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預計2023年國內食用油市場:供需緊平衡有緩解 利多驅動還看消費

    2023-02-09
    摘要:

    在供給寬松的情況下,國內食用油價格預計也將承壓運行;而下半年可能到來的厄爾尼諾氣候,或成為食用油市場的最大黑馬。

    糧油市場報

    隨著大豆、菜籽等油料相繼走出減產的陰霾,國內外食用油市場供需從緊平衡的格局中得到喘息,在供給寬松的情況下,國內食用油價格預計也將承壓運行,利多驅動則在于疫情之后的餐飲消費復蘇。多國通過推行更高標準的生柴計劃以刺激植物油的工業消費,對植物油價格構成支撐,而下半年可能到來的厄爾尼諾氣候,或成為食用油市場的最大黑馬。

    2022年的食用油市場,我們見到過比棕櫚油每噸便宜2000元的豆油,也見到過基差報價在4000元/噸以上的棕櫚油,還見到過月跌幅達1/3的菜籽油,在“你方唱罷我登場”的舞臺上,每種植物油都有演繹不完的題材。這一年,植物油市場持續近兩年的牛市被終結,遺憾的是,豆棕菜油無限接近14年前的歷史紀錄,卻始終未打破。

    被拉下神壇的植物油,目前仍處于下行通道。據統計,國內消費量排名前四的食用油為豆油、菜籽油、棕櫚油、花生油,分別占國內食用消費總量的43%、25%、11%、8%。盡管近年來局部地區的飲食習慣稍有改變,如川渝地區對濃香菜籽油的喜愛,以及玉米油、茶油等新興植物油的崛起,但對我國的食用油消費格局并未造成顯著沖擊,豆油依然穩居半壁江山。

    豆油供給趨向寬松

    我國豆油主要來自于進口轉基因大豆的壓榨,進口來源則主要是巴西、美國和阿根廷。

    受中國強勁需求的帶動,巴西豆農已連續十幾年擴大播種面積,2021年底因拉尼娜現象遭受嚴重干旱,造成增種不增產的結果,減產近9%。目前,多數機構預測巴西大豆新作產量在1.52億~1.54億噸之間,遠高于上一年度的1.27億噸。阿根廷也擴大了播種面積,但因嚴重干旱,羅薩里奧谷物交易所預計大豆新作產量將不超過4800萬噸(上年產量為4390萬噸)。

    全球大豆有增產趨勢,但大豆出口卻未必能等量增加。美國和巴西都在生物燃料領域不斷推行新的政策,增加豆油的工業消費量。據估算,若巴西的B15計劃在2023年落地,將增加600萬噸的大豆消耗。另外,阿根廷通脹高企,經濟深陷衰退,貨幣大幅貶值,豆農往往將大豆當作硬通貨,不愿出售,其政府為促進出口創匯,允許大豆種植者和出口商通過出售大豆獲得更優惠的匯率。隨著阿根廷貨幣持續貶值,農戶或繼續將大豆作為保值工具,減少出口。

    2022年我國共進口大豆9109萬噸,同比減少544萬噸。這主要是因為年內人民幣貶值幅度較大,CBOT大豆價格重心處于高位,導致油廠的壓榨利潤不理想,買船較少。

    2023年從宏觀層面來看,美聯儲加息還將持續;從供給端來看,南美大豆將帶來近3000萬噸的增產,均對國際大豆價格產生不小的壓力。同時,人民幣仍有一定的升值空間,進口大豆成本有望下降。而豆油最大的利多驅動莫過于消費,疫情之后,餐飲消費或有顯著恢復。

    國產大豆在2022年也迎來了豐產,農業農村部預計總產為1948萬噸,較上年增產300萬噸,這也意味著將有更多的國產大豆流向壓榨領域,國產非轉基因豆油供應也將顯著增加。

    2023年豆油供給將趨于寬松,價格將承壓,若消費得到超預期的復蘇,則弱勢格局有望得到突破。

    菜籽供應明顯改善

    國產菜籽產量并不能滿足我國菜籽的消費需求,近幾年我國需要進口500萬~600萬噸的菜籽或其成品才能滿足自身需求,而我國進口菜籽有九成來自加拿大。2018年以前,我國油廠主要通過進口菜籽壓榨生產菜油,之后因中加關系緊張,我國取消了幾家加拿大大型油菜籽企業的對華出口許可證,導致油菜籽進口量大幅萎縮,為了填補菜油的空缺,國內轉而直接進口菜油。

    2017年我國菜油進口量僅為75萬噸,2018年大幅上漲至131萬噸。2022年5月我國恢復了兩家加拿大公司的市場準入,進口加拿大菜籽轉為正常化,但2021年加拿大菜籽減產1/3,可供出口的菜籽大幅減少,直接導致2022年菜系商品整體進口量偏低。2022年我國進口菜油共計106萬噸,只有2021年216萬噸的一半;進口菜籽共計196萬噸,不及2021年同期的265萬噸。

    加拿大統計局數據顯示,2022年加拿大油菜籽產量為1817.4萬噸,同比增加32%,產量得到恢復,意味著菜籽出口貿易也將恢復正常。

    由于過去兩年油菜籽價格高企,種植效益好,我國農戶積極擴種。當前冬油菜正處于生長期,若后續天氣正常,根據農業農村部預測,2023年我國國產菜油產量有望達到653萬噸,同比增加80萬噸。

    2023年,無論是國產菜油,還是進口菜油,供給整體均將趨于寬松。

    棕櫚油供需或收緊

    棕櫚油在我國食用油體系中占據重要地位,較高的性價比令其在調和油中得到廣泛使用。

    全球的棕櫚油出口資源集中在印尼和馬來西亞。受助于印尼的樹齡年輕,增產潛力巨大,全球棕櫚油已實現連續多年增產,年產量從10年前的5200萬噸增長到如今的7400萬噸,其中印尼獨占60%。

    透過2022年上半年持續三周的棕櫚油出口禁令,以及后續順利完成的出口刺激計劃能夠看出,印尼當局對棕櫚油市場的把控程度較高,實行的政策也會對棕櫚油市場造成較大影響。印尼從2月1日起將生物柴油摻混率從30%提高到35%(燃料中棕櫚油與汽油的摻混比例為35∶65),預計生物柴油需求提高18%,這也意味著2023年印尼將多消費180萬~200萬噸毛棕櫚油,可供出口的棕櫚油或減少。

    除此之外,諸多氣象機構預測持續三年的拉尼娜或于2023年上半年結束,下半年有望迎來交接的厄爾尼諾。厄爾尼諾通常會給東南亞帶來干旱的天氣,而油棕樹喜濕,強度較高的厄爾尼諾也會給棕櫚油帶來大幅減產。

    我國是僅次于印度的第二大棕櫚油消費國,海關數據顯示,2022年棕櫚油進口量總計為340萬噸,同比下滑26.88%,因為在這一年的多數時候,棕櫚油不具備價格優勢,進口也只是為了滿足國內部分食品加工的剛需而已。隨著疫情政策的放寬,餐飲消費的復蘇或將帶動棕櫚油的進口需求增長。

    無論是從印尼出口的增量有限,還是我國的消費需求復蘇,抑或潛在的天氣風險來看,棕櫚油價格下方空間均不大。

    關注消費恢復節奏

    對于食用油而言,國內居民食用消費是剛需,一般來說彈性較小,消費變動較大的主要還是餐飲行業。在疫情政策放寬之初,居民出于對感染風險的擔憂,外出就餐減少,對餐飲消費的沖擊較大,但隨著感染高峰過去,春節期間包括旅游、餐飲在內的消費呈明顯復蘇趨勢,油脂需求也在重建,并有望恢復至正常水平。需要注意的是,疫情的陰霾并未散去,若病毒在變異過程中出現其他狀況,毒性變得更強,那么嚴峻的疫情形勢將會加重居民的外出擔憂,也會打亂餐飲消費的復蘇節奏。未來的需求變化還需跟蹤國內疫情的發展情況。(原文刊登于2023年2月4日糧油市場報A03版)

     
    一区二区三区四区视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