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正大IPO背后:“僑資”登陸A股利弊如何?

    2021-06-16
    摘要:

    泰國華商控股的正大股份A股主板IPO已獲上交所受理,中國投資者們注意到一個全新板塊--“僑資”企業,也就是海外華商家族作為實際控制人的A股上市公司。

    V觀財報

    泰國華商控股的正大股份A股主板IPO已獲上交所受理,中國投資者們注意到一個全新板塊——“僑資”企業,也就是海外華商家族作為實際控制人的A股上市公司。這個板塊的絕對龍頭——去年上市的金龍魚,雖然經歷了從今年年初到六月的顯著下跌,但其市值依然有5000億人民幣。投資者不禁要問,正大股份會復制金龍魚的財富故事嗎?“僑資”企業上市,到底對A股市場利弊如何?對中國經濟的利弊如何?

    在我看來,“僑資”企業在A股上市,真可謂是多多益善,對中國經濟、對“一帶一路”建設,都是利大于弊的好事情。就拿正大集團和金龍魚來說,這兩個企業在中國老百姓(53.370, -0.28, -0.52%)里的知名度很高,背景可以上溯到改革開放初期的1980年代:當時,中國剛剛開始“摸著石頭過河”的市場化改革,下海經商的企業家們都背負著巨大的壓力,今天“80后”“90后”“00后”,很難理解那時候改革者的阻力。

    彼時,正當英、美、日、法、德等觀望中國改革前景的時候,正是香港、新加坡、泰國、馬來西亞等地的“僑資”勇敢地沖進了中國內地,極大彌補了經濟改革初期“資本匱乏”短板——這些歷史都若隱若現的出現在金龍魚、正大股份的招股說明書中,我們今天的中國消費者能這么快享受如此富足物質生活,對“僑資”應該懷有相當的感恩之心。

    進入21世紀,中國經濟市場化進程大步伐加速,已經沒有一個世界五百強企業敢輕視中國市場。“僑資”在大陸的獨特性慢慢降低。另一方面,隨著中國大陸企業在資本、技術方面的實力日益增強,中資企業和外資企業的競爭也日趨白熱化;在以中美貿易摩擦為代表的地緣政治經濟沖突背景下,“僑資”的外資企業身份增添了復雜因素。也正因為此,金龍魚等“僑資”才紛紛積極“游進”A股,徹底變為“中國的”金龍魚。

    金龍魚IPO,農業食品行業的新格局因素也不可小覷。以即將IPO的正大股份為例,中國生豬養殖業已經快速現代化、資本化:正是A股市場給了正大的競爭對手——牧原股份(61.650, -0.15, -0.24%)以充足的資金,才讓牧原股份短短幾年里迅速壯大,在本輪“豬周期”里徹底“飛起”——2020年生豬出欄量超過1800萬頭,是正大的四倍多!

    去年,牧原股份在A股的市值一度突破5000億,真可謂甩了正大股份好幾條街!要知道,在短短幾年前,牧原股份還處在追趕正大的生豬養殖行業“領跑者之一”地位;十幾年前,正大股份已經威風八面,牧原股份還在河南南陽苦苦摸索、靜靜蓄力呢。“好飯不怕晚!”正大股份依然是中國生豬養殖全產業鏈的絕對“領跑者之一”,具有競爭硬核,其上市依然會受到多方資本的熱捧。只是,今年下半年生豬市場“供大于求”的格局基本確定,很多小規模養殖企業面臨被迫退出,投資者在給正大股份估值的時候,要充分考慮“豬周期”的負面影響。

    豬周期是農業現代化的一個縮影。中國農業早就進入了重資產、重資本行業競爭格局時代,“僑資”能否登陸A股,決定了其是否依然能留在行業領先地位。在中國宏觀經濟和A股市場大格局,無論是A股投資者,還是普通消費者,一個百花齊放、百家爭鳴的農業上市競爭格局,都應該是被喜聞樂見的。

    在“一帶一路”建設中,“僑資”的優勢無可比擬。比起中國大陸這十年來“走出去”的“少壯派”企業家們,無論是金龍魚背后的馬來西亞華商、還是正大股份背后的泰國華商,都是已經在東盟、甚至全球市場耕耘數代,可謂是既懂中國文化、又懂國際商業文化和政治的“復合型”華人企業家。這些“僑資”是中國企業走向世界的最佳“橋梁”。

    展望未來,“一帶一路”建設可能經歷三個階段:第一階段,沿線國家“架橋修路”,實現基礎設施的互聯互通;第二階段,通過制造業企業的產能合作,實現全球產業鏈互聯互通;第三階段,通過企業跨境上市等金融合作,實現全球資本的互聯互通,實現人民幣真正國際化。中國企業“走出去”,最終實現在“一帶一路”沿線國家的資本市場上IPO融資、做大做強,是中國經濟真正融入世界的標志性體現。

    因此,我們今天不僅要歡迎“僑資”在A股上市,更應該認真思考、深入學習這些企業的經驗,鼓勵我們的企業家加強與“僑資”的合作,更快更有效率地走進東盟市場、走入全球市場。“僑資”聚集的東盟,已經是中國最大的貿易伙伴,對中國經濟的穩定和發展舉足輕重——應鼓勵這些在大陸改革開放初期曾經做出巨大貢獻的“僑資”,成為大陸企業在東盟資本市場IPO最有力的助推器。

    文 | 許維鴻(甬興證券副總裁兼首席經濟學家)


     
    一区二区三区四区视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