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印尼庫容告急?棕櫚油出口禁了又開,兩年牛市還能維持多久?

    2022-05-24
    摘要:

    這波商品缺口是什么造成的?是疫情導致的供給削弱、放水帶來的購買力大增、戰爭帶來的產能縮減,但這些因素都在消退……

    牛錢網

    印尼總統4月25日宣布,所有食用油和棕櫚油產品的出口禁令將于4月28日啟動。

    5月19日印度尼西亞總統佐科表示,考慮到棕櫚業1700萬工人,印尼將從5月23日起解除棕櫚油出口禁令。

    棕櫚油5.20.上午尾盤拉漲。

    原因:印尼重新針對食用油實施國內市場義務(DMO)政策,要求生產商必須向本地市場銷售一部分食用油,以確保供應并維持合理價格。政府將食用油DMO配額設定為1000萬噸,其中包括200萬噸的儲備規模。

    同日,馬來西亞正在討論棕櫚油出口稅下調4%—6%的可行性。

    以上是不是有點朝令夕改,過家家的感覺?旁邊還有一個老對手趁你病要你命。這樣玩,棕櫚油能不上躥下跳么?

    今天我們來重點關注兩個問題:

    1,印尼政策反復的原因是什么?

    2,棕櫚油兩年長牛能不能持續下去?

    一,印尼庫容告急!

    先上一張圖:

    20220524/6dc9705027f9dc0987525515e130b915.png

    上圖是印尼官方公布的產量數據,不得不吐槽一下,他們的官方數據實在是太滯后了,居然只公布到2月份,難怪很多研究員都不再關注這個數據,5月了用2月數據進行分析,是考古么?

    據傳印尼棕櫚油協會Gapki公布3月數據顯示,印尼3月棕櫚油產量為415萬噸。雖然數據不準確,姑且相信一下,我們來看2月3月的數據,產量明顯高出往年同期一大截,要知道印尼有60%的棕櫚油用于出口,產得多又禁止出口,難怪后面又放開了。

    據傳印尼庫存3月570萬噸,4月600萬噸。600萬噸什么概念,多少年沒見過的庫存,怕是庫容都快撐不下了。也佐證了為什么出口禁令只維持了一個月。

    大家可能會好奇,全球油脂有缺口,印尼還是出口大國,為什么他們要搞禁止出口這一出戲呢?是想囤積居奇逼著漲價嗎?

    非也非也,他們的總統也很頭疼。棕櫚油的生產成本很低,畝產又異常驚人,在全球缺油的情況下,棕櫚油生產可是一大塊肥肉。印尼的商人們看到了這樣的利潤,自然以出口為主,導致國內油脂出現缺口,漲價,人民吃不起油,這樣的結果自然就出現了,政府只能在創收和民生之間做個“無法兩全”的抉擇。

    第一輪“禁止出口”,創收轉向民生,無論如何先讓自己人吃飽。

    第二輪解除出口禁令,民生轉向創收,這個時候庫存積累,大大緩解內部問題。總統佐科考慮就業問題,只怕是吃飽了肚子就想賺外匯了哈哈。

    第三輪“DMO”強制內部保供。這個政策比禁止出口高明多了,畢竟是從“一刀切”轉變成了“可量化”的調控,可以保證內外均衡。

    接下來就是先低價保民生,再高價賺外匯,義務和收益并存,其實整個政策變化,從供需上看,并沒有對市場造成任何實質性的沖擊。從行情上也反映了這一點:政策刺激的急漲部分全部化為烏有。

    二,棕櫚油兩年長牛還能牛嗎?

    想要解答這個問題,小編覺得先“上圖為敬”。

    20220524/0cd9ff1ba144c9f153b40ada2198e5cd.png

    棕櫚油單位價格的熱值性價比

    20220524/efb3db24ee0cde1328237834818f7825.png

    前幾天也聊到過生物柴油的話題,將棕櫚油的熱值情況和生產成本做了對比。大家可以發現,目前棕櫚油的價格用于燃燒的話,性價比偏低,但從成本上看,棕櫚油成了制作生柴的明星品種。

    那么問題來了:為什么依然有那么多豆油被用作生物柴油呢?(粗略計算棕櫚油占生柴中用量的42%,豆油占36%,菜油占21%)

    首先,生物柴油是一種環保奢侈品,不能用簡單的燃油換算法去計算價值。

    其次,因為食用價值是最大的替代方向,價格趨于食用油的價值,并不是趨于成本。也就是說,棕櫚油無論成本多低,它依然跟著油脂價格波動,而不是跟著自身成本波動。

    反正都是按照食用油的價格定價,那么只有主產區的生產活動有較強的經濟效益,形成了生柴的地域優勢性:東南亞生產棕櫚油生柴、歐洲生產菜油生柴、巴西美國生產豆油生柴。自產自銷當然便宜,可外購都是一個價哦!

    當地思維:自己用便宜,但不如出口。外購思維:進口價格比食用油貴,不想積極使用生柴。最終會回到人類對環保的重視程度,利用全球“環保協議”強制推動生柴消費。

    那么是不是可以形成這樣的棕櫚油衍化模型:

    20220524/3f64a5151cf4a62da301832b3e1435e9.png

    因為熱值偏低、全球平均成本偏高、產能擴張較難,棕櫚油油脂屬性為主、燃料屬性為輔的邏輯無法向燃料屬性為主、油脂屬性為輔傳導。

    20220524/f65c07065c3c015a8684a13f98c17735.png

    未來生物柴油的產量主要看全球油脂夠不夠吃,夠吃就能推動生柴政策,相當于“倉廩實而知禮節”,從飽暖到思想的升華。如果不夠吃,還是先把肚子填飽再說,直接退化成單一的食用油脂屬性。

    不光要看夠不夠吃,還要看土地夠不夠,生產有沒有利潤。因此成本優勢區的產能可擴張性就顯得尤為重要,特別是“生柴之王”棕櫚油的主產區——東南亞。

    話說回來,這波商品缺口是什么造成的?是疫情導致的供給削弱、放水帶來的購買力大增、戰爭帶來的產能縮減,但這些因素都在消退……那么缺口無疑在未來必然會消失。

    棕櫚油也將經歷四個階段:自身缺口+燃料屬性炒作(高性價比)——自身缺口+燃料屬性泡沫破裂(低性價比)——自身平衡——自身緊缺+燃料屬性增強(高性價比)。

    燃料屬性的炒作似乎有些“無厘頭”,原油不夠棕櫚來湊,問題是能湊多少?棕櫚油本身一直都是有缺口的,美燃油一噸6200,馬棕一噸9500,還要拿去燒么?從各國生柴政策放緩就能看出,燒是不劃算的。

    目前可能正處于第一階段向第二階段過渡的時間,因為當下棕櫚油燃燒的性價比并不處于高位,如果未來沒有太大的變動,棕櫚油很可能會回歸食用油的基本邏輯。

     
    一区二区三区四区视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