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爾街見聞
亞洲的糧食保護主義正愈演愈烈。泰國政府發言人周五證實,全球第二大和第三大的大米出口國泰國和越南計劃聯合提高大米價格,市場更擔心“遙遙領先的第一名”印度即將限制大米出口。
泰國總理巴育的發言人稱,泰國和越南應共同提高大米價格,增強在全球市場的議價能力。這將使兩國數百萬稻農受益,越南農業與農村發展部副部長陳青南周四會見泰國官員討論合作框架。
華爾街見聞曾提到,俄烏沖突帶來的肥料價格暴漲,令東南亞大米面臨減產風險。但即便如此,由于生產充足和現有庫存豐盈,大米價格一直穩定低迷,給東南亞稻農帶來雙重壓力。
大米一直是幫助防止世界糧食危機惡化的主糧,在俄烏沖突破壞了主要糧倉的供應,令小麥和玉米價格飆升之際,一些政府的儲備糧采購和動物飼料紛紛轉向大米。因此,對大米等農業大宗商品的出口限制或提價,令市場擔心會進一步惡化糧食危機和促使全球消費者的食品成本上漲。
印度是全球大米第一大出口國,去年出口量同比增約45%至創紀錄的2140萬噸,占全球總出口額的44%。泰國和越南分列出口第二、三大國家,合計約占全球大米貿易的1/4,印、泰和越南的大米出口占全球總額七成。大米是泰國第一大出口農產品,今年或出口800萬噸為四年最高。
最新的市場傳聞是,在禁止小麥出口和為食糖出口設置1000萬噸上限之后,印度可能會進一步限制大米出口,升級其糧食保護主義并干擾全球供應鏈。這在歷史上并非沒有先例,2007-08年糧食危機期間,為了確保廉價和充足的大米供應,2007年10月印度禁止非印度香米的大米出口。
據悉,印度總理辦公室領導的一個委員會正在對基礎大宗商品進行逐個產品分析,其中包括非印度香米的大米,“如果有任何(國內)價格上漲的跡象,預計將采取迅速措施”。這令印度考慮限制大米出口的可能性被擺上臺面,市場最擔心由此引發鄰國相繼限制出口的負面連鎖反應。
據券商中國分析,一旦印度、泰國與越南同時出臺大米相關出口限制政策,或將影響全球大米的供應,目前位于低位的大米價格,或將跟隨其他糧食產品一同漲價:
中國每年大米進口量較大,據中國海關數據顯示,2021年1-12月中國稻谷及大米進口數量為496萬噸,出口數量為242萬噸,凈進口達254萬噸。
資本市場也有所反應,5月27日,A股的農業板塊再度逆勢走強,龍頭農發種業漲停,再創歷史新高,荃銀高科、豐樂種業、萬向德農小幅跟進。
此外,俄羅斯的最新動態也令全球食品成本通脹壓力加深。據央視新聞,俄農業部周五表示,今年8月底之前不會取消對葵花籽的出口禁令,這令國際葵花籽與葵花油市場再度緊張。
俄羅斯是全球第二大葵花籽生產國,2021年占全球產量的27%。俄烏沖突爆發以來,國際葵花籽油價格一度暴漲近10倍。俄羅斯自4月1日起至8月31日禁止葵花籽出口,并于4月15日至8月31日期間實施150萬噸的葵花籽油出口配額,以避免國內相關物資短缺并平抑漲價壓力。
聯合國世界糧食計劃署已多次警告,如果全球糧食供應鏈危機持續加劇,人類或將面臨“二戰后最大的糧食危機”。華爾街見聞也提到,該機構的執行主任David Beasley本周在瑞士達沃斯世界經濟論壇(WEF)上再發警示,眼下全球糧食安全狀況比十年前的所觀察到的情況“更糟”。
眼下眾多“大糧倉”為保證國內供應開始紛紛對出口實施限制措施,從棕櫚油到小麥品類眾多,一時間“糧食保護主義”情緒高漲,造成的影響不容小覷。自2月下旬俄烏沖突爆發以來,實施糧食出口限制和禁令的國家已超過20個,國際的小麥、玉米、大豆等主要糧食市場持續遭遇動蕩,相關糧食產品價格一路走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