農視網
12月27日,記者在國家糧食和物資儲備局召開的新聞通氣會上了解到,今年以來,面對復雜多變的國內外糧食市場形勢,國家糧食和物資儲備局扎實做好“六穩”工作,全面落實“六保”任務,聚焦保供穩價,強化市場調控,統籌推進糧食收購、庫存銷售、儲備管理、監測預警等重點工作,取得積極成效,國內糧食市場始終保持供應充足、運行平穩的良好態勢。
“手中有糧,心中不慌”
充足的原糧儲備是保障糧食安全的“壓艙石”。近年來,我國糧食生產連續獲得豐收,糧油儲備規模不斷充實。
目前36個大中城市及市場易波動地區成品糧油庫存保障能力都在20天以上,部分省市還結合應對疫情保供穩市的經驗,要求轄區內地級市建立10至15天的成品糧儲備,以保障關鍵時刻的應急需要。企業商品庫存增加較多,小麥和稻谷商品庫存同比都增加了50%以上,有效增強了防范風險能力。
全國糧食應急保供能力持續提升,糧食應急保供網絡進一步完善。截至目前,全國共有糧食應急加工企業5507家、糧食供應網點45939個、糧食應急配送中心2838個、糧食應急儲運企業3788家。
國家糧食和物資儲備局應急物資儲備司司長 王宏:
全國糧食應急加工企業日加工能力141萬噸,按照每人每天1斤糧消費計算,1天的應急加工能力可以滿足全國14億人2天的需要,總體上看,涵蓋加工、供應、配送、儲運的糧食應急保障體系基本建立。
首輪優質糧食工程完成全面收尾
今年是“十四五”規劃的開局之年,也是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新征程起步之年。優質糧食工程進入首輪全面收尾總結、新一輪抓緊謀劃推進的重要一年。概括起來,優質糧食工程取得了以下三方面的成效:
(一)推動糧食穩產提質增效,在更高水平上保障國家糧食安全。
堅持增產與提質并重,實施產購儲加銷“五優聯動”,夯實糧食安全基礎。河南省優質專用小麥種植面積發展到1533萬畝,每斤價格較普通小麥高0.1元左右;安徽省優質專用小麥、水稻種植面積均超過2000萬畝、占比均達到60%以上。
(二)提高糧食產業質量效益和競爭力,加快糧食產業高質量發展。
抓好“糧頭食尾”和“農頭工尾”,因地制宜推廣全產業鏈經營,引導企業優品種、提品質、創品牌,構建高效便捷的糧油供應網絡,推動產業鏈、價值鏈、供應鏈“三鏈協同”。河南省以糧食產業為主的規模以上農產品加工企業6304家,實現營業收入1.16萬億元,生產了全國1/3的方便面、1/4的饅頭、3/5的湯圓、7/10的水餃。
(三)促進一二三產業融合,鞏固拓展脫貧攻堅成果同鄉村振興有效銜接。
通過樹立優糧優價導向,構建緊密利益聯結機制,讓農民更多分享糧食產業增值收益。黑龍江省累計優質優價收購糧食1800萬噸,帶動農民增收17億元;四川省優質稻谷、油菜籽收購價格提升15%左右,帶動農民增收48億元。
多措并舉推進全鏈條節糧減損
今年,國家糧食和物資儲備局深入實施《中華人民共和國反食品浪費法》,推進落實《全鏈條糧食節約減損工作方案》,取得了階段性成效。
目前,我國已建成5400多個糧食產后服務中心,覆蓋全國1000多個產糧大縣,為種糧農民提供清理、干燥、收儲、加工、銷售等服務,糧食干燥能力每天達到111萬噸,及時為農民提供烘干服務,為農戶減損降耗,促進糧食質量提檔升級,部分地區還為農戶配置了科學儲糧倉。
12325熱線“前哨”作用進一步凸顯
12325全國糧食和物資儲備監管熱線,有效發揮了民生熱線的“前哨”作用,熱線受理數量、查辦質量顯著提升。
2021年,熱線已受理有效投訴舉報802件,較2020年全年增加253.3%。加大線索核查報告審核力度,2021年已審核線索核查報告534件,切實發揮“出口”和“關口”作用,確保問題線索核查到位。
2021年幫助兌現拖欠農民售糧款約3685萬元,協調出庫糧食9萬余噸,避免了2500多噸食品安全指標不合格糧食流向口糧市場,切實維護了種糧農民和國家利益,強化了行業監管。
“亮劍2021”專項執法行動取得實效
今年6月份以來,各地糧食和儲備部門扎實推進糧食流通“亮劍2021”專項執法行動。特別是糧食購銷領域腐敗問題專項整治工作開展以來,嚴肅查處了一批擅自動用政策性糧食、以陳頂新、未及時支付售糧款等典型案件。
國家糧食和物資儲備局執法督查局局長 鐘海濤:
截至12月中旬,依法作出警告以上行政處罰221例,罰款663.63萬元,沒收違法所得53.02萬元,有效震懾了違法違規行為,維護了糧食流通市場秩序,保護了種糧農民和消費者合法權益,為保障國家糧食安全作出了積極貢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