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一顆實打實的“金豆子”——我國油莎豆產業曙光已現

    2021-07-20
    摘要:

    油莎豆產業基礎已經形成,產業鏈條基本具備,大有開拓發展前景。政府和企業共同發力引領,社會投入逐步穩定增長,油莎豆產業必將迎來光明前景

    農民日報

    暗黃的色澤,堅硬的外殼,包裹著厚實的籽粒,它是油莎豆,也稱“虎堅果”。過去人們在“干果禮品盒”里偶爾見過它,如今油莎豆作為一個極具經濟與生態價值的新興產業正在發展壯大。

    2020年12月14日,農業農村部副部長張桃林主持召開油莎豆產業發展專項座談會,聽取中國農業產業化龍頭企業協會及油莎豆企業代表關于油莎豆發展情況的匯報。會議形成共識,油莎豆產業基礎已經形成,產業鏈條基本具備,大有開拓發展前景。

    油莎豆是一種集糧、油、牧、飼于一體的新興綠色經濟作物,適合沙化、鹽堿等邊際土地種植,屬于新型油料原料、新型飼料原料、新型釀酒原料。它不與主糧爭地、不與農民爭利,具有顯著的保障國家糧油戰略安全、全產業鏈增收富農以及促進綠色生態和諧發展的綜合價值。油莎豆富含油脂,含量可達30%以上,是榨取高端食用植物油的重要原料。

    國務院參事室特約研究員、農業農村部鄉村振興專家咨詢委員會委員尹成杰認為,充分發揮油莎豆不與主糧爭地的特色優勢,能夠有效彌補我國油料和蛋白飼料供需的缺口問題。

    近些年來,我國農業綜合生產能力明顯提高,糧食總產量穩定在1.3萬億斤以上,“米袋子”“面袋子”牢牢抓在自己手里。但是突出的短板,就是大豆食用植物油和蛋白飼料需求量大,高度依賴進口。若是靠種植中國自產大豆來替代每年1億噸左右的進口大豆,需要拿出3-5億畝耕地,將會影響到主糧安全。因此需要找到一個產量和出油率與大豆相當,或者高于大豆、質量可靠的油料作物,油莎豆是一個優選品種。

    面臨良好發展機遇,依靠龍頭企業帶動,油莎豆產業蓄勢待起

    據科學考證,油莎豆起源于新生代晚期,屬于莎草科一年生塊莖類植物,是非洲大陸及地中海沿岸地區常見的野生物種。200萬年前起,非洲的原始人類就采集油莎豆而食。在6000年前或更久遠時期,古埃及人開始人工種植油莎豆,通常把油莎豆曬干磨粉或烤熟后,混合蜂蜜制成甜點食用。

    1952年,我國從前蘇聯少量引進油莎豆,1964年從保加利亞正式引進,在中國科學院植物研究所北京植物園繁育試種成功。經多地實驗種植證實,油莎豆的適應性強,在我國南北各地的沙漠、沙灘、灘涂地、鹽堿地、丘陵、山坡、林間均可生長。

    由于缺乏本土主打品種與機械化收獲、加工技術,2010年以前,全國油莎豆種植面積不到1萬畝。到2018年才形成規模種植,產業化推廣開始發力,油莎豆種植面積達25萬畝,種植區域已覆蓋20多個省、自治區,其中吉林省農安縣約7萬畝,黑龍江大慶市約5萬畝,河北邢臺市約3萬畝,新疆的昌吉、喀什2.5萬畝,內蒙古赤峰約2萬畝,河南的黃河故道、湖北江漢平原和大別山區等地也大量種植。2019年—2020年,由于受新冠肺炎疫情等不利因素影響,油莎豆種植面積又有所回落。

    龍頭企業的帶動,成為油莎豆產業發展的“主推模式”。2020年全國已有256家油莎豆開發重點企業,包括新疆澤惠豐農業科技有限公司、澤惠豐油莎豆產業發展有限公司、吉林省萬龍油莎豆產業發展集團有限公司、吉林省好易收農牧業科技開發有限公司、北京鑫科創油莎豆科技發展有限公司等等。通過“公司+合作社+基地+農戶”的經營模式,積極引導農民發展“訂單農業”,構建起“市場牽企業、企業帶基地、基地連農戶”的產業組織形式,實現了農社對接、農超對接、農企對接,既免除種植戶的后顧之憂,又實現企業自身壯大。

    2020年8月,作為全面服務“三農”、致力于農業產業化健康發展的中國農業產業化龍頭企業協會,聯合油莎豆產業重點龍頭企業及相關機構,組織成立油莎豆產業發展專業委員會。協會會長、全國政協參政議政人才庫特聘專家劉身利表示,發展壯大油莎豆產業,能夠有效緩解對進口大豆等油飼原料作物的高度依存現狀,是推動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的重大創新和重要抓手。

    小小油莎豆,可以有效地解決農民脫貧致富,鞏固脫貧攻堅的成果。對我國中西部地區荒漠化治理、走生態可循環之路、提高農業資源的利用率和推進農業產業升級,大有潛力可挖。根據數據測算,種植油莎豆的每畝收入可以超過1500元,明顯高于其他油料作物和糧食作物的種植收入。同時油莎豆地面莖葉,還是上佳的飼料原料,每畝還可以為農民增加500元的收入。

    油莎豆主要食用部分為地下塊莖,平均每株產100~300個塊莖,每個塊莖約1~2克。一般可畝產鮮豆1000公斤,1畝油莎豆的產量相當于7畝油菜;地上長草,畝產鮮草3000公斤以上,是飼養牛、羊、魚、兔、鵝的優質飼料。

    新疆生產建設兵團第二師27團十連黨委書記徐峰介紹,團場自2018年引進油莎豆,前期在一些沙化的邊際土地引種試種,經過實際測產畝產在300~500千克,每畝地純收入達到了1000多元。種植油莎豆對兵團來說,無論是新農村建設、還是帶動職工增收致富的渠道,都是一個很好的種植項目。

    澤惠豐集團牽手新疆生產建設兵團建設國家級農業科技園區,采用“公司+種植大戶+種植合作社+種植實體”的模式,發展油莎豆產業1.2萬畝,平均每畝沙地可產500公斤以上,合作農戶每畝可獲得純利潤1500-2000元,相當于種植玉米的2倍、花生的2.5倍、大豆的3倍、油菜的5倍。同時以自營方式建立油莎豆種植示范基地,規劃3年帶動農民種植10萬畝。

    一個好的物種,需要找到適宜生長的土壤;一個新興的產業,也必然需要適宜的發展環境與消費需求。鑒于面向“雙循環”新經濟格局和“十四五”發展時期的總體要求,更多進入農業發展領域的企業對油莎豆產業認知逐步清晰,我國油莎豆產業必將呈現穩定增長態勢。

    產業鏈開發技術日臻成熟,價值鏈“吃干榨盡”增值增效,正在為產業持續發展不斷增添源動力

    我國油莎豆邁向規模化、產業化的路徑上,面臨著政策支持及種植、加工、市場消費等多個環節的科技攻關,需要補齊各種短板,構建與完善產業鏈條。

    早在1976—1980年,國家組織專項攻關,制定油莎豆利用技術與示范。自此,多部委立項參與的課題研究、新品種選育、資源挖掘與遺傳多樣性評估等從未中斷。中國農科院油料所選育的“中油莎1號”,2017年底通過中國作物學會油料作物專業委員組織的品種認定,標志著油莎豆本土化的重大突破。2019年“中油莎2號”在湖北省監利縣示范種植,畝產干果可達1060千克。

    為開發“神奇油莎豆”的強大能量,澤惠豐集團2008年起投入巨資,從生產工藝、產品工藝、種植技術等方面著手,針對油莎豆產業發展中品種培育、機械化收獲等瓶頸問題與國內外農業科研、農機開發等專家聯合科研攻關。經過十多年持續發力,取得多項重大成果,其中包括成功研制出我國第一臺油莎豆收獲機,逐步實現從播種、除草、割草、收獲、分選到晾曬的全程機械化作業,解決了油莎豆易種難收的世界性難題;創建了現代化、規模化、標準化的油莎豆綜合加工廠;率先成功研制出油莎豆高端食用油、飲品、面粉、白酒等系列產品,參與制定并形成了我國油莎豆行業標準。

    中國農業產業化龍頭企業協會油莎豆產業發展專業委員會主任、新疆澤惠豐農業科技有限公司董事長楊雯茜,發起組織油莎豆產業鏈相關的產業平臺、農優品跨境電商、種業、食品開發、農業技術服務、農業金融等十余家企業,致力于油莎豆全產業鏈開拓與服務。她曾專程赴西班牙巴倫西亞地區,考察當地較為成熟的油莎豆加工企業,要從油莎豆中榨取“中國人自己的安全食用油”。公司自主研發“沁心恒”牌油莎豆食用油及“琥果”系列油莎豆健康食品,包括“虎賦”油莎豆原漿白酒、“虎賦1952”臻品酒、油莎豆代餐粉、特殊膳食、咖啡飲品系列以及文化衍生制品,已發展成為我國最具規模的油莎豆產業資源聚合平臺之一。

    好易收公司同樣從油莎豆育種、種植、加工等方面大膽地創新探索,對優良的油莎豆品種開展了主培育種,現已實現種植10萬畝的供種與機械收獲綜合能力,并開發出油莎豆原料加工系列生產線。

    油莎豆究竟是一顆怎樣的“金豆子”呢?

    每畝油莎豆能生產4畝大豆或2畝油菜的優質食用油;淀粉含量30%左右,榨油后每100公斤油莎豆餅粕可產淀粉50公斤;提煉淀粉之后每100公斤油莎豆餅粕可再產飴糖40公斤;提煉淀粉、飴糖后每100公斤油莎豆餅粕還可再釀50-70度高檔白酒25公斤;余下的粉渣還是上好飼料。

    油莎豆可以加工成食用油、酒類、飼料、食品、保健品等多種用途的高端產品,被國際上譽為“生命之果”和“21世紀超級食品”。在歐洲,油莎豆市場較為成熟,其中以西班牙為代表,生產出油莎豆系列產品,包括特色飲品“歐洽塔”;在非洲,通常制成豆粉、油、堅果小吃等供日常食用;在美國,人們制作糕點、糖果、咖啡代用品和一種叫TVS的飲料。

    從農戶油莎豆種植經濟測算,按照400公斤畝產均值,1噸油莎豆(約2.5畝)直接銷售產值約6500元。在種植聚集區域配套榨油、釀酒、做飼料等主要農產品加工后,產值將增長5.3倍以上、接近3、5萬元。按照產業實現規模化種植,并配套精深加工開發的模式測算,5萬畝油莎豆種業繁育能覆蓋250萬畝規模化種植,將實現種業總產值70億元,帶動加工產業食用油133.5億元、原漿酒產值876.75億元、其他應用產值240.4億元,帶動產業總產值超過1250億元。

    這樣一顆實打實的“金豆子”,如果通過精深加工“吃干榨盡”,并擴大消費端的價值認知,積極培育市場、引導消費,必然會為產業持續發展不斷增添源動力。

    政府和企業共同發力引領,社會投入逐步穩定增長,油莎豆產業必將迎來光明前景

    2020年12月14日召開“油莎豆產業發展專項座談會”上,專家與企業家建議,一是在國家產業政策上把油莎豆列入“多油并舉”發展規劃;二是產業發展要以“不與農民爭利、不與主糧爭地”為基本定位,重點利用邊際土地,同時注意對生態系統的保護;三是在產業發展方向上要“多功能、多目標”,要綜合、系列、深入的進行應用產品的開發。

    我國最大的糧油食品企業——中糧集團原董事長周明臣提出,從保障國家糧油安全戰略的角度出發,大力發展油莎豆產業功在當代、利在千秋。在國家“十四五”發展規劃“保障糧、棉、油、糖、肉等重要農產品的有效供給”的總體要求下,將油莎豆產業納入國家重點產業發展系列,經過5~10年時間油莎豆產業一定會成為戰略性支柱產業,為我國農業資源補弱增強發展提供內生動力。

    根據相關農業研究機構的行業預測,未來5年,油莎豆食用油消費群體主要以收入較高人群和禮品油為主,發展方向是替代橄欖油作為高端烹調油,將持續保持穩定增長趨勢,達到每年3~5萬噸。未來10年,油莎豆消費對象將轉向中等收入家庭,發展方向為富含油酸的油莎豆油替代調和油作為健康烹調油,進入快速增長期,消費量增加到每年100萬噸左右。

    2021年全國“兩會”期間,全國人大代表、通用技術集團董事長于旭波提交了《規模化生產油莎豆作為戰略油料》的議案;全國政協委員景喜猷的提案提出,“發展油莎豆產業能促進我國沙化土地的利用,有利于沙化土地區種植結構調整和少數民族地區致富,發展油莎豆產業對于保障我國油料安全和產業安全具有重要意義。”

    《中國科學院院刊》2021年第3期《我國邊際土地產能擴增和生態效益提升的途徑與研究進展》表明,我國現有11.7億畝(7800?萬公頃)邊際土地,是我國耕地的戰略后備資源,“藏糧于邊際土地”是國家糧食安全戰略保障體系的重要一環。我國約有4億畝沙質土地,如果利用其中20%種植油莎豆,可年產高品質食用油880萬噸,約占我國植物油年消費量的30%,可替代70%的進口大豆等油料來源,從根本上扭轉我國食用油原料供應緊張、依賴進口的局面。同時每年可以增加玉米替代1900萬噸、飼草2500萬噸。

    基于保障主糧、節約水土、提高土地產出和生態發展的綜合考量下,油莎豆節水省肥、不占耕地等優勢極為顯著。2020年,國家重點研發計劃“典型脆弱生態修復與保護研究”重點專項“北方風沙區油莎豆防風固沙技術研究與示范”項目由科技部公示后正式立項。

    我國綠色食品與綠色農業的主要創始人、中國綠色農業聯盟主席劉連馥多年前即開始持續關注我國油莎豆產業發展,對油莎豆和相關產業的“綠色基因”也有著深刻的理解和獨到的評價。他認為,油莎豆產業作為“綠色農業基因”產業,高度符合綠色農業發展理念,其系列加工產品具備綠色食品特質。需要政策扶持、社會資源要素投入支持,并加以保護與大力推廣。

    專家建議,走油莎豆全產業鏈開發道路,政府和企業需要共同發力來引領產業發展,國家在政策上要對龍頭企業給予支持和引導;應制定油莎豆種植及產業發展的扶持政策,比照種植大豆和木本油料作物的扶持政策,納入補貼范圍。


    登錄后查看全部內容
    微信登錄

     
    一区二区三区四区视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