盤錦日報
8月11日上午,位于遼東灣新區的中儲糧東北綜合產業基地,只見又有一批大直徑筒倉拔地而起,看上去與相鄰的原有筒倉“長”的一模一樣。這就是建設中的中央儲備糧盤錦油脂直屬庫有限公司糧食倉儲物流項目。
對于中儲糧這個名副其實的“大國糧倉”,大家耳熟能詳。中央儲備糧盤錦油脂直屬庫有限公司,隸屬于中國儲備糧管理集團有限公司全資子公司中儲糧油脂有限公司,主要承擔政策性油脂油料的庫存管理與輪換工作。公司總占地面積892畝,現有8萬噸儲油罐容、30萬噸儲備倉容以及散糧和散油輸送儲存配套設施設備。公司成立以來,為發展地方經濟、維護國家糧食安全、維護糧食市場穩定、服務國家宏觀調控、帶動上下游產業發展作出了重要貢獻。
糧食倉儲物流項目施工現場,多種機械設備進倉出倉來來往往,正在進行地上通廊土方回填。三十多米高的倉頂上,工人們忙著筒倉頂部澆注,施工的聲音不時在空中回響。
“項目前期土地、規劃、環評及施工圖審查等手續都已辦完,2020年2月開工建設。目前,基礎和主體施工全部完成,正在進行部分大直徑筒倉倉頂施工及地上通廊土方回填,其它工序按照計劃穩步推進。”項目負責人說。
負責人介紹,糧食倉儲物流項目包括新建30萬噸大直徑筒倉,直徑30米,單倉倉容1.2萬噸,共計25座,呈5×5排列,配套建設器材庫等附屬設施及道路、地坪、水電外網等總圖工程,計劃投資4.067億元,其中中央投資補助1.2億元,預計2022年4月竣工驗收投產試運行。
那么,建成后的這些“大國糧倉”將如何確保儲糧安全?就此問題,項目負責人給出了答案:根據儲備倉使用性質以及儲糧條件要求,項目設有糧情測控系統,該系統采用數字式糧情測控系統,相對于傳統的模擬式系統具有系統簡單、精度高、抗干擾性強、可靠安全等特點。同時采用通風、熏蒸、內環流、谷物冷卻等儲糧系統,可與糧情測控系統結合,根據倉內溫濕度和室外溫濕度情況,運行不同的通風模式,達到糧食均溫目的。
站在工作塔頂部,整個項目區建設情況盡收眼底,不遠處就是中儲糧的盤錦港糧食碼頭,一艘大型糧船正在進行卸船作業,一幅北方新糧港的壯麗畫卷呈現在眼前。
“我們建設這個項目,是想利用盤錦港糧食物流重點線路和重要節點優勢,依托盤錦公鐵水多式聯運的糧食現代物流立體網絡,進一步強化中儲糧進口大豆儲備能力,發揮國家儲備蓄水池和緩沖器作用。”項目負責人說,同時,重點解決大豆儲備倉容不足問題,進一步提高中儲糧在東北地區的糧油儲備和流通能力,確保國家急需時調得動、用得上。
這一項目的建設,符合中儲糧大豆儲備百萬噸級基地建設規劃要求,進一步完善了沿江、沿海布局,持續提高中儲糧落實國家糧食安全戰略能力,更好地發揮國家糧油宏觀調控主力軍作用。
在規劃圖板前,項目負責人指著一個區塊說,按照中儲糧“十四五”期間大豆儲備建設規劃要求,在這里項目二期即將開工建設,主要建設19.2萬噸大直徑筒倉,直徑30米,單倉倉容1.2萬噸,共計16座,呈2×8排列,還將配套建設器材庫、生產管理用房、棧橋等附屬設施及道路、地坪、水電外網等總圖工程。批復概算4.3億元,申請中央投資補助2.17億元。目前,正加緊推進項目前期規劃、環評及施工圖審查等手續辦理工作,土石方(場地平整)標段已進場,土建標段計劃8月底進場,總工期設計365天,預計2022年8月竣工驗收投產試運行。
近年來,遼東灣新區大力發展糧食產業,致力打造東北糧食儲備集散中心和精深加工產業基地。以中儲糧為龍頭的糧企紛紛落地投產運行,糧食產業成為新區經濟發展的重要支撐。特別是去年新冠肺炎疫情發生以來,中儲糧擔當作為,有效發揮了保供穩市和維護國家糧食安全的作用。
產業為先,項目為王。新區工業和科技部部長楊洋說:“中央儲備糧盤錦油脂直屬庫有限公司糧食倉儲物流項目,對于新區糧食產業大發展、對于新區經濟高質量發展意義重大。我們將全力服務項目建設,確保項目早日建成投產運行,進一步提升新區糧油倉儲周轉能力,加快新區建設東北糧食儲備集散中心和精深加工產業基地的步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