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兩湖菜籽產業調研中的一些觀察與思考

    2023-04-06
    摘要:

    國產菜油將逐漸向中高端品牌發力,與盤面菜油的聯動性將繼續減弱。當前的國內油脂需求相較2019年仍有一定差距。

    中信建投期貨 石麗紅

    3月27-31日,在鄭州商品交易所及期貨日報的帶領下,筆者參與了兩湖菜籽產業調研,途徑武漢、鐘祥、荊門、江陵、岳陽、洪湖等地區,拜訪了當地菜籽壓榨企業、菜油包裝油廠、大型飼料廠、菜籽種植及水產養殖戶等菜籽產業鏈相關企業。以下是筆者觀察到的一些情況及思考,將主要聚焦于對國產菜籽產業發展、國內油脂消費變化、水產養殖和豆菜粕替代三個方面。

    一、國內菜籽產業發展,出路何在?

    從湖北到湖南一路走下來,筆者的感受是內地的菜籽壓榨產業依然式微,此前湖北菜籽壓榨企業高達400多家,現在開機的屈指可數。究其根源,國內較高的菜籽生產成本帶來幾乎全球最高的菜籽價格,但下游的壓榨產品附加值不高,這導致國內菜籽種植及加工端面臨大量廉價進口菜籽的沖擊。

    2001年中國加入WTO后,國內陸續推進糧油領域進口的放開。在放開大豆進口配額后,2006年國內又取消了油菜籽進口配額,將油菜籽進口關稅從12%調降至9%,這帶來了菜籽進口的快速增長。雖然為了保護國內菜籽種植及產業發展,2008年國家啟動了菜籽托市收購,但未能挽救在進口菜籽沖擊下日漸式微的國產菜籽產業。臨儲托市較高的收購價導致加工企業逐漸退出收購,而沿海菜籽進口、加工則取得較好發展。在2015年菜籽托市收購政策取消后,國內菜籽種植面積也因收益不佳出現大幅回落,對進口菜籽的依賴度進一步增加。

    過去十多年來,盡管國內菜籽進口政策屢次生出變故,帶來菜籽進口量的相應波動,可一旦進口政策及海外原料供應問題得到解決,通暢渠道下的菜籽進口量恢復得也很快,國產菜籽在與進口菜籽的競爭中仍整體處于劣勢。2022年,因加拿大菜籽前期的大幅減產,國內全年菜籽進口量不到200萬噸,但隨著7月后加菜籽新作上市,國內很快就采購了近500萬噸,買船的陸續到港相應帶來了后續國內菜籽進口的放量。

    在短期進口政策不太容易收緊的情況下,我們認為國產菜籽的破局之路將在于如何增強競爭優勢上。降低種植成本、提高單產水平,以在保障一定種植收益的情況下增強國產菜籽的價格競爭力是一種思路,但參與競爭的加拿大、俄羅斯以地廣人稀著稱,土地集約化、機械化水平較高,均利于菜籽生產成本的降低。相比之下,國內目前面臨的農作物種植環境并不優越。城鎮化進程及種植業低收益令農村年輕人口流失嚴重,以家庭為單位的土地經營模式在種植效率上并不占優,土地撂荒、冬閑田利用率不高是我們在調研過程中發現的一個普遍問題,這可能需要政府部門出臺更有力的政策,鼓勵土地流轉、推廣機械化種植來提高種植效率。未來的中國種植業,將需要更多依仗專門的種植合作社、種植公司,而非單個的農戶,農業種植預計也將進行一輪去散戶化。然而,種植合作社、種植公司對土地資源的整合需要利潤的驅動,因而,國產菜籽競爭優勢的建立終歸還是需要落在增加種植及壓榨產品收益的基礎之上,多元化收益并提升產品附加值將是重要路徑。

    在收益的多元化上,除了重點關注油菜籽的油用功能之外,還可以通過油菜花觀光、青貯飼料、油菜花蜜、菜苔采摘等方式,發掘油菜的花用、飼用、蜜用及菜用等功能,增厚油菜籽的種植收益,增強種植積極性。此外,補貼也是一種直接增加收益的方式。在調研的過程中,我們發現菜籽相關補貼政策的確有發揮作用,這從湖北與湖南菜籽種植及加工的對比中感受明顯。

    2021年,湖北將菜籽油產業納入十大重點農業產業鏈,通過技術改造補貼、菜籽種植補貼及菜籽加工補貼等方式,增加對相關產業的支持力度,較好地促進了相關主體的參與積極性。種植端,在現金補貼及農資補貼的共同促進下,湖北省菜籽種植面積連續兩年取得增長,今年的種植面積預計同比增10-15%;加工端,去年國產菜籽大榨利潤開啟后湖北企業積極收購壓榨,菜籽外流情況同比明顯減少;此外,技改補貼促進當地企業積極對設備進行技術升級改造,自動化生產能力得到明顯提高。與政策較為積極的湖北相比,補貼相對較少的湖南菜籽種植面積增長不明顯,而因缺乏加工補貼,盡管去年市場一度給出菜籽大榨利潤,但最終開出大榨的企業也屈指可數。

    盡管有著種植補貼的驅動,我們認為影響菜籽種植收益更多的還是在于菜籽價格,且充足的原料供應無疑是國內菜籽產業發展的基石。按照一畝300斤左右的單產來算,0.5元/斤的菜籽收購價差異對應的是150元/畝的收益,這幾乎相當于湖北一年的稻油輪作補貼。在菜籽種植補貼難以無上限增加的情況下,如何提高菜籽收購價以增加種植意愿,就成了一件尤其重要的事情。

    然而,菜籽收購價與企業收購決策相關,而這又極大依賴于壓榨利潤表現,受到壓榨產品價格較大影響。去年國產菜籽的大榨利潤給出集齊了天時地利人和,但利潤窗口的開啟曇花一現,很快隨著菜籽收購價的快速上漲及菜油價格的快速下跌被關閉。在今年大量低價菜籽及菜油進口沖擊國內供應的情況下,當地企業對后期菜籽大榨利潤的開啟并不樂觀,根據當前菜油及菜粕銷售價格測算,企業愿意入場的菜籽收購價普遍在2.5元/斤左右,距離去年3.15元/斤左右的開秤價及3.75元/斤的收購價高點有著不小差距。

    相比之下,壓榨產品具有更多附加值的濃香小榨的壓榨利潤足以支撐3.75元/斤左右的菜籽收購成本,從產品價值來看,小榨較大榨具備更好的收購優勢是一件毋庸置疑的事情。在大榨和小榨共同競爭原料的情況下,大榨顯然相對落在了下風。除了鼓勵農民多種以增加菜籽供應,減少大榨與小榨的原料競爭之外,如何提升大榨產品的附加值也是一件值得探索的事情。

    由于菜籽出油率高,且菜油價格較貴,壓榨收益的主要來源在于菜油,提升壓榨產品的附加值與提升菜油的附加值基本相當。然而,當前國內除了進口加拿大的轉基因雙低菜油之外,也在采購較多的俄羅斯、歐洲及阿聯酋非轉基因菜油,這些菜油與大榨產出的菜油同為非轉概念,有著較強的競爭關系。且由于菜油市場缺乏有效監管,非轉菜油對轉基因菜油并沒有較好的溢價,導致國產非轉菜油的附加值并沒有得到太好的體現。湖北部分地區有在探索如何提升菜籽壓榨產品的附加值,比如荊門地區對高油酸菜籽的種植有較高補貼,而當地企業在高油酸菜籽油上也擁有一定的品牌影響力,或許探索諸如濃香菜油、草原菜籽油這樣的高端差異化路線是一種思路,但這也意味著國產菜油將逐漸向中高端品牌發力,與盤面菜油的聯動性將繼續減弱。

    二、對國內油脂消費及其變化的思考

    除了國產菜籽種植及加工的情況之外,此次調研也對當地的油脂消費尤其是菜油消費作了一些了解。自去年12月國內防疫政策放開以來,油脂市場已經數次針對餐飲需求恢復做了利多計價,但也數度遭遇無情現實的打擊。我們在兩湖調研中了解到,當前的國內油脂需求確實是有恢復性增長,但整體相較2019年仍有一定差距。從結構上看,需求恢復最明顯的是餐飲需求對應的中包裝,有些企業的中包裝銷量已經接近甚至超過2019年的水平。然而,家庭需求對應的小包裝銷量偏差,盡管小包裝利潤隨原料價格下跌被給出,但終端企業對小包裝需求的焦慮成為除了盤面過快下跌之外,企業不愿意大量建庫存尤其菜油庫存的另一大原因。

    國內防疫政策放開后,國內餐飲油脂需求增長擠占家庭需求,此外豬價下跌帶來豬油需求增長,且近些年中高端油種玉米油、葵花油、稻米油等消費增長較快,均對菜油的小包裝需求形成擠占,加劇了以小包裝為主的菜油消費疲態。盡管近期現貨菜豆價差出現大幅收縮,部分地區甚至出現菜豆價差的平水和倒掛,但目前主銷區菜油價格仍小幅升水于豆油,終端企業修改配方的意愿并不太強。而即便后期菜豆價差拉平或倒掛,由于企業需要先消化前期采購的合同,傳導到終端需求變化仍需要一定時間,這也導致當前的菜油需求端改善尚不明顯,菜豆價差的底部仍未探明。

    我們認為,隨著中國人口拐點的到來,在人均消費難有大幅增長的情況下,國內食用油需求整體增量空間已經不大,這將導致未來食用油需求的變化主要體現于結構上,預計不同油種間的替代競爭將有所增多。其中,餐飲及家庭需求互為擠占,豆油、棕櫚油、菜油及其他油脂間的消費也互有競爭。

    從長趨勢來看,東南亞的棕櫚油種植面積擴張已受到環保的較強約束,而美洲及非洲的種植并未跟上,在馬來西亞油棕已步入老齡化,且印尼的棕櫚油單產水平也已明顯放緩的背景下,未來棕櫚油的供應增長邊際放緩傾向明顯。相比之下,大豆尚有巴西的持續擴種,而菜籽種植在諸如俄羅斯這樣的國家也有較大的開發潛力,這預計將令棕櫚油相較豆油及菜油的價差運行重心有所下移,長趨勢的豆棕價差及菜棕價差偏向于走縮。

    此外,在近些年俄羅斯菜籽顯著增產,菜油向中國大量流入的背景下,國內菜油供應的顯著增長預計也將令菜油與其他植物油的價差出現明顯縮窄。而因國內菜油消費增長較大程度依賴于其性價比優勢的出現,過去幾年的高菜豆價差、菜棕價差或難復現。當然,短期菜油非標套保較多,05菜油可能走出一波臨近交割月的期現收斂邏輯,可能將為相關價差走勢帶來一定擾動。

    三、飼料養殖需求與豆菜粕替代

    除了油脂需求,湖北作為水產養殖大省,調研團也走訪了周邊的飼料企業及水產養殖戶,了解到了一些關于飼料需求的情況。從水產養殖端的情況來看,今年的水產飼料及相應的菜粕需求并不是太樂觀。可能因豬價低迷,豬肉擠占水產需求,去年四季度以來魚價走低明顯,這導致水產養殖端出現虧損。當地養殖戶去年過年前賣魚進度不到40%,目前的銷售進度仍只有一半左右,存塘魚較多。雖然后期隨氣溫回暖水產投料將啟動,但存塘魚較多導致后續投苗受到影響,預計今年水產飼料需求同比下滑概率較大,不利于菜粕需求增長。此外,去年的干旱導致部分池塘水位較低,有出現魚塘改養小龍蝦的情況,由于特種水產飼料菜粕添加無最低要求,這對于后續的菜粕需求也不太有利。

    在沿海大量菜籽壓榨的驅動下,過去幾個月菜粕表現弱于豆粕,現貨豆菜粕價差一度升至1000元/噸上方。高豆菜粕價差驅動飼料及養殖企業大幅調整配方,飼料中的菜粕添加比例被增加到極限,部分集團的豬料中菜粕添加比例增加到5%,鴨料高達17%。然而,近期現貨豆菜粕價差隨豆粕基差大跌顯著走縮,當前華南地區的現貨豆菜粕價差已經走縮至800多元/噸,這帶來菜粕使用性價比的下降。在此情形下,飼料企業開始重新考慮在配方中重新調回豆粕的問題,配方調整中首當其沖的是豬料及禽料,但水產料中的豆粕替代可能得等豆菜粕價差降至600元/噸左右才會發生。

    在4-6月超2800萬噸的大豆到港壓力下,且養殖端需求不佳,市場對于后市的豆粕基差并不樂觀。盡管近期海關收緊卸船政策,引發4月上半月部分壓榨廠因大豆供應短缺而停機,刺激近月豆粕基差反彈,但預計后市豆粕基差隨大豆的陸續入廠壓榨仍有回落空間。

    相比之下,沿海菜粕庫存在供需兩旺下庫存累積偏慢,基差面臨的下行壓力更小,預計后市現貨豆菜粕價差將隨豆粕基差更大幅度的下跌而繼續走低。在此過程中,菜粕在飼料配方中的使用性價比將不斷被削弱,在持續的菜籽高壓榨中將傾向于加速累庫,這預計將令09豆菜粕價差繼續保持一段時間的高位運行。盡管從盈虧比的角度來看做空09豆菜粕價差的性價比較高,但預計該價差的回歸仍需要一些時間。

     
    一区二区三区四区视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