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期油訊推送了一條有關土榨花生油的簡訊,雖然不到500字,一天內瀏覽量近6萬人次,評論區的留言亦超過了500多條。
顯然,網友對這個話題產生了強烈共鳴......
消息的主要內容是:
"在廣東梅州,土榨花生油作坊已被列入禁止目錄。
當地市場監督管理局稱:“目前小油坊生產出的散裝土榨花生油依然存在相當的風險,如不禁止,將可進入市場銷售(商場超市、集體食堂等),一旦發生食品安全事件,影響面較大,因此將其列入禁止目錄。 (來源:梅州日報)”
事實上,已經禁止榨油小作坊的不止梅州一地,包括廣東東莞、江門及江蘇泰州、海陵等多個城市,都已將食用油列入小作坊生產禁止目錄或負面清單,不予辦理許可證或登記證。
小作坊關系大民生。在該消息的評論區,網友500多條熱烈的留言分為兩派:
一方表示支持,認為小作坊存在生產設備簡陋、環境衛生條件差等問題,為了大眾的健康安全,應予取締。
另一方則表示不應禁止,認為祖祖輩輩都吃過土榨油,是飲食傳統和文化傳統,要傳承、可改進,一禁了之非良策。
土榨油更香么?
不少網友支持土榨花生油的理由是:小作坊榨出來的油,比超市里賣的要香。
“香”也是食用油行業常被靈魂追問的焦點,是一種難以量化的感官體驗。
業界研究表明,無論是土榨花生油還是土榨菜籽油,我們鼻子聞到的“香”味,其實是油中多種具有特殊風味的揮發物質混合在一起共同產生的。
企業量產的壓榨油要嚴格執行各項油脂標準,對原料和制作工藝都有較高要求,經過脫酸脫臭脫色等工藝,要去除砷、鉛、殘留農藥還有毒性極強的黃曲霉素等,以及引發起泡、氧化變色變質等現象的各類雜質,這些脫除的雜質,有的可能也是“香”味的來源。
沒有經過精煉處理的土榨油含有更多雜質,感覺可能更香,但是在喜愛它的美味時,也要接受它更短的保質期、易產生油煙,以及因生產缺乏監管而存在的安全隱患。
土榨油如何監管?
目前,我國的食用油生產加工小作坊由屬地監管,具體辦法由各地市場監督管理部門制定。
各地情況不同,因此對榨油小作坊的管理并未“一刀切”,既要取締、治理“黑作坊”,又要呵護誠信守法經營的小作坊健康發展,引導具有地方特色、民族特色的小作坊守牢安全底線、傳承發展壯大。
比如在廣東茂名就有超過1100多家的花生油小作坊,打造“放心花生油小作坊示范點”是監管的主要做法之一。
在高州,先后打造了“小作坊視頻監控”、“小作坊二維碼溯源”兩大系統,對生產流程進行視頻監控,大大減少霉變花生的使用率。
廣西頒布了《小油坊生產規范》地方標準,適用于廣西區域內以花生、油茶籽等為油料,用壓榨法生產成品植物油的小油坊。標準規定小油坊必須配備降解精煉設備,主要去除黃曲霉毒素B1和苯并芘。
小作坊目前仍是我國食用油供應的重要組成部分,特別是在城鄉結合部和農村地區,小作坊是花生、菜籽、茶籽、芝麻等傳統油料作物深加工的一個重要方式,也是振興鄉村、解決農民就業的渠道之一。
但小油坊往往由于規模較小、管理水平較低,也造成了食品安全風險較高。對小油坊的監管,一直是當前食品質量安全監管的重點和難點。
對此,你怎么看? 是否贊同一禁了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