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月10日消息:荷蘭合作銀行署期1月9日的研報稱,中國大豆進口可能已經達峰,在2030年之前將保持疲軟并最終下降,因為肉類生產增長放緩,養殖方式持續改善,最重要的是,全國各地普遍采用低豆粕飼料配方。
荷蘭合作銀行認為,未來中國大豆進口將主要受到飼料需求前景和飼料中豆粕比例的影響。該行預計中國的飼料消費將保持低個位數增長。
中國是全球最大的大豆進口國,占到全球大豆貿易量的60%以上。
荷蘭合作銀行高級谷物和油籽分析師Lief Chiang表示,中國大豆進口前景往往會深刻影響市場各方參與者,特別是全球最大的大豆生產國和出口國巴西。雖然中國仍然是最大進口國,但未來增長驅動將從中國轉移到其他地區,主要由中東、東南亞和南亞的新興經濟體推動。貿易商將需要重新調整業務聚焦,以適應新的市場格局。
報告稱,在生物燃料需求的推動下,巴西和美國正在擴大大豆加工能力,增加用于生產生物柴油的植物油供應,以及用于出口和國內消費的豆粕。
在中國,飼料中的豆粕用量預計會減少,因為政府指導降低豆粕在配方中的比例,以減少進口依賴。豆粕用量降低有助于提高其他飼料原料的需求機會。在豆粕占比降低的情況下,需要額外使用氨基酸來滿足動物的營養需求。此外,還有一些初創企業專注于新的食品蛋白來源,如昆蟲和微生物蛋白。從長遠來看,這些新的蛋白質將為節約自然資源和減少碳排放做出積極貢獻。但是由于大多數仍處于開發階段,在中國達到商業可行性的時間表存在很大不確定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