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國際大糧商遭遇卸貨難,欲學中國改造無人碼頭

    2021-11-08
    摘要:

    “在世界的很多國家,我們都遇到了無法卸貨的狀況。”路易達孚集團亞太首席執行官周學軍表示,“糧食能運出來簡單,但是碼頭卸貨難。”

    中國經營網 索寒雪

    “在世界的很多國家,我們都遇到了無法卸貨的狀況。”世界四大糧商之一的路易達孚集團亞太首席執行官周學軍接受《中國經營報》記者采訪時表示,“糧食能運出來簡單,但是碼頭卸貨難。”

    農業農村部副部長馬有祥11月5日在第四屆虹橋國際經濟論壇“合作促發展:全球農業貿易與鄉村振興”分論壇上表示,新冠肺炎疫情給全球農業貿易帶來深刻影響,不穩定不確定因素增多,其中包括貿易流通不暢。

    11月5日,第四屆虹橋國際經濟論壇“合作促發展:全球農業貿易與鄉村振興”分論壇在國家會展中心(上海)舉行。這是虹橋國際經濟論壇首次設立農業分論壇,由農業農村部、商務部和上海市人民政府共同主辦。國內外政界、學界、業界齊聚一堂,圍繞共同促進全球農業貿易發展和鄉村振興進行交流研討,為維護全球糧食安全、確保農業產業鏈穩定和供應鏈暢通、創新農業貿易業態模式等凝聚智慧。

    學中國改造碼頭

    周學軍坦言,受疫情影響,農業的物流肯定受到影響。

    路易達孚是國際四大糧商之一,歷史超過百年,全球第三大谷物出口商。中國每年通過路易達孚進口大量農產品。

    通常情況下,大型糧食企業都有自己的物流碼頭,但是受疫情影響,這些碼頭的狀況和其他碼頭一樣,堆滿貨物,無人卸載。

    對于普通集裝箱貨柜,海運價格也節節攀升,而且一柜難求。

    “由于疫情,碼頭工人數量減少,貨物無法及時卸載。”海運專職律師萬仁善表示,“海運費暴漲一個重要原因,就是各個海運企業都沒有恢復到之前的海運能力。比如,疫情導致馬士基、達飛等海運集團沒有完全恢復運力,目前恢復較好的是中國遠洋集團。”

    記者獲得的一份集裝箱運輸業務第一梯隊的海運公司數據顯示,今年1~5月,其集裝箱板塊營業收入、凈利潤分別同比增長83%和36倍,今年1~5月,集裝箱制造業務凈利潤10億元,增長8倍。

    “現在的情況是,愿意接受,你就裝,接受不了船東的條件,你可以不裝貨,后面還有很多需求集裝箱的貨主等著裝貨。”萬仁善表示。

    糧食企業通常會在沿海靠近碼頭的位置建立自己的加工中心和油脂壓榨工廠,因此對于海運極度依賴。

    資料顯示,2009年路易達孚簽訂了一項協定,在阿根廷投資1.3億美元,在Bahia Blanca港口建設一個糧食加工及運輸碼頭。路易達孚公司在布宜諾斯艾利斯州南部建設了倉庫,糧食貯存能力在8萬噸左右,同時還有大型油脂壓榨工廠。

    對于解決方案,周學軍表示,“依靠科技,更多地增加中國港口那樣的自動化操控設備”。

    記者曾經參觀中儲糧的碼頭裝卸工廠,其大量地使用自動化設備,依靠傳送帶等設備將大豆直接運抵工廠壓榨車間。

    中國碼頭實現全面數字化

    令路易達孚羨慕的中國港口,很多在疫情期間完成了數字化改造。

    寧波舟山港高層向記者透露,他們建設了五大數字化協同平臺,包括海港數智指標體系及分析平臺、集裝箱數字化融合提升平臺、大宗散貨數字供應鏈服務平臺、數字口岸一體化和“四港”聯動智慧物流云平臺。

    同時,舟山港完善了全省沿海港口統一的生產業務指揮中心數字化協同平臺,對“貨、港、航、人”全要素數字化管理,實現了五大港域生產運營的一體化。針對海港危險貨物,建成了安全數字管控平臺,實現了危險貨物信息狀態可查、可控、可追溯,具備預測預警功能和戰時應急指揮能力。目前還完成集裝箱進出口及海鐵聯運進提箱業務全程“無紙化”。

    記者了解到,中國糧食的接駁港口中,基本實現了從貨船到工廠的對接。在碼頭周邊還會建設大型的企業糧食儲備基地。

    糧食物流脆弱

    目前,糧食安全脆弱性凸顯。根據糧農組織數據顯示,目前全球饑餓人口總數已達8億人左右,比2019年增加1.6億人,每10人中就有1人處于饑餓和營養不良狀態,發展中國家的糧食安全形勢尤其嚴峻。

    物流問題并不是農業面臨的唯一問題。

    馬有祥表示,受防疫封鎖、部分口岸關閉等因素影響,不少國家人員流動受阻、農業用工短缺、運力緊張、物流運輸不暢,農產品難以及時到達目的地,市場波動加劇。

    “去年以來,大宗農產品國際市場價格普遍大幅上漲,大豆、小麥、棉花漲幅超過50%,玉米、棕櫚油漲幅超過100%。今年 9月FAO食品價格指數漲至130點,為近10年來最高水平。貿易限制增多。去年以來,已有35個國家和地區出臺近60項貿易限制措施,涉及谷物、大豆、食糖等產品,在一定程度上影響了正常的農產品貿易。”馬有祥表示。

    據了解,中國政府已經聚焦動植物育種、疫病防控、資源環境等關鍵領域,持續開展國際聯合攻關。加快推進生物技術、數字技術、材料科學等前沿科技在農業農村領域的研發和推廣應用。


     
    一区二区三区四区视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