輸限制等因素無法繼續生存、被迫退出市場。所以,這場疫情危機會推動糧油加工企業加快產品技術改造升級等手段以穩固市場地位及影響力,也會推動糧油加工企業建立更加完善的物流配送體系以保障售后服務。另外,此次疫情引發了居民對飲食健康安全問題的關注,會呼吁市場提供更完備的食品溯源體系,這會推動糧油加工企業落實更高的產品質量標準。
五、后疫情時期促進我國糧油加工產業健康發展的對策
1.精準助力糧油加工產業復工復產
疫情影響下,企業員工返工難、上游原糧收購難、資金周轉難等多種因素影響糧油加工產業的發展。為幫助更多糧油加工企業渡過難關,各地政府應在科學評估疫情發展的形勢下,對符合復工條件的糧油加工企業提供相應支持。一是在員工返工方面。地方政府可按區域內企業申報需求而有序組織區域外的員工返崗,保證員工按時就位。二是在原糧收購方面。一方面,幫助區域內企業向周邊區域發出原糧應急購買通告,提供信息服務和物流便利。另一方面,根據當地疫情程度和農作物播種時節,選擇網上銷售、送糧種進村或統一購種育苗的方式促進當地春耕,以保證夏糧產量及穩定糧油加工企業的糧源收購成本、數量;三是在資金支持方面。可以根據企業運營實際減免稅收、為企業提供貼息信貸等方式,保證其平穩度過生產困難。
2.構建產銷一體的糧油產品流通模式
對于疫情下糧油產品銷售難的問題,政府可加強相關糧油產品產銷信息的發布,在線上通過網絡平臺建立有效產銷銜接,亦可幫助企業篩選出一批信譽好的超市、商場等線下門店進行定點銷售,幫助中小規模企業打通產品銷路。在糧油產品出口方面,為給出口產品提供價格優勢支持,可給出口企業按出口實際量給予適度的出口稅收減免優惠。另外,支持糧油加工企業與主產區或主銷區合作建設現代倉儲物流設施,降低糧油產品的流通成本。
3.多元化探索糧油加工產業新的經濟增長點
新一輪產能過剩危機、居民對營養健康產品的需求激增及糧油產品高質量標準要求等都在促使著糧油加工企業淘汰低端重復產能、加快產品結構升級。因此,糧油加工企業應以市場需求為導向,開發新型的營養均衡、食藥同源的加工食品以滿足多樣化的飲食需求,提升產品附加值。同時可研制新型酶制劑、丙酮、聚賴氨酸等產品以開發糧油加工非食用產品新領域,以促進企業新舊產能轉換,提高企業經營效益。強化糧油品牌建設,開展旗下糧油產品的品質評價及推介活動,以滿足消費者對質量好、信譽好的品牌產品需求,提升品牌產品的附加值。完善自身產品的質量安全檢測體系和信息追溯體系建設,實現糧油產品在收購、倉儲、加工、銷售等各環節的全方位信息管理,提升企業產品的質量保障水平及市場地位。
注:
[1]數據來源于2016-2018年《糧食行業統計資料》。成品糧油主要包括大米、小麥粉、其他成品糧及食用植物油。另考慮居民飲食生活習慣及對糧油產品日益增長的營養健康需求,本文在整理計算大米、食用植物油產量時,將含二次加工的大米產量、精煉食用植物油產量作為標準。
[2]按照疫情程度的省市區域劃分:疫情區有湖北、廣東、河南及浙江(各地區的累計確診人數都已超過1000人);次疫情區有湖南、安徽、江西、江蘇、重慶、山東、四川、黑龍江、北京、上海、河北、福建、廣西、陜西、云南、海南、貴州、山西、天津、遼寧(各地區的累計確診人數在100-999間);其他地區有甘肅、吉林、內蒙古、新疆、寧夏、青海、西藏(各地區的累計確診人數在0-99間)。
[3]截至2020年2月11日24時,湖北省的累計確診人數已經破3萬(約占全國確診人數的75%),遠超確診人數排第二的廣東省(1219人)。
[4]若再加入未入統企業的成品糧油產量,湖北省內成品糧油的供給盈余將更多。
[5]信息源:《武漢超五成糧食企業復工復產,每天提供糧食約600噸》(http://news.163.com/20/0210/18/F51T98A20001899O.html)。
[6]信息源:《湖北省151家糧油加工企業復產保供,應急供應鏈條打通》(http://finance.sina.com.cn/china/dfjj/2020-02-11/doc-iimxxstf0430690.shtml)。
[7]信息源:《東方集團擬向湖北醫療機構捐贈1000噸大米,首批200噸已到位》(http://www.jinguanwh.com/wh/20621.html)。
[8]信息源:《蕉嶺農企捐贈蕉嶺大米等6噸富硒農產品》(http://www.meizhou.cn/2020/0212/613267.s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