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財經
“水碓轉,石碾響,蒸房油,煙繞棟梁,滿場陶桶裝未盡,商家穿梭壯夫忙。”這是歷史上,文人筆下的油茶加工時的繁盛景象。
17日下午,站在湖北麻城鴻宇農業開發有限責任公司(下稱“鴻宇農業”)的廠區內,該企業生產負責人李剛對第一財經記者說,每年10月下旬開始,麻城當地也是家家戶戶支起大鐵鍋,殺豬宰羊,燉雞燉鴨,像過年一樣。
所不同的是,農戶們招待的是采摘油茶果實的工人,而摘下來的油茶果都送到專業的加工企業處理。
在麻城,像鴻宇農業這樣的油茶精煉油企業就有6家,其中有1家國家級龍頭企業和2家湖北省級加工龍頭企業。湖北四季春山茶油有限公司規模最大,年加工能力過萬噸;鴻宇農業年收購油茶干籽8000噸,產值過億元。
地處大別山中段南麓的麻城,油茶作為傳統油料樹種有著300多年的栽培歷史,早在上世紀50年代就享有“油茶之鄉”的美譽。
麻城市林業局局長李曉峰介紹,全市有油茶面積42.5萬畝,連片千畝以上油茶基地16處。2020年全市油茶干籽產量1.6萬噸,總產值超過5億元。
李曉峰說,靠著“企業+專業合作社+基地+農戶”的產業發展模式,油茶產業已成為麻城市生態立市、鄉村振興、建設大別山中心城市的支柱產業。僅鴻宇農業就對接了3000多農戶,不僅包收購,還負責指導農戶科學種植。
6月17日,麻城市五腦山國家級油茶基地里的油茶果實。攝影/章軻
6月17日,麻城市鴻宇農業開發有限責任公司員工向記者展示油茶產品。攝影/章軻
17日,第一財經記者隨國家林草局組織的采訪團在這里了解到,在麻城現有油茶面積較大的6個鄉鎮中,福田河鎮的油茶種植面積最大。全鎮有油茶面積22.7萬畝,當地正規劃建設連片面積5萬畝的大別山油茶公園。
沿著機耕路爬上一處山頂,環顧四周,滿山遍野都是油茶樹。“我自己家就有300多畝,每年的油茶收入有20多萬元。”風簸山村黨支部書記甘述潤告訴記者,他在油茶樹下還養殖了500多只山羊,年收入也有30多萬元。
麻城市林業局副局長陳世偉介紹,近幾年,麻城通過清林去雜、密度調整、整形修剪、補植、墾復施肥和病蟲害防治等改造措施,高標準、高質量改造油茶低產林,收效明顯。油茶鮮果產量從原來每畝100至300斤增加到目前的500斤以上。
在油茶種植區,近年來流行起這樣的段子:“一棵茶樹一斤油,子子孫孫不用愁;百畝油茶萬斤油,討了媳婦又蓋樓。”
據第一財經記者了解,油茶等木本油料在我國山區種植面積廣,不與糧食爭地,經濟效益高、收益期長,能持續穩定增加國內食用植物油的供給,對于維護國家糧油安全具有重要意義。同時,種植油茶,農民十分熟悉,是一個很好的富民、惠民產業。
此外,油茶根系發達,枝葉繁茂,四季常綠,花大而美觀,兼具生態價值、經濟價值和景觀價值,有利于綠化美化,也有利于發展森林旅游康養產業。
有專家測算,目前,我國的高產油茶園每畝可產茶油40公斤以上,綜合利用效益可以達到數千元。
6月17日,麻城市福田河鎮的油茶基地。攝影/章軻
但據第一財經記者了解,這些年,油茶產業一直很難做大,受季節性加工的影響,不少油茶加工企業一年就開工兩三個月,生存艱難。“與傳統的油脂產業相比,油茶產業起步晚,大中型龍頭企業不多,大多數深加工能力還較弱,精煉高檔油品和高附加值產品比重偏小。此外,茶油市場品牌雜、品質不一,市場秩序有待規范。”有業內專家說。
在麻城當地,王本娥已小有名氣。她既是鴻宇農業的董事長兼總經理,也是麻城市政協委員。“每年我都會提交有關推動油茶產業發展的提案。”她對第一財經記者說,“油茶的低產林改造仍然是一個突出問題”。
王本娥說,當地許多農戶種植油茶林,基本上是天種天養,“生產上仍沿襲粗放的種植技術和原始落后的管理,對茶林放任不管,不到茶籽成熟季節不上山”。她說,麻城又是勞務輸出大市,產區青壯年都已外出務工,勞動投入少,應當讓“群眾樹立起把油茶當做田來耕”的觀念。
李剛也對第一財經記者表示,目前社會上對于油茶的了解還不夠。另外,要真正把油茶產品做成快銷品,只有走入尋常百姓家了,才是真正的產業。
國家林業和草原局2020年發布的《油茶產業發展指南》稱,在我國食用植物油自給嚴重不足的情況下,利用南方適宜地區的丘陵山地資源發展油茶產業,通過改造、提升老油茶園,高標準建設新油茶園,是提升山地綜合效益、解決林農就業和增收、保障糧油安全、推進生態建設、鞏固脫貧成果、促進鄉村振興的當務之急、重中之重。
李曉峰告訴第一財經記者,按照依托資源優勢發展特色產業,打造麻城“兩山”轉化模式的思路,麻城市已明確,在林業資源產品轉化上,主抓油茶新造林,以及低產林改造。“油茶要成為麻城市長期重點發展的支柱產業。”他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