津云新聞
提起大豆,我們每個人都不會陌生。別看一顆大豆小,卻決定了千千萬萬百姓的餐桌是否更有滋味。
據數據顯示,我國每年會進口1億多噸大豆,這些大豆在被拋向市場之前都去哪兒了?
作為儲備糧庫,坐落在天津臨港經濟區的中儲糧(天津)倉儲物流有限公司在守護“大國糧倉”這件事上有著十足的底氣。
在中儲糧(天津)倉儲物流有限公司,一排排高大齊整的大圓筒鱗次櫛比,它們有一個專業的名字叫:淺圓倉,這里面儲存的就是大豆,目前淺圓倉仍在加快建設進度,建成后這里將成為京津地區最大的架空式淺圓倉群。
從淺圓倉群向北遠遠望去,不到1公里便到了臨港糧油碼頭。每年的6至10月,正是進船高峰期,倉儲部保管班長說道,這時就需要管理人員在船上進行扦樣檢測,確保入庫大豆符合質量安全要求,隨后大豆源源不斷地通過廊道皮帶運往后方的淺圓倉,“每船大豆大約有幾萬噸,如果靠人、車搬運,幾天也弄不完。”
如今,全長約2.2公里的臨港經濟區糧油公用廊道運輸能力達1000噸/小時,將使糧油物料輸送效率提升一倍。
現代化倉儲糧庫當然不能只靠面積大。進入30多米高的淺圓倉內,一股股豆香撲面而來,儲藏的大豆平整且干燥。能達到這樣的糧食儲存標準,離不開淺圓倉的科學設計。
“每個淺圓倉內都布設了內環流控溫系統、糧情測控系統、遠程監控系統和智能通風系統,同時為應對不同情況,還會使用氮氣氣調技術和谷物冷卻技術。”保管員介紹說,“內環流控溫儲糧技術就是冬季通過通風,利用低溫環境為糧堆降溫、蓄冷,等到了夏季,當倉外溫度升高時,利用環流管道,把糧堆內部的冷氣輸送到倉內空間,為糧面降溫。”
隨后保管員指了指矗立著的26根測溫電纜,“這是監控糧溫和倉溫的,別看露出來的只有不到10米,實際上它是直插到倉底的,精細地監測著每一粒大豆的溫度。”
此外,為了提高糧堆的通透性,糧倉還設計了壓力門式傘形多點布料器。保管員解釋,未安裝布料器的倉房,入糧時雜質集中在中心部位,積聚部位孔隙小、吸濕強、帶菌多,既容易變質,又影響通風,“通過用布料器讓大豆均勻地落下來,則有效地解決了糧食雜志積聚,確保了糧食安全儲存。”而通過攝像頭,一粒小小的大豆可以放大到一只手掌這么大,“比肉眼看著清晰得多,雜質都能看得清清楚楚。”
保管員坐在自己的辦公室打開監控系統,大豆顆粒清晰可見,還能隨時感知糧食的溫度變化。保管員說,像這樣智能化的工作,每個一線倉儲部門的工作人員可以管理15個淺圓倉。
簡而言之,這些“黑科技”就像是給糧倉裝了空調、溫度計、“千里眼”以及通風機,與此同時在糧倉的外層頂部還裝有類似“防曬衣”的保溫隔熱層。有了這些“硬件”還不夠,進倉前,每1000噸大豆會自動取樣,隨后進行一次抽檢,此外,每個季度還要將淺圓倉內的大豆進行一次抽檢。
儲備糧對于國家意義重大,手中有糧,心中才能不慌。大豆作為蛋白質含量最高的農產品,不僅可以榨油,豆粕還可以用做飼料,大豆供應充足與否,間接影響到市場有關食品價格。
據介紹,待三期項目全部建成,這里將成為一座嶄新的新時代“大豆糧倉”。
“那時候不僅可以滿足中央儲備糧輪換的管理要求,還可以為附近其他糧油企業提供存儲服務。”綜合部負責人說道。
中儲糧(天津)倉儲物流有限公司作為中國儲備糧管理集團有限公司的“標桿庫”,不僅要守好儲備主業,更要為加快周邊糧油產業結構調整,延長產業鏈條,推動天津糧油產業轉型升級發展做出貢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