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超預期的CPI:3月上漲1.5% ,糧油價格有所上漲,輸入型通脹壓力增加

    2022-04-12
    摘要:

    受逆全球化趨勢、綠色清潔能源轉型、地緣沖突進入高發期等多項因素作用下,全球可能要進入高通脹時代。

    21世紀經濟報道

    4月11日,國家統計局發布3月物價指數。

    3月份,全國居民消費價格(CPI)同比上漲1.5%,漲幅較上月有所回升。3月份,全國工業生產者出廠價格(PPI)同比上漲8.3%,環比上漲1.1%,環比漲幅有所走高。

    3月CPI1.5%的漲幅依然溫和,背后很重要的原因在于豬肉價格在繼續走低。但是3月CPI超預期走高背后,主要受國際因素和國內疫情影響,糧食、食用油等價格在走高,國際原油價格推動國內汽油“三連漲”。

    隨著去年翹尾因素的逐漸消失,PPI同比漲幅在逐漸走低。但是,3月PPI環比上漲1.1%,同樣受國際原油、天然氣、有色金屬等價格推動,國內促基建投資積極信號也帶動鋼材等價格回升。

    展望未來,地緣政治對國際原油、糧油價格的影響仍存在變數。4月初,隨著國際能源署宣布釋放原油儲備,以及國際疫情仍存在反復,加之發達國家貨幣政策收緊等因素影響,原油價格有所回調。

    糧油價格有所上漲

    3月CPI同比漲幅為1.5%,較上月回升0.6個百分點。

    國家統計局城市司高級統計師董莉娟表示,受國內多點散發疫情和國際大宗商品價格上漲等因素影響,3月CPI同比漲幅有所擴大。

    比如,受國際小麥、玉米和大豆等價格上漲及國內疫情影響,3月份面粉、食用植物油、鮮菜和雞蛋價格分別環比上漲1.7%、0.6%、0.4%和0.3%。受國際原油價格影響,3月份汽油、柴油和液化石油氣價格分別環比上漲7.2%、7.8%和6.9%。

    以布倫特原油為例,3月份原油價格回升至100美元/桶以上,月內最高曾逼近128美元/桶,4月初在103美元/桶左右震蕩。受此影響,3月以來,國內汽油價格實現“三連漲”,相較2月底上漲了12%。

    4月9日,聯合國糧農組織發布數據顯示,3月世界糧食商品價格大幅躍升至歷史最高水平。其中,3月國際小麥價格環比上漲19.7%,玉米價格環比上漲19.1%,漲幅明顯。

    近年來,受國際疫情影響,國際糧油價格整體在不斷上行。俄烏局勢發酵加大了糧油漲價壓力,因為俄烏是全球小麥、玉米、菜籽油、氮肥、鉀肥的重要出口國。

    這無疑會對產業鏈上下游企業帶來一定影響。3月底,金龍魚在接受機構調研時表示,俄烏是葵油產區,壓榨和油脂業務成本承壓。目前大豆價格創歷史新高,且未來價格走勢不明朗,會謹慎采購原材料。

    不過,國際糧食、食用油價格大漲,目前對國內影響相對較小。政策層面要求保春耕、保農資供應等,對外釋放著穩定糧食生產的積極信號。3月份,我國糧食價格同比上漲2%,食用油價格同比上漲3.5%。

    中國社會科學院農村發展研究所研究員李國祥表示,從小麥市場情況上看,國內小麥價格通過國家調控基本在可控范疇。從植物油來看,國內居民消費的主要是菜籽油和花生油,二者目前國內漲幅較小,市場價格還相對穩定。

    3月CPI的回升,還受疫情影響。部分餐飲消費回歸到家庭消費,部分居民加大對糧食、食用油等基本生活物資的采購力度。多地加大疫情防控力度,跨區域物流成本上升,也加劇了部分地方物資供應的緊張。

    此外,疫情影響了部分服務業的恢復。比如,3月份飛機票、電影及演出票、交通工具租賃費和旅游價格較上月均有所下降。

    中銀國際證券宏觀團隊指出,3月CPI漲幅超出市場預期,主要原因有兩個:一是食品項目中部分產品受到國際農產品價格上漲和國內疫情影響,環比漲幅超預期,如糧、油、菜、蛋等;二是工業品價格上漲對CPI的影響加大,特別是能源價格對汽油、柴油、液化石油氣價格的影響進一步擴大。考慮到當下國內疫情影響依然存在,以及國際油價和農產品價格仍在較高水平波動,不排除CPI同比增速進一步上行。

    大宗商品價格可能波動加劇

    去年,受全球疫情反復、供應鏈緊張、發達國家貨幣政策寬松等影響,全球大宗商品價格高位運行。隨著發達國家貨幣政策的收緊,市場機構普遍預計今年大宗商品難以出現大幅上漲。但是,地緣政治沖突加劇了大宗商品市場的波動。

    3月我國PPI同比上漲8.3%,環比上漲1.1%,主要受國際大宗商品價格上漲影響。

    具體來看,3月份石油和天然氣開采業價格環比上漲14.1%,石油煤炭及其他燃料加工業價格環比上漲7.9%,燃氣生產和供應業價格環比上漲3.7%,有色金屬冶煉和壓延加工業價格環比上漲2.7%,這些行業漲幅居前。

    另外,煤炭和鋼材價格也有所上行。3月份煤炭開采和洗選業價格環比上漲2.5%,黑色金屬冶煉和壓延加工業價格環比上漲1.4%。

    蘭格鋼鐵研究中心主任王國清表示,俄烏沖突帶來供給緊張,國際能源、大宗商品價格上行,波及國內鐵礦石、焦炭。3月份,在國內穩增長政策作用下,下游需求有所啟動,原材料價格高位運行,疫情防控下物流運輸受限也波及到鋼鐵生產——在多重因素交織下,國內鋼鐵市場價格波動上行。當前俄烏局勢發展仍有較大不確定性,美聯儲加息預期增強,國際資本市場及大宗商品市場可能波動加劇。

    3月份國際原油價格也在加劇震蕩。以布倫特原油為例,3月上旬曾沖至近128美元/桶,3月中旬又震蕩下行至98美元/桶,3月下旬又再度上沖至120美元/桶,4月8日最新結算價回歸至103美元/桶。

    粵開證券首席經濟學家羅志恒對21世紀經濟報道記者表示,當前全球需求比較弱,國際原油價格上漲,主要是供給沖擊帶來的,未來原油價格可能會繼續上行。受逆全球化趨勢、綠色清潔能源轉型、地緣沖突進入高發期等多項因素作用下,全球可能要進入高通脹時代。

    紅塔證券研究所所長李奇霖表示,疫情防控和交通運輸受阻對部分企業生產造成影響,這種負面干擾會影響商品的交付和銷售,短期內可能會推動相關商品漲價。另外,疫情影響國內消費恢復,但上游生產資料成本較高,可能加劇中下游企業成本壓力。



     
    一区二区三区四区视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