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1世紀經濟報道
郭迎鋒(中國國際經濟交流中心副研究員)
截至5月31日傍晚,WTI原油期貨跌幅擴大至3%,報價67.33美元/桶。近期國際油價呈顯著下行態勢。日前世界銀行發布的《大宗商品市場展望》指出,自今年1月份以來,大宗商品價格已下跌14%,較2022年6月份的歷史高位下降了32%;預計到今年年底,大宗商品價格同比下降21%,為疫情以來的最大跌幅;在2024年大宗商品價格將保持穩定。從具體大宗商品的價格走勢看,預計今年能源價格將下降26%。其中,歐美天然氣與煤炭價格分別將下跌約50%和42%,以美元計價的布倫特原油較上年的平均價格下降16%;非能源大宗商品價格2023年將下降10%,2024年下降3%。
這一輪以能源為代表的大宗商品價格下跌,是全球新冠疫情的特殊時期里,受俄烏沖突影響的大宗商品的價格波動后,全球大宗商品供需格局重構與改善的正常反應。新冠疫情影響下,全球石油、天然氣和煤炭的價格上漲,根本原因在于持續的供給側沖擊所造成的能源短缺,而疫情的反復性使得產能缺口始終無法全面恢復;2022年,俄烏沖突造成了地緣政治風險急劇擴大,全球能源市場的供給受到破壞,西方大國間的能源制裁持續推高了原油價格,同時也影響到其他大宗商品價格。2023年,全球能源市場以及其他非能源大宗商品的新需求格局正在重構,新的市場預期正在形成,目前市場預期已經變為周期性的需求下降,這也成為了當下影響世界大宗商品價格最主要的因素。這種趨勢下,目前影響以能源為主的大宗商品價格的因素,主要包括以下幾方面。
第一,全球經濟正處于經濟下行期,需求減弱是大宗商品價格下降的最直接體現。國際貨幣基金組織(IMF)最新發布的《世界經濟展望報告》,預計2023年全球經濟增速為2.8%,相比今年1月的預測下調了0.1個百分點,加重了國際社會對全球經濟的“擔憂”,這種“擔憂”繼續降低了市場的需求,能源需求首當其沖,能源價格會隨之走弱。具體來看,歐美發達經濟體下行趨勢顯著,歐美制造業采購經理指數(PMI)正持續收縮,能源需求持續承壓,正對新興經濟體的經濟發展造成負面溢出影響。
第二,地緣政治風險因素在逐步降低。目前,俄烏沖突對全球大宗商品供需的結構性影響逐步消減,新的區域性能源供給結構正在滿足新的需求結構。
第三,美聯儲的緊縮性貨幣政策造成大宗商品價格走低的效果正逐步在全球釋放。目前的全球性能源價格下跌,其中重要原因在于美聯儲的緊縮性貨幣政策對大宗商品價格的抑制。這種施策效果,一方面體現在美國國內的能源價格下降;另一方面,也體現在美聯儲加息對其他主要經濟體的外溢影響,其他歐美國家和大部分新興市場國家的貨幣政策都在被迫跟進,這種情況下,對全球大宗商品的價格影響與全球性貨幣政策的整體效應就相伴而生了。
基于上述對當前大宗商品價格下降的原因分析,可以對下一步全球大宗商品價格的走勢進行研判,判斷大宗商品的價格是繼續走低還是開始上揚,并分析不同影響。
首先,全球經濟的整體走勢以及相應的市場預期,是未來一段時期內全球大宗商品價格走低或走高的根本性因素。如果未來一段時期內,歐美國家和主要新興市場國家的經濟增長普遍好于預期,不排除市場需求預期升溫的可能性,從而中斷全球大宗商品價格總體態勢。目前,歐美發達國經濟體的2023年一季度經濟指標普遍好于預期。
其次,俄烏沖突帶來的地緣政治不確定性風險在逐步降低,但不排除新的風險因素的發生。當前世界經濟發展呈現出分化態勢,世界各國依然面對著一個非常復雜的世界政治與經濟格局,尤其是部分熱點區域的風險因素依舊,如果發生突發性事件,會形成新的地緣性能源與糧食供需格局,影響到能源價格的波動。
再者,美聯儲和其他歐美經濟體的緊縮性貨幣政策,退出還是保持,或者持續多長時間都會對目前的全球大宗商品的價格形成擾動。一方面,直接體現在各國的物價指數,各國所容忍的物價指數,是判斷大宗商品價格走勢的直接依據,另一方面,體現在貨幣政策對其他事件的負面影響,比如,美國硅谷銀行因為美聯儲過度加息等原因而破產,如果任由此類金融機構破產事件的發生,極易引發系統性金融風險,讓當前處于下行風險中的全球經濟“雪上加霜”,會持續加大以能源為代表的大宗商品價格下跌幅度與期限。
另外,大宗商品的供需也會基于價格的波動有所反應,進而影響大宗商品價格或者國際社會的穩定。一是體現在主要能源國家的供給,以石油天然氣為例,俄羅斯和歐佩克的石油供應如果對過低的石油天然氣價格做出反應,削減產量,能源供給可能會低于預期。二是疊加美聯儲緊縮性貨幣政策的外溢效應,加劇大宗商品供應國的外債危機。部分新興市場國家對大宗商品出口收入的依賴性較強,石油天然氣等價格的持續下跌,會加劇本國的外債兌付風險,如果風險蔓延,在加劇世界經濟與政治動蕩的同時,也會對目前的美元結算體系形成沖擊。