透視馬來西亞
聯合國糧農組織統計結果顯示,棕油、大豆油、葵花籽油等在內的多種植物油價格在2021年較2020年水平上漲65.8%,也是最高年度增幅,加上印尼國內出現食用油短缺,宣布從4月28日起禁止食用油和食用油原材料出口,引發全球食用油市場震蕩。
食用油價格上升幅度堪比原油幅度還高,使得動蕩的國際食用油市場更顯脆弱,俄羅斯和烏克蘭這兩個葵花籽油生產大國戰火不平息,國際市場食用油短期內難下調。
馬來西亞食用油生產商與批發商感嘆不曾經過如此高漲幅,業者每天應對食用油價格浮動的新挑戰而疲于奔命。
義利集團主席林國璋指出,在生產食用油這一行業已50年,從未體驗過如此混亂的漲幅,也是他創業生涯中歷經“最貴”的食用油,若生產商再不調整售價就會面臨嚴重虧損。
他說,馬來西亞原棕油期貨在3月再刷新高位,每噸沖破7000令吉大關,種植棕油是賺大錢,可是生產商并未因此得益,反而在提煉油、缺乏勞工、油瓶和紙箱等價格上漲,使得該公司旗下的食用油必須調整價格來應對。
他表示,棕櫚油價格是根據市場浮動,因此連日來5公斤食用油價格是根據市價來定價,除了國際市場價格影響和印尼限制出口棕油,還有勞工缺乏,運輸費高漲及成本價增,種種因素才導致價格上升。
“棕油每噸高達7000令吉,這是我經營生意幾十年來最高的一次,也是最貴,棕油園主會賺錢,可是煉油廠食用油制造廠不一定,若沒有良好的應對,就會蒙受虧損。”
“每一天都是挑戰,因為棕油價格有可能繼續上升,食用油價格也會隨之浮動,這是無可避免的事情。”
1968年,林國璋創辦義利,當時義利是一家食油再包裝商,以“紅鷹油”起家,后來擴及Vecorn玉米油、Vesoya大豆油,還有SunLico葵花油等等。
林國璋感慨說,在70年代,國內有超過幾十家的食用油制造廠,是最蓬勃和最輝煌的時刻,因高成本營運、勞工缺乏,慢慢地在90年代關閉得七七八八。
近日來,媒體報道,5公斤裝的刀標油與紅鷹油的價格,從新冠疫情前的每桶30至35令吉調漲至45令吉。
貿消部長亞歷山大指出,據報道指被控調高價格的食油的品標是刀標油及紅鷹油,不列入2011年價格統制及反暴利法令監管內,因為是屬于“混合食油”,不是“純食油”。
他撰文道,于去年8月1日起,純棕油食油的零售頂價為5公斤裝29令吉70仙、3公斤裝18令吉70仙、2公斤裝12令吉70仙及1公斤6令吉70仙。
從新冠肺炎疫情之前至今,5公斤的混合食油如刀標油和紅鷹油,價格已從約30令吉飆升到目前最高峰的45令吉,增加15令吉或漲幅高達50%。
批發商限顧客購買
馬來西亞雜貨商聯合會總會長方志民受詢時直言,這兩年食用油漲幅驚人,不過,這不能歸咎國內因素,而是國際因素影響,印尼限制棕油出口、俄烏戰爭以及運輸費等等,而且一天兩次的每噸原油報價波動,從50令吉增加到500令吉。
他說,政府津貼的棕櫚食油,市面上的品牌如 “Buruh“、 “Saji”和“Seri Murni”的價格,5公斤包裝的價格保持在30令吉以下。
他指出,當消費者認為價格上升時,就轉向其他品牌的食用油,因此消費者無需過于慌張。
他相信,在印尼整頓好后,近期會恢復出口棕櫚油,屆時價格也會下降。
林國璋表明,該公司食用油品牌銷量因價格受到影響。
“只要棕櫚油的價格下調,食用油價格自然會下調,因為是價格是根據市場浮動。”
另一名不愿具名的批發商曾先生表明,5公斤食用油的貨源幾乎供不應求,尤其是政府津貼的5公斤食用油,目前必須限制顧客購買。
“批發貨是供不應求,這一兩個月以來,小販和餐廳業者拿貨量多了,因為生意恢復,若于17公斤包裝的食用油比較,有政府津貼的食用油還屬于便宜。”
他感嘆說,在這一行業這么多年,每一天的雜貨來貨價格從未如此夸張的漲幅,幾乎每個星期和每個月都有小幅度的漲幅。
“為了保持供應量只能限制顧客購買數量,而且也會擔心下個月可能沒有貨供應給顧客,又不能大量囤貨。”
他還預告,6月開始,除了食用油,還有更多日常食品和用品會陸續漲價,這一波漲幅會影響普通家庭的生活成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