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貨日報
近期全球頭號棕櫚油生產國印尼的出口政策反復導致棕櫚油供應出現不確定性,并造成市場的高波動性。
昨日盤中,有行業人士感嘆:“噫吁嚱,危乎高哉!交易之難,難于上青天!”
印尼政策的反復調整,對油脂和豆粕市場影響是否相同?本次政策的細節與以往相比有哪些不同?
中輝期貨油脂研究員賈暉告訴期貨日報記者,影響略有不同。豆粕方面主要是受美豆種植情況影響為主,由于近期美豆種植進展順利,天氣暫無不利影響,導致美豆及豆粕行情近期呈現高位振蕩,等待6月美國農業部報告新指引。對于棕櫚油市場而言,上半年印尼政策的反復調整,導致油脂市場供應不確定性大幅增加,印尼出口受限使得其國內庫存大幅累積,市場對于印尼政策的持續性表示懷疑,一旦印尼庫存承壓而導致出口政策的再度放開,在二季度和三季度棕櫚油產出旺季下,油脂價格面臨調整的要求。
據最新消息,印尼貿易部官員稱將毛棕櫚油出口稅(tax)的最大值提高至288美元/噸,將出口專項稅(levy)的最大值降低至200美元/噸。而此次調整旨在加速棕櫚油出口。
“之前市場預期的稅費結構為出口關稅維持200美元/噸,但出口專項稅下調至288美元/噸,因此目前實際的總稅費與市場預期一致。出口稅費的下調將促進印尼棕櫚油的出口。6月6日印尼政府設定6月國內保供政策DMO為1∶5,即國內銷售量與出口量的比例為1∶5,并且設定棕果的最低價格為3000印尼盾/千克。5月DMO為1∶3。對于完成85%DMO目標的企業,6月開始實施DMO1∶5的政策。因此6月的DMO政策明顯更加促進出口,這可能與當前印尼棕櫚油庫存高企、各個企業出口意愿強烈有關。印尼近期出口政策較5月時相對轉寬松,但未來仍有再次生變的可能。”銀河期貨油脂研究員劉博聞說。
弘業期貨油脂研究員楊京也告訴記者,印尼政策的不確定性損害了國內棕櫚油產業的利益,進而導致國內棕櫚油生產和供應的減少。印尼棕櫚油協會(GAPKI)官員Fadhil Hasan周三表示,由于政策多變,預計該國今年棕櫚油出口量將低于去年的3400萬噸。印尼政策對馬來西亞棕櫚油產業產生影響。一是印尼限制棕櫚油出口導致全球棕櫚油供應減少,需求轉向馬來西亞令其棕櫚油出口大幅增加,而馬來西亞產量尚未恢復,導致馬來西亞棕櫚油庫存環比持續下降。二是由于程序和就業簽證問題,印尼近期取消了向馬來西亞派遣工人的計劃。這意味著馬來西亞勞工緊張問題持續的時間比預計更長,市場預期馬來西亞棕櫚油產量恢復周期延長。
期貨日報記者注意到,近期國內外油脂油料市場整體偏強運行,美豆油和國內豆油不斷創2008年4月以來新高。市場走勢分化,油脂走勢強于油料和蛋白粕,豆系走勢強于棕櫚油和菜系,國內走勢強于國際走勢。
光大期貨油脂油料分析師侯雪玲認為,本輪油脂表現最強的原因包括原油上漲、美國和印尼堅定執行生物柴油政策以及印尼政策等。為了控制油脂價格,印尼政府從2022年1月18日起開始了一系列頻繁多變的政策操作,從最開始要求報告棕櫚油出口計劃、提出國內市場義務DMO和國內價格義務DPO等單一政策、暫停出口,再到出口恢復同時執行新DMO、新DPO、新關稅等政策組合。最新政策是印尼政府將設置200美元/噸的特別出口稅,讓企業無需等待核實其國內銷售義務即可獲得裝運許可。結合出口關稅上限從575美元/噸下調至488美元/噸,可以預計印尼棕櫚油出口節奏將加速,國際棕櫚油的出口前景改善。這也是此輪漲勢中棕櫚油漲幅弱于豆油的原因。
自年初以來,國內大豆進口同比下降,2022年1—4月大豆進口總量為2837.37萬噸,較上年同期累計進口總量2862.18萬噸,減少24.81萬噸。從中國糧油商務網的數據來看,6—8月國內大豆到港預計為2480萬噸,低于上年實際進口量2888.3萬噸。油脂方面,豆油市場,從進口預期情況來看,6—8月豆油進口預估較低,僅為16萬噸,遠低于去年實際進口量51.52萬噸;棕櫚油市場,進口利潤倒掛繼續壓低進口預估,6—8月進口預計為112萬噸,低于去年實際進口量161.13萬噸。
“國內大豆進口量將旺季不旺,根本原因為本年度巴西大豆出現大規模減產,同時美豆舊作庫存告急。國內油廠大豆壓榨利潤持續虧損,目前采購進度依然偏慢,尤其在8—9月的油粕消費旺季,大豆到港量將遠不及往年同期水平,將造成油粕未來供需失衡。”劉博聞說,相對于2021—2022年度上半年植物油進口量驟降(進口嚴重虧損),預計未來幾個月國內植物油進口量將小幅恢復,尤其體現在棕櫚油,但印尼出口政策的不確定也將令棕櫚油的實際進口量可能不及預期。豆油和菜籽油的進口量將在未來幾個月繼續維持低位而難以明顯增長。
記者注意到,棕櫚油近遠月出現巨大月間差,什么原因導致這一現象的發生?劉博聞認為,棕櫚油高基差的原因主要有兩點:一是前期國內棕櫚油盤面進口利潤虧損在2000元/噸以上,產地產量恢復較慢疊加印尼出口禁止頻發,國內外巨大的價差只能轉嫁至國內現貨基差上;二是國內棕櫚油存一定程度的少量剛性需求,同時國內棕櫚油庫存極低,現貨市場市場維持缺貨狀態。
侯雪玲介紹,國內豆系庫存壓力近重遠輕。當前大豆到港量較好疊加進口豆拍賣,油廠壓榨保持較高水平,超過需求,大豆、豆粕、豆油均呈現累庫狀態。同時遠月盤面榨利差,油廠對三季度船期大豆采購積極性不高,油廠6月船期買近700萬噸,7月300多萬噸,8月200多萬噸,未來豆類存在供不足需的擔憂。在這種情況下,隨著時間后移,庫存的攀升已經不再是基差交易的重點。相反,基差更關注遠期的庫存走低,遠月基差帶動近月基差、現貨基差上漲。而棕櫚油市場又是另一番風景,目前是現貨最緊張的時刻,國內棕櫚油庫存不到22萬噸,處于歷史極低水平。隨著印尼棕櫚油裝船,6月下旬至7月中旬,棕櫚油到港將通暢。考慮到貿易商20多萬噸的棕櫚油采購,在印尼出口順利的情況下,7月底前國內棕櫚油的供給將恢復到正常水平。因此,棕櫚油基差有望從當前的4000元/噸左右降至7月底的2000元/噸附近。
“從未來三個月大豆及油脂進口預估情況來看,國內油脂供應難有明顯改善。關鍵問題依然在于馬來西亞的采摘復工情況以及印尼出口政策調整所帶來的國際供應環境的改善。而油脂未來供應改善的預期和可能性導致遠月基差相對較高。”賈暉說。
楊京告訴記者,油粕基差均為正值,6月8日棕櫚油2209合約基差在4000—4100元/噸,進口壓榨四級菜油基差在300—600元/噸,進口壓榨一級豆油基差在500—800元/噸,豆粕基差在100—400元/噸,進口壓榨200型菜粕基差在90—250元/噸。
對于當前的市場格局及后市走勢,侯雪玲認為,當前全球油脂供需緊張狀況邊際改善,棕櫚油、葵油最為突出,新作油料播種面積兌現概率大,有利于豐產實現;國內油脂供給有緩和,需求待觀察,庫存攀升壓力有限。宏觀環境樂觀,市場對國際通脹、國內需求恢復等有期待。價差上,高內外價差、高基差的背景下,盤面相對低估。油脂油料呈現高位運行走勢,上下空間均有限,單邊操作較難,建議參與豆粕、豆油正套,以及棕櫚油反套。
“當前棕櫚油市場仍然面臨馬來西亞棕櫚油采摘恢復不利以及印尼出口限制問題,供應緊張局面未有改善。但就近期情況來看,6月10日,馬來西亞棕櫚油局將公布5月供需報告,屆時毛棕櫚油市場將面臨短期利多落地,價格存在調整的要求。但如果東南亞地區棕櫚油產量供應不能得到較好的改善,則年內國際油脂供應預計將維持偏緊預期,價格難有較大調整空間。”賈暉說。
劉博聞認為,在俄烏沖突無緩解前,加上國際原油價格持續上沖的狀態下,短期仍不建議做空盤面,大方向仍振蕩偏強。相對于棕櫚油和菜油,依然最看好豆油,豆棕2209合約價差將一改之前的極端狀態,有望不斷修復擴大。
“在食用油市場價格屢創新高的情況下,交易者容易出現畏高情緒,但當前市場牛市氛圍濃厚,期價易漲難跌,高位寬幅振蕩加劇。在這種情況下,投資者應跟隨趨勢進行操作,不宜追高,但可逢回調輕倉買入相對低價的遠月合約,或買入對應的深度虛值看漲期權。”楊京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