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京報
世界衛生組織(WHO)近日再次呼吁盡快“消除”食品中的反式脂肪酸,中國食品科學技術協會對此發文稱,消除加工來源的反式脂肪酸是食品工業發展的必然趨勢,消費者可以通過合理膳食和查看食品標簽,避免攝入過量反式脂肪酸。
世界衛生組織提出,“反式脂肪酸沒有已知的好處,而且存在巨大的健康風險”,并認為過量攝入反式脂肪酸是心血管疾病發生風險的相關因素之一,成年人每日反式脂肪酸供能比超過膳食總能量的1%(約2.2克),可能對健康有害。因此,2018年世界衛生組織啟動“REPLACE”行動計劃,旨在到2023年從全球層面消除加工來源中油脂部分氫化形成的反式脂肪酸。
反式脂肪酸的來源一方面是天然存在,比如常存在于反芻動物(如牛、羊和駱駝)的肉和乳制品中。另一方面是加工中產生,包括不飽和脂肪酸(植物油)的部分氫化,得到半固態、易涂抹的脂肪;液體油脂長時間的高溫加工(比如植物油的精煉脫臭),以及使用過高溫度的油(如220以上)長時間煎炸,也可能產生反式脂肪酸。
中國食品科學技術協會稱,消除加工來源的反式脂肪酸是食品工業發展的必然趨勢。近二十多年來,我國已采取一系列措施降低消費者攝入反式脂肪酸的健康風險。同時,我國對居民膳食中反式脂肪酸攝入量開展風險評估,結果顯示我國居民膳食中反式脂肪酸攝入量水平較低,風險可控。目前,我國市場上銷售的人造奶油、起酥油、代可可脂等基本上不再使用部分氫化油脂作為原料,而且絕大部分精煉植物油的反式脂肪酸含量已非常低(反式脂肪酸供能比低于膳食總能量的1%)。因此,消費者不必過度擔憂攝入反式脂肪酸的風險。
專家指出,消費者可以通過合理膳食和查看食品標簽,避免攝入過量反式脂肪酸。一是堅持飲食多樣,注意控制每日烹調用油不超過25g至30g,同時,避免使用反復加熱的油烹飪或油炸食品。另一方面,購買預包裝食品時,注意查看營養成分表,盡量選擇未標示反式脂肪酸或反式脂肪酸含量低的食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