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月9日消息:馬來西亞衍生品交易所(BMD)主席阿卜杜拉·瓦希德·奧爾馬在吉隆坡舉行的棕櫚油年會上表示,今年馬來西亞毛棕櫚油產量和出口預計增加,因為種植面積提高,海外需求穩定。
瓦希德表示,盡管今年全球經濟持續不穩定,人們擔心經濟衰退,但是馬來西亞毛棕櫚油產量預計達到1900萬噸,比2022年的1845萬噸增長3%。由于天氣良好,勞動力狀況改善,加上成熟面積擴大,尤其是婆羅洲島的沙撈越以及馬來半島,今年馬來西亞的棕櫚油產量預期增長。
馬來西亞棕櫚油局(MPOB)預計2023年棕櫚油出口將達到1630萬噸,比2022年的1572萬噸增長3.7%,因為進口國的需求良好。
但是馬來西亞副總理兼商品部長法迪拉·優素福警告說,歐洲出臺反森林砍伐的法律,將會削弱歐盟的棕櫚油需求。歐盟的政策不僅將嚴重影響其棕櫚油消費,還會給馬來西亞棕櫚油造成負面形象,這將導致馬來西亞對歐盟甚至全球的出口減少。
2021年11月歐盟提出了無毀林政策,作為歐洲綠色協議的一部分。棕櫚油也被歐盟列為可能造成森林砍伐的商品。優素福表示,歐盟的做法無異于貿易壁壘。他表示馬來西亞正在與其他棕櫚油生產國合作,以聯合應對歐盟政策的影響。
分析師稱暴雨和洪水將會影響馬來西亞2023年棕櫚油產量
3月9日消息:棕櫚油研究和咨詢公司Ganling有限公司董事林亞豐在大華繼顯公司舉辦的棕櫚油展望研討會上表示,2023年馬來西亞棕櫚油產量預計將受到目前部分地區暴雨和洪水的影響。由于降水過多,經常導致油棕櫚園發生洪水,給種植園的經營和物流帶來挑戰,導致鮮果串收獲中斷。
林亞豐說,有三個月的降雨量特別高,擾亂了供應。他曾經預測2023年馬來西亞棕櫚油產量將從上年的1840萬噸恢復到1910萬噸。但是看看過去三個月的情況,產量預期會有輕微下調。由于并不是所有地區都被洪水淹沒或者受到降雨影響,所以產量可能調低20萬噸。如果降雨持續到第二季度,那么影響會更大。
暴雨天氣對種植園基礎設施造成破壞,如道路和橋梁,導致鮮果串從種植園到加工廠的運輸變得更困難。上周大雨導致彭亨州和柔佛州的部分地區發生水災。這兩個州都是馬來西亞半島的主要棕櫚油產區。鮮果串留在油棕櫚樹上未采摘時間越長,出油率就越低,影響到棕櫚油單產。不過今后天氣條件可能改善。
拉尼娜事件通常給東南亞帶來高于平均的降雨量,影響到印尼和馬來西亞這兩個世界上最大的兩個棕櫚油生產國。拉尼娜還會給美洲帶來干旱和高溫。從歷史上看,拉尼娜之后的厄爾尼諾現象通常有助于產量恢復。
林亞豐說,拉尼娜現象期間的高降雨量和洪水可能會對收獲作業和物流造成短期干擾。他預計2023年下半年毛棕櫚油價格將走弱,因為棕櫚油產量季節性增加,庫存高企而需求低迷。
馬來西亞棕櫚油局(MPOB)的數據顯示,1月底毛棕櫚油庫存環比增加了3%,達到227萬噸,高于市場預期的218萬噸。
林表示,由于馬來西亞和印尼的天氣狀況將會改善,2023年棕櫚油供應將恢復。2023年第一季度普遍存在的拉尼娜降雨將繼續擾亂供應,但是2023年下半年到2024年第一季度,棕櫚油產量將呈上升趨勢。
勞動力短缺仍然是一個問題
林亞豐表示,雖然政府在確保種植業有足夠外國勞工方面取得一些重大進展,但問題遠未解決。今年將是工人數量得到改善的一年,但不會達到最佳階段。總產量恢復到2000萬噸可能需要一到兩年的時間。他進一步強調,油棕櫚種植園達到峰值產量將需要大量的勞動力"通常需要三到六個月的時間來培訓新工人,使其熟練掌握種植園工程的操作。這需要時間。
去年12月馬來西亞棕櫚油協會在一份聲明中說,該國油棕櫚行業急需增加近20萬名外籍工人。馬來西亞人力資源部在今年早些時候放寬了招聘移民工人的條件,涵蓋了制造業、建筑業、種植業、農業和服務業(僅限餐飲業)等行業和子行業。
種植面積快速擴張的已經結束
林亞豐進一步強調,自2015年以來,馬來西亞和印度尼西亞的新種植面積已經大大放緩。根據馬來西亞棕櫚油局的數據,2022年馬來西亞的總種植面積已從2019年的580萬公頃下降到560萬公頃,而印度尼西亞估計為1530萬公頃。種植活動的放緩主要是由于努力遏制西方國家提出的森林砍伐和可持續性問題,生產者不能砍伐森林,兩國政府決定暫停進一步擴大種植面積。反森林砍伐以及可持續性政策因素在遏制新油棕櫚種植和面積擴張方面非常有效,這將在未來幾年影響全球棕櫚油供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