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貨日報
周三國內油脂板塊全線下跌,截至下午收盤,豆油主力合約跌幅2.96%,棕櫚油主力合約跌幅3.73%,菜籽油主力合約跌幅1.49%。“引發周三盤面大跌的主要原因:一方面是隔夜美豆油期價大幅下挫的拖累,另外一方面是中俄聯合聲明的公布,市場預期后續國內的整體油脂油料供應將進一步充裕。”格林大華期貨農產品小組組長劉錦說。
中輝期貨油脂研究員賈暉認為,油脂邊際供應改善的預期利空,導致近期油脂價格持續下跌,而日內棕櫚油跌幅最大,主要是受到馬幣走強、棕櫚油逐步進入產量恢復階段導致市場利空情緒加重,期價持續下行。
“目前盤面的下跌主要來自于需求端的矛盾及宏觀市場,而棕櫚油自身供應端似乎表現得無壓力同時矛盾并不顯著。需求方面看,3月后多數國內大宗商品表現得不及預期,與2月份的過分樂觀形成了預期差,棕櫚油提貨量明顯下降。除了中國的高庫存以外,主要銷區國印度的高庫存也抑制了產地的銷售。”某食品企業植物油采購負責人劉經理說,從相關品種及油籽方面看,因階段性供應無憂,國際菜籽、葵花籽以及豆類價格均回落明顯,菜油等軟油價格帶動了棕櫚油價格的下跌。除此之外,宏觀市場“雷聲”不斷,vix指數上升,也加重了盤面的跌幅。
市場提前交易供給充裕的下跌邏輯
記者注意到,船運調查機構SGS預計馬來西亞3月1—20日棕櫚油出口量較上月同期增加30.38%。3月馬來西亞出口數據大幅改善,但從月內環比的角度來看,出口增幅環比持續下降,但與此同時,月內產量不斷改善,環比減產幅度持續下滑,東南亞棕櫚油進入產量恢復期打壓盤面走低。馬來西亞南部棕果廠商公會(SPPOMA)數據顯示,3月1—20日馬來西亞棕櫚油產量環比下降23.21%。相對比,3月1—15日馬來西亞棕櫚油產量環比下降29.08%。
相比較與敏感的工業品需求端的變化對價格形成決定性的影響,農產品價格的波動,主要是來源于供應端的變化。
南美豐產已成定局。劉錦告訴記者,雖然美國農業部自去年11月份以來就不斷通過調整美豆供需平衡表來顯示全球大豆供應依舊是緊平衡狀態,并且推出了阿根廷的巨量減產,原本預期2022/2023年度阿根廷產量是4100萬噸,但是由于嚴重的干旱,令全球各大機構不斷下調其產量預期,最低的是阿根廷布宜諾斯艾利斯交易所最新預計產量僅有2500萬噸,少了1600萬噸,美國農業部3月供需報告給出的是3300萬噸,比2月份的預估大幅下調了20%,預計將創下2009年以來最低的產量紀錄。雖然阿根廷減產嚴重,但是市場在二季度之前交易的重點集中在巴西超歷史的豐產。巴西農業企業咨詢公司Agroconsult在對全國大豆面積進行調查后,將該國大豆收成預估從之前的1.53億噸上調至1.55億噸,巴西大豆每年出口中國大豆量在6000萬噸左右。根據中國大豆采購進度來看,中國在6月之前的大豆采購已經非常充裕,3月采購進度完成了100%,4月已經完成89%,6月完成了28%。從此推算,二季度,中國大豆到港量在2500萬—2800萬噸之間,除非是美盤大豆跌破1400美分/蒲式耳的重要支撐,引發國內出現洗船現象,估計內外盤才能有效止跌。目前階段市場已經提前交易供給充裕的下跌邏輯。
“棕櫚油即將迎來季節性高產期。棕櫚油的產量具有明顯的季節性和周期性,每年的4月—10月,是其產量的高峰期。馬來西亞棕櫚油4月—10月的產量保持在140萬—180萬噸之間,是年內最高的產量高峰期,因此二季度全球棕櫚油供應比較充裕。”劉錦說。
據了解,近期中國市場還在額外購買棕櫚油,目前中國糧油網預計棕櫚油后續到港量逐步回升,4月份到港40萬噸,5月份到港45萬噸。同時國內棕櫚油庫存已經呈現明顯的壘庫狀態,中國糧油商務網監測數據顯示,截至2023年第11周,國內棕櫚油庫存總量為97.5萬噸,較前一周93.6萬噸增加3.9萬噸;合同量為5.6萬噸,較前一周4.9萬噸增加0.7萬噸。
劉錦告訴記者,加拿大油菜籽產量在2022/2023年度已經有效恢復,澳大利亞和歐洲27國的油菜籽產量連續三年增長,全球整體的菜籽供應較2021/2022年度已經實質性增加了1100萬噸。菜籽二季度集中到港量巨增:2022年以來,國內油菜籽壓榨利潤高企,刺激進口貿易商大量采購加拿大油菜籽,據悉保守采購450萬—500萬噸油菜籽,采購量是去年全年采購量的1倍以上,其中二季度每月到港油菜籽數量大約在70萬—80萬噸,全年進口菜籽折油量200萬噸,折粕300萬噸。
傳統淡季 需求提前透支
當前的需求情況如何?劉經理告訴記者,2022年12月受疫情影響,多數下游生產加工企業生產受阻,需求旺季不旺。隨著春節人員流動性增加,1—2月需求彌補式增加,與此同時植物油價格振蕩走強。進入3月后,需求季節性走弱。一方面與當前處于傳統淡季有關,另一方面與1—2月成品庫存累積造成原料需求透支有關。預計當前至4月中下旬需求將維持季節性弱勢。
造成階段性需求下降的原因是什么?劉經理介紹,3月后需求走弱主要是季節性因素以及前期補庫產成品庫存累積的雙因素所致。往年看3—4月食品企業需求均呈現下降趨勢,這與春節后人員流動下降同時中小學校等復工復產結束后需求無亮點有關。另外,2月春節后隨著植物油價格的反彈以及國內外市場預期的回暖,多數企業正處于補庫階段,原料庫存累積造成了3月后需求的提前透支。
劉錦告訴記者,油脂油料產業端的高利潤已成過去,伴隨著供應的不斷增加,后續油脂油料全產業鏈將進入比虧階段,虧得少,將會是后續生產端的競爭勝利要素。建議保成本,早出貨,積極在期貨盤面尋求賣出套期保值為主的機會,彌補現貨端的虧損。
2022/2023年度油籽油料市場邊際供應改善,而生物柴油消費并未出現新增亮點驅動,油脂價格整理承壓。巴西大豆豐產供應季下,豆油邊際供應增加,且國內現貨豆棕價差高位不利于豆油市場消費預期。“棕櫚油市場方面,東南亞棕櫚油產量逐步進入季節性產量恢復階段,邊際供應預期增加,加上馬來勞工問題較去年大幅改善,采摘供應有望得到進一步好轉。進口需求方面,兩大棕櫚油進口國中國和印度由于前期的進口,導致國內棕櫚油維持高位庫存,缺乏進口積極性。菜籽油則受到國際新年度油菜籽產量大幅改善以及國內菜籽面臨4月、5月收獲季節的到來影響,庫存及供應預期打壓盤面走低。”賈暉說。
單邊波動節奏更多關注宏觀變量
賈暉告訴記者,由于東南亞棕櫚油進入產量恢復階段,邊際供應預期改善,但生柴消費方面卻缺乏新增亮點驅動,導致棕櫚油短期仍將承壓。豆油市場方面,巴西大豆豐產上市,報價大幅貼水反映國際市場短期買盤不足,國內面臨巴西大豆集中到港供應,在壓榨尚可的情況下,豆油面臨累庫預期。但在邊際供應改善的預期下,消費并不樂觀,豆棕現貨價差持續高位運行削弱豆油市場消費及預期。截至3月22日,張家港地區豆棕價差1230元/噸,供增消弱的預期將繼續壓制豆油價格,
“未來3個月看,植物油價格上漲壓力較大,走勢偏熊,下方空間大于上方空間。但短期多重因素導致價格超跌,近期存止跌反彈可能。”劉經理說。
劉錦認為,3月油廠檢修即將結束,從大豆的采購進度來看,后續國內大豆到港預期充足,資金和產業提前在油脂盤面進行拋空,豆油和棕櫚油先后跌破寬幅振蕩區間下沿,油脂油料板塊展開全面下跌模式。
“宏觀壓制及供應改善的背景下,油脂突破上行的難度較大,但在全球大豆供需平衡表改善有限,4月前馬棕累庫壓力不大的背景下,宏觀風險釋放完全后油脂期價仍有望得到美豆及馬棕的支撐。近期油脂單邊波動節奏可更多關注宏觀變量,短期油脂可能會在近期持續大跌后有一定反彈,但長期我們仍傾向于以反彈逢高沽空為主。”中信建投油脂高級分析師石麗紅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