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富期貨
近期巴西大豆集中到港,但是熱損傷始終困擾進口大豆的壓榨質量,究竟什么是熱損傷?已經熱損傷對大豆壓榨將有什么影響?熱損傷是否會影響后續大豆的儲存及壓榨?讓我們一起來探究一下。
1. 大豆熱損是什么?
根據農業農村部2008年頒布的NY/T 1599—2008《大豆熱損傷率的測定》中的定義,熱損傷粒是由于微生物或其他原因產熱而改變了正常顏色和形狀的籽粒。標準中將大豆按熱損傷情況分為三個級別,分別為正常大豆,熱損大豆和熱傷大豆,其中熱損大豆和熱傷大豆均為熱損傷大豆。
2. 大豆熱損對于大豆造成的影響
大豆熱損傷會對蛋白提取率及油脂提取率均有一定的影響,大豆受熱會直接導致蛋白變性,使溶解比率急速下降,嚴重影響大豆蛋白功能發揮,降低大豆蛋白利用價值,大豆油脂提取率下降,豆油酸值升高。嚴重的熱損大豆會出現碳化,需要銷毀無法使用。輕度及重度熱損傷大豆可以用于壓榨,但是加工出的豆油和豆粕可能無法達到國家標準。
根據江南大學蘇瑩(2014)對大豆貯藏熱損對其蛋白及油脂品質的影響研究實驗顯示,大豆分離蛋白提取率、大豆油脂提取率受貯藏溫度,濕度及時間不同程度的影響。研究結果顯示,40°C 貯藏使蛋白提取率在4-8個月內由53.35%逐漸下降至10%-30%,油脂提取率下降不明顯,6個月內仍在18%以上;50°C 貯藏使蛋白提取率1個月后迅速下降至20%以下,2個月降至10%,油脂提取率逐漸下降3-4個百分點。同一溫度下,濕度越高,變化越顯著。
貯藏熱損對大豆分離蛋白的結構和功能特征均具有顯著影響。40°C貯藏造成蛋白的逐漸變性,并伴隨著亞基的解離和聚集過程,羰基含量上升,表面巰基含量下降,自由氨基含量、總巰基含量、表面疏水性呈現先上升后下降趨勢。50°C 貯藏,蛋白變性加劇,聚集速度加快,AB亞基打開,并出現聚集體的解聚現象,分子表面特性變化趨勢一致、幅度加大。同一溫度下,升高濕度后,變化加劇。同時,貯藏造成蛋白溶解性、乳化性、起泡性、凝膠性的逐步下降,溫度越高、濕度越高,功能性下降越大。
貯藏熱損對大豆油脂的品質也具有顯著影響。貯藏造成多不飽和脂肪酸含量降低、碘值降低、正己醛含量升高,使大豆油脂氧化加劇、豆腥味加重。溫度越高、濕度越高,相應變化越顯著。而50°C 高溫貯藏造成大豆脂肪氧化酶活性的急劇下降,從而導致相應的正己醛含量降低。
綜合可知,40°C 、60% RH 貯藏條件對大豆品質熱損程度最小,大豆可在 2 個月內保持較好的蛋白乳化性、4 個月內保持較好的蛋白起泡和凝膠性,8 個月內保持較好的溶解性,用于相關產品的應用。40°C 、75% RH 貯藏條件下的大豆,乳化性維持 1 個月,起泡性和凝膠性維持 2 個月,溶解性維持 4 個月。而 50°C 高溫和 90% RH 高濕貯藏條件造成大豆的各方面性能均大幅度下降,只有 50°C 貯藏初期(60% RH 3 個月、75% RH 1 個月)的大豆仍具有較好的凝膠強度。
根據對于大成律師事務所任戊在2019年份發表的《1999-2017年海運進口大豆的十二起熱損損失認定案例綜述》來看,海運前貨物檢驗無誤,在海運過程中,因為儲存不當,大豆易發生霉變、結塊、碳化和熱損傷。嚴重霉變結塊碳化的大豆需要全部銷毀。在直接拍賣或變賣熱損大豆會擴大損失的情況下,對受損貨物盡快進行加工來減少損失是謹慎和妥當的。混合生產相對于熱損大豆直接生產,可以最大限度地減少損失。熱損大豆初加工所產的毛豆油酸值可能不符合國家標準GB1535-2003;初加工大豆所產豆粕色澤較差,豆粕顏色偏紅、無光澤、無固有的香味,可能不符合國家標準GB/T19541-2004要求。熱損大豆實際經濟損失需要參照實際生產結果進行定損,因為每次運輸過程中損失發生情況有差異,此前采用純數學模型定損的“拉番輪”事件引發過較大爭議。
3.不同國家進口大豆的熱損傷發生情況
我國大豆進口主要來自巴西、美國、阿根廷,而這幾個國家大豆海運運往中國的過程中均需要30天以上,大豆自身水分、航程時間、海運過程中船艙儲藏溫濕度高等因素,易發生受潮、熱損等現象,導致大豆營養價值降低,同時影響加工和儲存。對于不同產地大豆熱損情況發生也會有所不同,下面讓我們分不同產地大豆探究。
根據中儲糧鎮江公司劉超群,孫日飛,馬莉,李銘明在2018年的研究顯示,根據2017-18年度三個國家到港的共計50個批次大豆的檢驗情況來看,巴西大豆熱損率最高,美國豆與阿根廷大豆熱損率較低。其中16批巴西豆檢測得出熱損大豆含量在0%~10%,因其自身水分較高、航程較長以及船舶儲藏條件限制,運輸過程易吸潮、熱損。對15批美國豆進行熱損傷率檢測,運輸過程熱損大豆在0%~6%,主要在1% 以內。因為美國豆到港時間較巴西豆短,對19 批阿根廷豆進行檢測,阿根廷豆熱損在0% ~4%,較巴西豆和美國豆熱損低。
為了進一步確定產地來源而排出含水量及運輸時長的影響,我們查閱了廣東省南沙出入境檢驗檢疫局和中山出入境檢驗檢疫局陳萍,何洪洲,單振菊,李盼畔,趙淑嘉在2015年的研究。他們通過控制不同產地大豆的含水量及完整粒指標在不同溫度儲藏7-28天的熱損水平進行實驗,得出結論,在相同溫度及含水量的情況下,巴西大豆發生熱損傷的程度比美國和阿根廷均要高。是因為巴西大豆的脂肪含量較其他兩個國家高,所以更加容易發生熱損傷。因為大豆發生熱損傷的原因是在高溫的作用下,蛋白質凝固變性,破壞了脂肪與蛋白質共存的乳膠狀態,于是脂肪呈現游離狀態而發生浸油,脂肪中的色素物質逐漸沉積而引起子葉變褐。另外,從廣東口岸進境的巴西大豆一般多數在7至9月份,屬于高溫高濕的季節,發生熱損傷的風險更大。此外,大豆的破損程度也對熱損傷的發生程度有一定的影響。在實驗中去皮半粒大豆比完整粒大豆容易發生熱損傷,并且發生熱損傷的程度也相對高。然而在進口大豆貿易合同中,對于破碎粒限量指標多數指標定到小于等于20% ,對于10萬噸的大豆貨物,如果破碎粒達到20% ,即有2萬噸的大豆貨物會因為破碎粒而加大熱損傷發生的風險。
4.熱損傷對于近期巴西到港大豆及第四季度大豆缺口的影響
近期正值進口巴西大豆的季節,由于巴西大豆相對熱損率較高,到港后油廠會為了減少損耗而選擇及時壓榨。然而近期中美貿易摩擦再起,有市場傳言稱中國將暫停采購美豆,巴西大豆仍然有囤積到第三、四季度壓榨的可能。
巴西大豆在2020年3-5月大豆出口量持續超過歷年同期。截止5月底,2020自然年度巴西大豆出口量已達到4996.7萬噸,遠高于歷年同期,此前1-5月出口記錄為2018年創造的3585.4萬噸。目前巴西大豆出口進度已經達到65%,后續預計可供出口的大豆有限。近期巴西大豆到港量較大,國內油廠大豆庫存不斷增加,壓榨率維持高位,壓榨量已經連續兩周超過200萬噸。
今年中國履行中美貿易談判第一階段協議購買美豆,但是有市場消息稱后續中方限制國企對美豆采購。對于此事,外交部發言人趙立堅稱不了解這個情況,中方在中美經貿問題上的立場是一貫的、明確的。后續美豆進口是否能繼續執行依然存疑,下面我們計算了一下中方如果完全履行協議和如果不進口美豆的情況。
如果我們按照第一階段協議正常執行來看,后續進口仍需要有較多的進口量,按照2017年美豆占農產品比例和2019年全年進口大豆價格推算,2020年需要進口1839.61萬噸。海關總署統計中國1-4月共計進口美豆847.919萬噸,尚有缺口4276.89萬噸。按照美豆進口配額5125萬噸,參考2019年5月份前后的非美大豆進口比例,來推算一下中國2020年大豆進口將達到9447萬噸,遠高于USDA去年及今年的預估量。
若后期中美關系惡化,中國暫停美豆采購,非美大豆進口量是否能滿足國內消費需求呢?
首先從巴西方面來看,ABIOVE預計巴西2020年度總出口量為7700萬噸,目前已完成5000萬噸,6至12月份剩2700萬噸可供出口。加上4月中期至5月底發船的2300萬噸,扣減11月底至年末的少量發船未能在2020年度抵達進口國。若按80%的量出口至中國的話,預計6至12月份共計最多有4030萬噸巴西大豆抵達國內。阿根廷方面,參考2019年的數據來看,中國在6至12月份進口阿根廷大豆共計665萬噸。考慮到USDA對阿根廷今年的出口預估較去年下調了100萬噸,如果同比例下調的話,預計后期中國將進口阿根廷大豆共計580萬噸。其他非主流大豆出口國產量及出口情況近年來都較為穩定,因此我們沿用外部環境最為接近的2019年的數據,為260萬噸。綜上所述,我們預計2020年6至12月份中國進口大豆供應可達到4870萬噸。
從需求端來看,農業農村部最新發布的3月份生豬存欄量仍較去年同比偏低14.4%,但環比連續5個月穩定增長,鑒于養殖利潤高企,企業補欄熱情高漲,預計今年生豬存欄呈現“前低后高”格局,豆粕終端需求將有一定程度改善。根據天下糧倉數據統計顯示,2020年1至5月份油廠壓榨量共計3400萬噸,較去年同期小幅增加1.2%。鑒于目前偏低的豆粕庫存水平以及生豬存欄在下半年的恢復預期,我們預計2020年6至12月份油廠大豆壓榨較2019年增加5.3%至5270萬噸。因此,如果從6月起中國不再進口美國大豆,預計中國約有400萬噸的大豆缺口。(由于國家臨儲暫不透明,因此未納入計算。)
5.結論
大豆熱損傷會對蛋白提取率及油脂提取率均有一定的影響,溫度越高,濕度越高損傷越嚴重。熱損傷后的大豆產出的豆油豆粕品質均有下降,廠家會選擇盡快加工熱損傷大豆以減少損失。從到港情況來看,巴西大豆熱損傷最為嚴重。從控制濕度和溫度的實驗中得出,巴西大豆熱損嚴重主要是由于巴西大豆脂肪含量高。由于巴西大豆相對熱損率較高,到港后油廠會為了減少損耗而選擇及時壓榨。然而近期中美貿易摩擦再起,有市場傳言稱中國將暫停采購美豆,如果后續完成配額則進口遠超USDA對中國大豆進口預估。如果選擇從6月起不再進口美豆,則預計將有400萬噸左右的大豆缺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